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期末考研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期末考研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 .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I)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
2、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2 .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I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2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3、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3 .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1)人创造文化,形成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2)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文化约束,最
4、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4 .文化的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5.中国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
5、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主要指传统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产生在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同时又融合了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精神内核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同时又辅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2)中国文化的分类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
6、化;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1
7、 .世界人民的需要;2 .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3 .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4 .文化的特点(1)文化的特点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2)外在的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5 .中国文化的特征(I)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
8、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2)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四、中国文化的未来1 .当前的状况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都在发生变化。同时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2 .中国文化的未来(1)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2)既不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
9、化的优秀成分,也不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第2章地理概况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1)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足够回旋和施展的舞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
10、味产生了深刻影响。2 .黄河(1)简介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2)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念。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由于农业经济的发达,这里形成了历代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如西安、洛阳等均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及黄土高原地区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3 .长江(1)简介长江是我国
11、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山主峰各拉丹冬山西南侧,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2)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二、中国历代疆域I.中国疆域面
12、积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1.我国辽阔版图形成的发展过程(1)秦王朝的统一第一次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秦朝的疆域已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达今广西。(2)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统治和开拓,原有的版图得到进一步巩固。(3)魏晋南北朝,大量移民南下,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转移。(4)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唐代的疆域东达大海,西到咸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达南海。(5)唐末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13、。经过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对峙和斗争,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西藏也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这时的疆域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大大超越前代。(6)明清以后,中国版图变化频繁,领土被分割肢解。清代后期,列强侵入,中国任人宰割。(7)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日回归祖国。(8)如今,中国的版图拥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廿肃、青海、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云南、贵州、四川等23个省,西藏
14、、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亚洲面积最大、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1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是将地理和人口面貌政治化的一种措施。2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1)先秦以前的诸侯国虽然已有郡或县的设置,但行政区划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以郡统县。后来增添了南海、桂林、象郡、闽中、九原等郡,全国所设县约有一千余个,中国古代的区域行政管理由此初成体系。汉袭秦制,但郡国并存。
