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高层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管理措施.doc
《毕业论文浅析高层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管理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析高层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管理措施.doc(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绪论11 工程概括12 施工现场管理13 技术管理措施13.1测量管理措施和施工过程13.1.1测量步骤13.1.2 基础施工放线23.1.3主体施工放线23.1.4标高的控制及传递23.2施工试验管理措施和试验过程33.2.1管理措施33.2.2预控计划33.2.3混凝土部分33.2.4钢筋取样33.2.5钢筋连接43.2.6试验取样方法44 施工资料管理措施54.1资料的要求及注意55 技术节约管理措施56 施工质量管理措施66.1质量管理控制措施66.2质量技术控制措施66.2.1钢筋工程66.2.2模板工程66.2.3楼板、楼梯模板66.2.4砼工程66.3建立质量制度66.4施工
2、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76.5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76.6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和资料管理77 施工现场管理措施77.1安全防护措施 77.2进度管理措施87.3临时用电管理措施87.4机械管理措施88 结语8参考文献8 致谢9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建造一批更高的建筑物即将成为我国十分现实的需求,这是我国建筑业领域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由于高层建筑设计问题的自身复杂性,且在施工过程中具有结构复杂多变、新技术新工艺繁多、施工工期紧和质量要求严以及工序穿插交叉频繁等特点,如何加强施工管理,特别是密切土建与各专业之间的配套施工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某高层住宅框架结构施工工程实
3、例,针对该高层结构特点,浅析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施工工艺和技术管理措施以及质量管理措施等,从而达到节约材料,提高经济收益。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施工过程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 build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Build a batch of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 higher will become very realistic demand, this is me the hu
4、ge construction fields fac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Because the design problem of high-rise building their own complexity , in the wind load will produce large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n under seismic load, the structure component damage is severe. And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with complex
5、structure,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eriod tight and various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strict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with cross freque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specially closely with various professional civil between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ly imp
6、ortant to form a complete set.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rise residential frame structure engineering examples, in view of the high-leve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be noticed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7、management measure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etc.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cess 绪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高层建筑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为一体,成为城市的标志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众多,这对高层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精度、更快速度和更大工程量的要求。作为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对高层建筑施工进行高度重视,保证
8、和提高高层建筑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为建筑企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本文基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实际,在长期施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定义了高层建筑的概念,说明了高层建筑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管理高层建筑施工的要点。希望可以对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高层住宅工程,结构类型采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层数为 12层;建筑女儿墙高度(最高点)39.3m,一层高4.5m,二十二层层高3.6m,建筑面积为11194m2,其中地上11115,地下79,建筑类别及防火等级为二级。施工工期从2011年06月5日至2012年4月29日。本工
9、程采用独立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独立基础为C35,楼面荷载2.0KN。工程所采用的楼板厚度120150mm,构件所采用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15C45。 2 施工现场管理 为确保本工程按计划进行,项目经理部首先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其次,对进场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岗前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保证施工项目的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合同目标、安全环保目标和成本目标的实现。3 技术管理措施 鉴于本工程属于高层建筑,而且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其技术管理要求严格,对于其测量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试验等都作了详细安排。同时鉴于本工程为高层建筑,涉及到的工期较紧以及材料量较大,为此从技术管理
