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docx
《【政策】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2022年11月一规划背景1(一)生态环境监测取得积极进展1(二)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4二、总体要求5(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规划目标7三、深化大气环境监测8(一)深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8(二)加强PM1.$和Ch协同控制监测9(三)加强大干污染监控监测9(四)柘展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业务。9四、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10(一)深化水环境质量笈测10(二)掂进流城水质监控校警。10(三)构迂水生态监测能力10四)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监测11五、完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测11(一)优化土堞环境监测11(一)布局地下水环境笈测11(三)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12
2、六、推进声、辐射和新污染物监测12(一)健全声环境H测体系12(二)构建辐射环段监测体系。13(三)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监测13七、拓展生态质量监测13(一)健全生态质量监测网络。13(二)开展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底.务生态保护芨管。14八、强化污染源和应急监测14(一)完善排污单位自行女测管理体系14(二)加强污染海执法芨测15(三)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水平15(四)定耳环琥应急监测响应体系。15九、严守质量生命线,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16(一)克甚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16(二)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交。16(三)提升智慧监测水平17(四)提升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水平17十、
3、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17(一)完善生态环段监测标准规范体系。18(二)合理划分事权18(3.)优化运行机制。18(四)提升生态质量监测能,力。18五)增强地方监测能力。19(六)培育人才队伍。19十一重大工程20(一)贵州省生态环境或测网络建设与运行保障工程20(一)省本圾生态环境女测能力速设工程23十二保障措施24(一)加强组织领导。24-)拓展资金渠道。24(三)强化信息公开24(四)优化诬调机制。25(五)强化宣传引导。25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开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美丽贵州建设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为全面提升
4、生态环境监测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引领、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I,三五”期间,全省各级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一系列工作部署和对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机制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生态
5、环境监测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按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建成全面设点、全省联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一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建成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城市大气监测站点201个,所有站点均实现6项指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时发布并与省级联网。二是声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共布设市县两级噪声监测点位9555个,初步完成声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三是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共建成覆盖79条河流和8个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76个,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74座,所有站点均已接入“贵州省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四
6、是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共布设土壤监测点位940个,省级地卜.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52个,支撑土壤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和地下水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五是污染源监测网络方面。共完成全省1502个排污单位1948个排污口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全省1226个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站房智能监控设施的安装,建成贵州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系统。六是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方面。基本建成“辐射环境质量”和“辐射污染源”两张网,共布设219个监测点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三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已完成监测机构垂直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市(州)生态环境监测
7、中心调整为省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由省生态环境厅直接管理,实行生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考核。县级监测站全部上收至市(州)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环境执法监测、应急监测,同时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进一步强化。一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实施方案,省生态环境厅研究制定了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行为,有效防范和依法惩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二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贵州省党政领
8、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施办法,明确将党政领导干部指示篡改、伪造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纳入问责情形,坚决防范地方和部门的不当干预,进一步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进联合执法。每年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杳,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杳三年行动计划,其中2018年一2020年省级累计检查省内82家生态环境领域监测机构,要求自行整改20家、责令改正34家、责令整改4家、责令整改并处罚款15家、注销检验检测资质5家、责令停止检验检测2家、告诫相关人员1家、搬迁1家,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社会监测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开展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
9、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质量专项检查。通过实验室现场检查、管理体系核查、盲样考核、执法取证,对省内24家承担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检杳,对其中10家存在突出问题的监测机构进行全省通报并将存在的问题移交省市场监管局,将1家社会检验检测机构纳入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失信黑名单,进一步规范了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行为。支撑环境监管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深入开展空气、水、土壤、生态和污染源等监测工作,建立起以监测网络为基础、数据质量为保障、例行报告为主干、服务管理为核心、预测预报为亮点的生态环境监测支撑体系。二是每年发布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定期公开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发布城市
10、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预警报警工作,有力支撑蓝天、碧水、净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和生态补偿、风险防范、环境公共服务等各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为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有力坚实支撑。三是建设完善省级污染源超标报警督办平台,实现对安装并联网自动监控设施的重点排污单位实时监控和超标预警、报警、督办。(二)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I四五”时期贵州省处于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的巩固期,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提升期,释放生态环境红利、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试验期,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速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压
11、力和难度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凸显,生态环境监测科学性、协同性、高效性面临更大挑战。监测服务供需不匹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业务范围和数据深度应用与快速升级的生态环境管理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服务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统筹治理、“地上一地下”协同治理等任务的精细化支撑不够。支撑地方特色的监测标准规范体系仍有欠缺,覆盖问题发现、追因溯源、污染预报预警、成效评估全链条的监测与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与监测业务发展要求不适应。监测能力发展不平衡。省、市、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差异较大,各市(州)监测能力不均衡。县(区)级监测站普遍能力薄弱,难以满足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的任务要求。