15、“国”,就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不一。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这十三刺史部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端。到了东汉末年,部州最终居于郡县之上,成为州、郡、县三级政区。(3)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也是州、郡、县三级,但因南北对峙,政权割据,州的设置范围越来越小,一部分州郡有名无实。(4)隋朝建立以后,又逐步改成了郡(州)县二级制。(5)从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唐贞观元年(627年),唐朝政府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开元21年(733年),由十道增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道
16、”成为州的上一级政区,形成道、州、县三级制。此外,唐代还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带置“都护府”,这样,唐代又确立了府制。北宋初年,把全国分为十三道,不久即改道为“路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6)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7)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北洋军阀时期,除清代原有的23个省外,又设立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四个特别区,另外还辖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占三个地方。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全国已有29个省和西藏、蒙古两个地方,设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青岛、西安为直辖市。1932年以后,陆续在省以下设立若干专区,其
17、基本体制跟今天也差不多了。四、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1 .北京简称“京”,为中央政府直辖市。西周初年燕国建都于此,故称“燕京战国时为燕国上都。隋改为“幽州”。936年,辽国以此为陪都,称“析津府”。金国迁都于此,称为“中都”。元以此为都城,号“大都”。朱元璋攻灭元朝,改为“北平1403年,朱棣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始。民国时期一度复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改称“北京”。2 .天津简称“津”。宋时称“直沽寨”,元代已成港口,名“海津镇”。据传,明代初年,燕王
18、朱棣起兵往南京夺位,率军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赐名“天津”。国民党统治期间,天津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初属河北省,后改为直辖市。3 .上海简称“沪”,是直辖市。春秋时期属吴,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故又称“申上海”之名始于宋。南宋时在此设立“市舶提举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设县,明建城垣以防倭寇,清代设立江海关、兵备道,以加强贸易管理和军务防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沦为西方侵略者的乐园。国民党时期已划为直辖市,现仍为直辖市。4 .重庆故简称“渝”,为直辖市。1939年被国民党政府划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仍为直辖市,后划归四川省。1997年3月14日,八
19、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将万县、黔江、涪陵等市和地区划入重庆市。5 .河北简称“冀”,省会为石家庄。其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始于唐代设立的“河北道”,五代沿袭不变。宋以后曾分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元置行中书省,明直属京师,清改称直隶省。1928年,国民党政府改为河北省,解放后仍称之。6 .山西简称“晋”,省会太原。春秋属晋,战国时分为韩、赵、魏,故称“三晋”,唐代以长安为都,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河东,设河东道。元代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宜抚司,属中书省。明清为山西省,沿袭至今。7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唐代己见于文献记载。明清以来,将蒙古分为内、外两部分。内蒙古则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
20、东起哲里木,西至河套广大地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省会为呼和浩特。1 .辽宁简称“辽”,省会沈阳。战国时属燕,为辽东郡。秦汉置辽东、辽西郡。元代设辽阳行省,明代直属京师。清初改名奉天省。1929年,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改称“辽宁”,沿用至今。2 .吉林简称“吉”,省会长春。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辽、金为上京道或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为女真族控制,清时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简称吉林,驻吉林将军,清末定为吉林省,沿用至今。3 .黑龙江简称“黑”,省会哈尔滨。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辽、金所属与吉林同。“黑龙江”之名,首见于辽史。明代为女真
21、族控制,清初置“黑龙江将军府”,即今爱辉旧城(今属黑河市)。清末定为黑龙江省,沿用至今。4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春秋战国时属吴、楚等国,秦属东海、会稽郡,汉属徐、扬二州,清初建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设为江苏布政使司,两江总督驻江宁府(今南京市),巡抚驻苏州府(今苏州市),合两地之名为“江苏5 .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属楚,秦时为会稽郡,汉属扬州,唐始设浙江东西两道,元属江浙行省,清置浙江省。6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西周时为皖伯地。春秋战国时分属吴、楚等国,秦置九江、泗水等郡,汉属扬州、豫州,直至清康熙六年始设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地安庆府
22、(今安庆市)和徽州府(今歙县)两地首字为省名。7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春秋战国时分属越、楚等国,秦置闽中郡,汉属扬州,唐时取福州、建州(今建瓯)各一字设福建观察使,宋为福建路,元为福建行中书省,明清为福建省。8 .江西简称赣,省会南昌。春秋战国时属楚,秦置九江郡,汉属扬州,唐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始有“江西”之名。元设江西行中书省,明清为江西省。9 .山东简称“鲁”,省会济南。春秋战国时为齐、鲁等国,秦置济北、胶东、琅郡等郡,汉属青、兖、徐州,金设山东东、西二路,辖区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山东始作为政区名,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10 .河南简称“豫”,省会郑州。自古属
23、豫州,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春秋战国时分别为宋、卫、郑、韩、魏、赵等国辖地,东周天子也居此。唐时划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为河南道,始有“河南”之名。明清为河南省。8 .湖北简称“鄂”,省会武汉。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辖地,汉时属荆州,宋时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始有“湖北”之名。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初分湖广为湖北、湖南二省。9 .湖南简称“湘”,省会长沙。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辖地,秦置长沙郡,汉属荆州,唐设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名。宋为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分为湖北、湖南二省。10 .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古为百越(粤)属地,秦置南海郡,汉时部分为南越国,唐属岭南道,因其地为广州