10、角度来节约材料以及缩短工期是本工程进行技术管理的成功实践。具体技术管理措施如下:(1)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核心,工程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和安全环保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实验室和测量队、施工作业队、施工班组技术员为主体的三级技术管理体系,负责施工现场工程施工技术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责任。(2)由项目总工负责,汇同局部内各专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组成技术专家小组,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影响较大的重大问题、重大技术方案和攻关项目,进行监督、指导。(3)工程技术部1)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业指导书,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把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和关口。2)按业主、监理批准的技术方案,做好由
11、工程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安全环保部、施工作业队和施工班组技术人员的现场技术工作,以确保按图纸施工、按技术措施施工,杜绝由于技术方案不当造成的停工、返工等。3)对技术方案将根据施工特点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创新,确保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使用性和高效性。3.1 测量管理措施和测量过程 3.1.1测量步骤在施工现场本工程技术负责人和专职测量员会同建设单位现场做好轴线测点交接手续。量人员及时妥善保护好各种标桩,认真复测并定期巡视标桩的保护情况。 本工程的测量放线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楼层测量放线先放控制轴线,经检查准确无误后,再放轴线,墙柱边线,模板控制线;高程测量先从+0.5M线处利用经
12、检定的钢卷尺沿铅直线往上量距,利用水准仪复核无误后再将此标高放样。当测量完成后,坚持测量复核、步步有校核的原则,楼层测量、高层测量及所有测量内业计算资料必须两人复核,同时流水施工时必须复核段与段之间的轴线及高程符合。平面控制除校核轴线间距外还应检查对角线及90直角。测量误差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楼层测量放线,标高抄测在确保其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后进行平均分配,避免误差积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将经纬仪安置在直线的起点上,并标定直线的方向。(2)陆续地在地面上打入尺段桩,并在桩面上刻画十字标志。(3)精密丈量距离同时,测定量距时的温度及各尺段高度,经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及倾斜改正后求出丈量的结构
13、(4)根据丈量结果与已知长度的差值,在终点桩上修正初步标定的刻线,若差值较大,点位落在桩外时,则须换桩。(5)当用短程光电测距仪进行已知长度测设时,一般只要移动反光镜的位置,以确定终点桩上的标志位置3.1.2基础施工放线(1)根据轴线控制桩放基础开挖线;基槽开挖时,撒灰线作为开挖槽边的控制线,采用水准仪监测开挖深度。(2)根据现场相对标高(0.000)测设基底标高,在槽壁上测设标高控制桩,允许误差5mm。(3)根据轴线控制桩把轴线投测到基底,根据槽壁上控制桩测设基底标高,根据轴线控制桩把独立基础边线放上。3.1.3主体施工放线(1)通过轴线控制桩采用盘左盘右平均法,将建筑物四大角的轴线投测到结
14、构外立面上。用钢尺复核轴线间距,符合图纸要求后,进行中间轴线的测量放线。(2)轴线的竖向投测,以建筑物轴线控制桩为测站,并事先进行校测,确保其位置准确。(3)控制线投测到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长向间距不得大于所用钢尺长度。3.1.4标高的控制及传递(1)采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标高测量,根据甲方给定的KZ1标高位置为本工程传递的基准点,引测至现场大门口钢钉上,用红漆做好标记,依据此基准点,用水准仪引测到倒班宿舍现场控制桩上,第一点引测到倒班宿舍北侧控制桩上,另外一个高程控制点引测到现场南侧的控制桩上。以上的两个高程控制点用红漆标画成“”形,其中的一条直边朝上平行于地面并与0.00标高水平线重合
15、,其 “”的上边水平高差不得大于5。“”点抄测标画准确后,做好标记,注明此为0.00标高高程。此点应加以保护永久保存。在工程施工中,做为传递标高的引测依据。(2)基坑开挖后,将基坑四角和中间,根据建筑物尺寸测出标高控制点,在距离基坑外4米处钉好标高控制桩,涂上红漆,做为基础施工标高传递的控制依据。(3)在结构施工时,标高控制线分两次抄测。在施工时,将建筑50标高线抄测在墙体钢筋上,用来主体结构钢筋绑扎、模板安装、砼浇筑等施工项目的标高传递和控制。(4)基础拆模后,将0.000标高投测到控制桩上,并用红油漆标记,以红漆上顶线为标高基准,以此基准点内红漆标记不得少于3个,间距分布均匀以满足施工需要
16、。然后按此三角基准点抄测出50建筑标高线。(5)首层标高控制点,均用有鉴定证书的钢尺从边柱0.000标高标注处引测至施工层,施工层均不少于3个引测标高点。经校核误差在5mm以内,方可使用。3.2 施工试验管理措施和试验过程 由于本工程的工程量较大,更有必要正确地进行施工试验,为此本工程所采取施工试验管理措施 在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项目部设专职试验员,以加强施工材料试验管理工作。对进场的钢材、水泥、砖、砂、石,按进场的批量取样、测试,及时收集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做好砼试件,砂浆试块检测,并将试验结果及时交资料员整理。 3.2.1 管理措施。各种材料取样及时准确,
17、用于承重结构试件、钢材和连接接头试件、砖、水泥、砂浆试块等必须按规定见证取样。另外,各种试验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做好各种试验台帐。3.2.2 预控计划。根据该工程的工程量,依据图纸要求,依照有关文件,法规、原材料及施工试验的规程,规范的要求,对现场的试验做出一个预检验计划,以便有条不紊的做好试工作,真正做到把好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量关,防止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上,以保证工程质量。3.2.3混凝土部分(1)本工程所用混凝土全部为泵送混凝土。(2)根据划分的流水段,以同一浇筑部位、同一强度等级、同一配合比、同一工作台班,每100m(底板大体积混凝土为200m)混凝土为一取样单位,不足100m时也按以取样
18、单位计算,每一取样单位留置一组28d强度的标养,根据需要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3)结构测温孔的设置;梁上测温孔应垂直于梁的轴线,孔深为梁高的1312处、每根柱均应设置测温孔,测温孔应设在中心线,并与柱面成倾斜角30,孔深为柱断面边长的13处。底板测温孔布置按纵横方向不大于5m间距布置,每间房面积不大于20对可设一个测温孔,测温孔垂直于板面,孔深为板厚的1312。现浇混凝土墙板;墙厚为20cm及20cm以内时,单面设置测温孔,孔深为墙厚的12;当墙厚大于20cm时,双面设置测温孔,孔深为墙厚的13,并不小于10cm测温孔与板面成30倾斜角。(4)测温时,按测温孔编号顺序进行,温度计插于测温孔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浅析 高层建筑 施工工艺 技术管理 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0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