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戴淑芬管理学教程4版考研练习题.docx
《资料-戴淑芬管理学教程4版考研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戴淑芬管理学教程4版考研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零售百货店的环境不确定性属于下列哪一类?()(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A.低不确定性B.低中程度不确定性C.高中程度不确定性D.高不确定性【答案】A【解析】美国学者邓肯提出从两个不同的环境层面来确定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程度:环境变化的程度,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层面;环境复杂性程度,简单复杂层面,进而得出一个评估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模型,如图1所示。零售百货店面对的环境属于稳定且简单型,属于低不确定性。(I)低中再度不定性I-大量外部环境要lt.A要素不相似2.要宗维持不变或援慢变化(W)高不一定性I-火外部环境要JT.藉口婆素不相叔2.要素常禽变化且不MBl测(J
2、)低不定外部环境要素少,而且要索相似2.要索维持不变或慢慢变化()中Ift程度不定性I.少量外部环境要素,而U要Itffifcl2.要Jlflr常变化且不用BlieIa定(的毒)不定(动态)环境变化的*度V杂W*环境复杂程度图1评估环境不确定性模型2.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遇到冲突或问题时,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这时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是()。(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A.决策角色B.信息角色C.人际角色D.联络角色【答案】A【解析】管理者在扮演决策者时要求:寻求机会,制订方案,从事变革,并对某些方案的设计进行监督:在组织面临重大的、出乎预料的故障时,采取补救措施;负责对组织的所有资源
3、进行分配,事实上就是做出或批准所有重大的组织决定;代表组织参加与外界的重要谈判。题中遇到突发事情理性解决问题属于第二项。3 .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研)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C.管理就是计划D.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答案】C【解析】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计划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两者不能相互等同。4 .管理过程理论强调()。(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研)A.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B.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C.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D.要建立
4、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答案】A【解析】管理过程理论(ManagementProcessTheory)是一种以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是分不开的,因而应该对管理职能进行分析,从理性上加以概括,把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管理学科。二、概念题1 .管理北京理工大学2005年研答: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管理包括如下基本内
5、涵:(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更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人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协调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4)管理是由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
6、新等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2 .霍桑实验北京理工大学2005年研答:霍桑试验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职工行为的一系列试验,这个试验的本来目的是要研究企业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试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促使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和行为科学的创建。霍桑试验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车间照明度试验。这个阶段的试验从1924年11月开始,目的是探讨车间照明度的变化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试验人员发现,无论照明度和其他条件如何变
7、化,这两个组的生产率都持续上升。(2)工作时间与其他工作条件的试验,又称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因为这个试验在电话继电器装配车间进行)。这一试验从1924年底开始,主要是检测工作时间长度和工间休息茶点供应对生产率的影响,其结果是,不论是工作条件改变的试验组还是工作条件不变的控制组,其产量都持续上升,这一结果又使研究人员感到不解。(3)访谈计划试验。试验从1928年9月开始,到1930年5月结束,共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问交谈,以便了解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方案、升级提拔、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访谈计划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情绪及实
8、际问题,以消除工人因不满而对生产效率的影响。4)绕线室试验。这一试验的目的是研究非正式组织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第一,工人对于什么是合理的日工作量有他们自己明确的理解,而这个产量往往低于管理当局所规定的产量标准;二,研究人员发现,在所试验的三个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二个非正式组织。大部分正式组织的成员都属于某个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有他们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梅奥等人对霍桑试验的材料加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个:第一,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第二,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第三,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来提高其士气。3 .管理学的两重性北京理工大学
9、2005年研答:管理学的两重性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I)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
10、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2)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3)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指导意义。管理二重性原理,是我们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
11、理中的科学经验与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研究、总结和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的理论武器,因而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正确对待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又要充分重视我国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将它们结合起来。三、简答题1 .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有哪些?试举例予以说明。(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企业的一般环境因素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五个方面。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12、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组织可能无法预测,但一旦变化产生后,它们对组织活动的影响是可以分析的。组织必须通过政治环境研究,了解国家和政府目前禁止组织干什么、允许组织干什么、鼓励组织干什么,从而使组织活动符合社会利益,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及组织存在的态度;审美观念则会影响人