24、地域,又在中原之南,至五代时与广西合称“广南”,北宋时置广南路,后分为广南东、西两路,简称广东、广西。明清为广东省。11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省会南宁。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属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属象郡,唐设岭南西道,宋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元属湖广行省,清置广西省,1958年3月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2 .海南简称“琼”,省会海口。汉初设珠崖、脩耳二郡,三国时始有“海南”之称,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1988年4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由广东省析置海南省。13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春秋战国时期为巴、蜀等国辖地,秦置巴、蜀郡,唐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宋分设益州
25、、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为四川省。14 .贵州简称“黔”,省会贵阳。战国时为楚黔中、夜郎等地,秦置黔中郡和象郡,汉属荆、益二州,唐设黔中道,元初始定“贵州”之名,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15 .云南简称“滇”或云”,省会昆明。战国时为楚属滇国,唐为南诏国,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中书省,明清为云南省。16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首府拉萨。古为羌、戎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宜抚使司,隶属中央宜政院,明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乌斯藏即卫藏,简称“藏”,因居祖国之西,故称“西藏清派驻藏大臣,统辖卫、藏、喀木、阿里四地,19
26、65年9月设立西藏自治区。17 .陕西简称“秦”或“陕”,省会西安。西周初年以陕原(在今河南陕县)为界分为东、西两地,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故“陕西”之名久矣。春秋战国时为秦国辖地,秦为内史、汉中郡等,汉分属司隶、益州等,唐“安史之乱后始设陕西节度使,宋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18 .甘肃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古为雍、梁二州,春秋时属秦和西戎,秦为陇西郡,汉为凉州,西夏时于其境内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置甘肃监军司,始见“甘肃”之名,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明隶属陕西省,清置甘肃省。1 .青海简称“青”,省会西宁。古为西戎地,汉为羌地,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为
27、吐蕃地,清代分属甘肃省西宁府、青海蒙古部和玉树土司等。1928年建为青海省。2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秦属北地郡,汉为朔方,宋为西夏国,元置西夏行中书省,后改名“宁夏行省”,明清为宁夏府,1928年置宁夏省。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汉时为西域都护府,唐设北庭和安西都护府,宋为西辽地,元为察合台汗国及哈喇火州;明为亦力把里部及吐鲁番部。清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清政府以其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光绪十年(1884年)名新疆省,1955年年月,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 .台湾简称“台”,省会台北,为我国第一大岛。古称“夷岛”
28、、“夷州”、“琉球”等,南宋时澎湖列岛已属福建路,元明置巡检司,后被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1一年(公元1885年)改为台湾省,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归还中国。5 .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分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清代属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达150余年。1997年7月I日回归祖国,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只负责其外交和防务。6,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由澳门半岛、曲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
29、大范围,至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葡里斯本条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L第3章历史发展一、中国文化的源头1 .氏族社会距今约一万年到四千年,中国人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这一时代的特点是由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到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1)前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2)后期是父系氏族社会。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
30、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是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故龙山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3)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不仅仅是黄河流域,而是分布于96()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中国文明的流向也不仅仅是由西向东,而是四面八方融合交汇,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形成秦汉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大一统的多元性文化。2 .“四大区域”说(1)黄河流域文化区这是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内,先后发现了“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市)、“仰韶文化”(河南濯池县)、“大汶口文化(山东省泰安市)、“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市)、“马家窑文化”(甘肃临
31、济县)、“齐家文化”(甘肃省政和县)、“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市),其时代与夏代吻合,已被认定就是夏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包括江汉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区。已经发现的原始文化有“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马家浜文化“(浙江嘉兴市)、“良渚文化”(浙江余杭市)、“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县)。(3)珠江流域文化区已发现多处原始文化遗址,“石峡遗址”(广东韶关市)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其发现地正好在马坝人头骨附近,证明珠江流域确是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其代表性文化是近年来发现的“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市),年代约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相当,即五千年左右。3 .六大
