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docx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吴明永在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不仅是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还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迂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
2、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依据。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吸收了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有益经验,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弊端。不仅彰显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表明它是对人类文明道路的原创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并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我们要树立必然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以全体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推进现代化进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途径陈强在2023年9月19日的解放日报撰文认为,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3、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包括是否形成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二是施策水平,即能否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治理一一新质生产力的“新”不仅指向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和产业新方向,还关乎发展理念,需破除思想藩篱和制度屏障,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再造。一要跟踪基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动态,捕捉蕴含巨大战略价值、可能引致产业变革的“弱信号”,积极开展前隐性布局。二要密切关注科学研究范式、科技创新模式的迭代演进,及时调整建源和施策的方向、
4、重点。三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要素的内涵演化以及开发利用方式的新动向,抢占新型要素开发利用制高点。四要把握好知识生产、传播、转化的新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供给体系。新增量一一当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建构起来、新动能与新的生产组织关系和社会结构趋于适配,且互动越来越平稳、顺畅,区域和产业叠加的科技创新“核爆点”陆续被激发之际,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效应将充分显现出来。数字时代的市场竞争逻辑发生深刻变化马源、王磊在2023年8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与传统经济不同,数字市场拥有全新的竞争逻辑。一是竞争理念由静态竞争向动态跨界竞争转变。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国式 现代化 实践 逻辑 及其 马克思主义 创新 发展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0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