12、农村监测处丁起步阶段,社会监测数据质量的外部风险依然较大。生态监测能力短板突出、应急监测能力不足、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滞后。高新技术应用不充分。全省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缺乏统规划,部门间数据壁垒尚未实质性打通,海量监测数据有效归集和智能分析应用亟待加强。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感知技术在监测领域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支撑、引领、服务”基本定位,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
13、真、准、全、快、新”为根基,以健全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基础,为美丽贵州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补齐短板,攻克难点。按照全省“一盘棋”总体考虑,突出生态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两个重点,补齐监测大数据和县级监测能力短板,分类指导,分步分级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迈上新台阶。实事求是,目标可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十四五”期间切实可行的规划
14、目标,分阶段系统解决生态环境监测突出问题,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统筹谋划,全面覆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将水功能区、地下水、温室气体、排污口、农业面源等监测活动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谋划,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全覆盖监测、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估。明晰权责,理顺机制。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各项改革任务为抓手,落实监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相关规定,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独立性、权威性、高效性。(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更加优化高效,省、市监测能力稳步提升,区县监测能力重点突破,机制体制更加完善,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
15、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张网”.优化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建设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网、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配合国家建设完善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络,固定污染源监测覆盖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行业和重点排污单位,基本实现监测、监控、执法协同联动。全省监测工作“一盘棋”。按照做优省级站、做强市级站、做实县级站的总体思路,加快补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突出短板,优化省级站统筹协调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强化市级站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和标准化的提升,夯实县级站执法、应急监测能力基础,基本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多元参
16、与的生态环境监测运行机制。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评估“一体化”。以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支撑体系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推动我省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创新应用,大幅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联网、整合利用、深度挖掘和大数据应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排名、预报预警一体推进。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一套数”。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三、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着眼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管理、臭氧(0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协同控制、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求,构建以白动监测为主的大气环境立体综
17、合监测体系,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一)深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省级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从“十三五”的132个增加至201个,覆盖全部县级及以上城市,满足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要求。推进全省空气质量监测监管,按照统一要求开展质控和联网工作,强化监督检查。(二)加强PM2.5和03协同控制监测。配合国家建设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络,提高PM2.,和03污染综合分析与来源解析水平。各中心城市开展非甲烷总嫌白动监测。各市(州)加强涉VoCS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环境VOCS监测,结合本地污染特征优化完善地方监测网络。贵阳市开展57项PAMS物质自动监测。各中心城市常态化
18、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三)加强大气污染监控监测。根据全省县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全面开展降尘监测工作。完善区县环境空气降尘量监测点位布设,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各市(州)开展交通污染来源监控,初步形成交通污染排放主要物质的实时监测能力。在贵阳市主要干道设立路边站,开展PM25、Nox、非甲烷总煌和交通流量一体化监测。(四)拓展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业务。健全完善“省级-城市”预报体系,重点提升中长期预报能力。省级和城市层面具备未来10天空气质量级别预报能力,72小时级别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持续实施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合会商机制、环境监测和气象
19、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过程预警预报科技支撑能力,对污染源清单进行实时更新,推进气象条件对PMt及03污染天气形成及转化机理研究,进一步提高污染天气过程预报的精准度。四、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深化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提升水质监测预警和污染溯源能力,支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管理。(一)深化水环境质量监测。优化省控监测断面布设,在全省重点流域和县级以上城市设置247个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开展“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融合监测,支撑全省水环境质量评价、排名与考核,制定重金属自动监测地方标准。(二)推进流域水质监控预警。建成贵州省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继续提升
20、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维管理及数据应用水平,不断强化气象降水量预测能力,构建重点区域水域水质监控预警能力。探索开展松桃河钵自动监测预警。在涉铭涉睇行业企业或固体废弃物分布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诧、锦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开展河流流量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探索建设河流污染物通量在线监测系统。推动赤水河干流茅台段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试点工作。(三)构建水生态监测能力。以促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为导向,构建全省“1+1+9”的水生态监测能力体系,推动我省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监测与评价能力构建。支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贵州师范大学共建“水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动贵州省
21、水生态地方性标准的制定。(四)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监测。组织开展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草海等重点河流(湖库)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构建全省水生态环境状况数据库。配合国家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推进乌江、赤水河水生态监测试点。五、完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测以反映土壤质量长期变化趋势、支撑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为重点,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布局地下水监测网络,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监测。(一)优化土康环境监测。一是坚持分类监测、轮次开展的原则,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二是以毕节市和铜仁市为试点,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市(州)开展大气重金属沉降、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农田灌溉用水、作物移除等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输出因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贵州省 十四 生态环境 监测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0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