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干知识梳理.docx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干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干知识梳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是不可能的,二元论的实质偏向于唯心主义)【特别提醒】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
2、答。第三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屈性。【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一一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一
3、一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系:A、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Fl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
4、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特别提醒】(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
5、: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X意识的作用只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X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b.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
6、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啡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篁点)【原理内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借误的思
8、想意识。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多样性(形式不同)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问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
9、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特别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C.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意义I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
10、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特别提醒】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第二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生活中
11、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连续性、稳定性都属于量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世界观(辩证关系)决定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S跃。(反对优柔寡断)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稔定时,必需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随意促成事物质变,坚持适度原则。质变乂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
12、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事物发展的过程I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b.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H己否定自己,Fl己发展Fj己。c.辩证否定的地位I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b.人们时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在开始时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13、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a.我们要对未来从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b.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屈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14、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乂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特别提醒】“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不是“对立统一规律”2 .矛盾问题的精健矛盾的普遍性:地位I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事物发展的不
15、同过程和阶段)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I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Il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
16、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量解决主要矛盾;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包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单一矛盾中矛盾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区别含义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
17、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地位处于支配地位处于被支配地位作用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不起主导作用联系相互对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b.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特别提醒】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1 .矛盾就是
18、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2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问题)3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5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乂要学会统
19、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6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方面)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别提醒】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M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
20、形式I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原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I差异;I影响一历史性【特别提示】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夺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号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21、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脆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案)认识对实眩的反作用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22、【误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乂是一种主观活动。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真理永远是正确的【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支原理内容I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求I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
23、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经济领域: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政治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精神文化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社会存在足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与文化 必修 哲学 文化 主干 知识 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0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