13、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活动成果的态度。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1)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如人口众多既为企业经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总的市场规模庞大,又可能因其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充分满足,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的繁荣显然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而宏观经济的衰退则可能给所有经济组织带来生存的困难。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假定
14、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地区的就业越充分,收入水平越高,那么该地区的购买能力就越强,对某种活动及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一个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其他非经济组织的活动也有重要影响。比如,在温饱没有解决之前,居民很难自觉主动地去关心环保问题,支持环保组织的活动。技术环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劳动条件生产和销售一定产品的过程。不同的产品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对劳动者和劳动条件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技术进步了,可能使企业产品被那些反映新技术的竞争产品取代,可能使旧的生产设施和工艺方法显得落后,使生产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知识结构不再符合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关注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5
15、)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状况等。比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资,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给这些地区的各类组织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2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观察与研究,管理者通常需要扮演哪儿方面的角色?其含义是什么?(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例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
16、会活动,如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这时,管理者扮演着代表人的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角色。这时,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必须扮演联络者的角色。没有联络,管理者就无法与别人一起工作,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管理者必须扮演的一种信息角色是监督者角色。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如通过密切关注组织自身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17、,通过接触下属,利用个人关系网等方式来获取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作为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管理者的最后i种信息角色是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例如必须向董事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必须向消费者保证组织在切实履行社会义务,以及必须让政府官员对组织遵守法律的良好表现感到满意。(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第一种决策角色是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如开发新产
18、品、提供新服务或发明新工艺等。管理者所扮演的第二种决策角色是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不管被管理得多么好,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如平息客户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调解员工之间的争端等。管理者所扮演的第三种决策角色是资源分配者。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尽管我们一想起资源,就会想起财务资源或设备,但这里的组织资源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例如,当管理者选择把时间花在这个项目而不是那个项目上时,他实际上是在分配时间这一种资源。除时间以外,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管理者是否在信息获取上为他人提供便利通常决定着项目的成败。管理
19、者所扮演的最后一种决策角色是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3 .简述管理的概念及其职能。(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
20、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协调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2)管理的职能计划(PIanning)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组织(organizing)职能:它包括决
21、定应该从事哪些任务,应该由谁来从事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和归集,谁向谁报告,以及在哪一级作出决策的过程。领导(leading)职能: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因此管理当局的职责就是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去完成组织目标,当管理者激励下属、帮助解决群体冲突、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者以任何方式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时,他们就是在履行领导职能。控制(controlling)职能:在设定目标以及制定出计划(计划职能)之后,在决定工作任务和组织结构的安排(组织职能)以及雇用人员、培训和采取激励措施(领导职能)之后,还需要评估事情是否在按计划进行。4 .简述管理中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区别
22、和联系。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答:“有效”指的是既要注意效率,又要注重效果,从而取得好的效益。效果和效率从概念上理解是有其相似之处的,都是衡量结果的名词,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差别的。1)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区别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它强调这种结果符合目的性的程度,凡是符合组织目的的结果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无效的。效率表明了投人和产出间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系统所消耗的能量与所收获效果的比率,是实施管理后所得的收益和管理成本之间的比率,也反映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管理效率的高低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决
23、定组织能否实现更好效益的关键。(2)效率和效果之间的联系效率和效果是互相联系的,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手段,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如果不顾效率,很容易达到效果,也就是工作做了,成本太高,不讲效率。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管理追求效率和效果。如果说高效率是追求“正确地做事“,好效果则是保证“做正确的事”。在效果好的情况下,高效率无疑会使组织的有效性增大。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一方面既能指出应当怎么做才能使组织保持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指出应当做什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样组织才具有最大的有效性。管理者的最终责任是实现较高的绩效,即通过有效果和高效率地运用组织资源达成组织
24、目标。因此,对于人们来说,了解什么是管理、怎样通过管理的改进来提高组织的绩效是非常必要的。5 .请简要说明为什么高层管理人员花在控制工作上的时间比基层管理人员多些?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研答: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其原因主要表现为:(1)高层管理人员,即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的总战略、的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2)高层管理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料 戴淑芬 管理学 教程 考研 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