32、区域说(I)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些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至三千年前之间先后进入文明社会。二、三皇五帝4 .“三皇”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神农、祝融:(4)伏羲、女蜗、神农;(5)燧人、伏羲、神农;(6)伏羲、神农、黄帝。5 .“五帝
33、”有三种说法(1)伏羲、神农、黄帝、尧、舜;(2)黄帝、颛顼、帝辔、尧、舜;(3)少吴、颛顼、帝辔、尧、舜。6 .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的序列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吴、颛顼、帝辔、尧、舜为五帝。“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7 .三皇五帝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1)女婿炼石补天的神话,反映了人类最早改造自然的愿望。(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
34、“人文初祖8 .远祖划分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1)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三皇中的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售、尧、舜都属于这个集团。(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五帝中的少昊属于这个集团。(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这个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可说是这个集团的代表。9 .三大集团间的互动这三大集团之间,其活动地域互相交错,曾发生过剧烈的冲突,也发生过不同形式
35、的联合。据先秦文献记载,炎、黄二族曾联合在涿鹿打败东夷族的蚩尤,奠定了黄河中下游部落大联盟的基础。其后,三大集团在斗争中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三、夏代文明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死后,其子夏后启继位,在钧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大会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中国也由此进入了奴隶制时代。夏王朝共传十七君,至桀为商所灭,合计四百三十余年。2 .夏代社会的情形(1)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已有明显发展。(2)夏代已出现了私有财产。那时的人们已经“货力为己”,并且出现了罚人为奴以及将战俘变为奴隶的现象,可见夏代已形成了奴隶制度。(3)夏代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
36、统治系统,其中包括:王位世袭制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天下“;国家官吏制度,即设职分官,形成一个官僚群体;行政区划制度,即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二3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在那里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向前推了三百多年。四、商周社会1 .商朝(1)第一个统治者是商汤,被封于商,定都城于亳,共传30王,国家五盛五衰,六次迁都,自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
37、武王所灭,合计600余年。商朝灭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坏,故称为“殷墟至清末在这里发现商代甲骨文后,殷墟闻名于世。(2)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3)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发现商代已经是一个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的国家机器已经大大加强,商王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独断一切的权力,其下的最高政务官为“尹”,还有各种宗教祭祀官员,武装力量也相当可观。社会生产力比前代更为提高,精美的青铜器便是证明;天文历法大为进步,已有明确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法;已普遍使用货币(贝
38、币),说明商品交易已很活跃。宗教祭祀活动盛行,凡事由巫卜祈求于鬼神。2 .周王朝(1)崛起于中国的西部,其始祖为弃。周族几经迁徙居于岐山之下,至文王姬昌时强大起来,建都于丰镐。文王死,其子武王姬发领兵伐商,一举灭纣,建立了周朝。其弟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统治制度。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历时250余年,史称“西周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2)西周社会是奴隶社会,实行由奴隶耕作的“井田制”,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3)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士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
39、己的诸侯国。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1. )“宗法制”,与封建制相辅。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西周大为完备。即天子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族。(2)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制定了礼乐刑罚。礼乐用于贵族内部,;刑罚用于镇压人民。西周的经济比商代已有所发展,工商业由王室和诸侯经营,青铜器制造已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发掘出土的著名西周青铜器有“大盂鼎”和“毛公鼎”;农业生产已有“百谷”之称。五、春秋战国公元前
40、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继位,将都城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前一段称为“春秋”,后一段称为“战国L“春秋无义战”的局面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大变动的阶段,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产生。为了争夺土地及其他资源,诸侯国之间不断发动战争,互相称霸,形成“春秋无义战”的局面,而齐、晋、楚、秦、吴、越,成为“春秋六强”,而“春秋五霸”则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2. 社会生产的重要变化春秋时期社会生产的重要变化是由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而引起井田制的破坏。3. 土地赋税制的产生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其后各国仿效,土
41、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就这样产生了。4. “战国七雄”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这时,中国社会演变的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六、秦汉帝国1 .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种全民族的大统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2 .秦朝的统治措施秦王赢政为了巩固和管理这一大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2、(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他以自己为“始皇帝”,并企图传以万世。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3 .秦朝统治的结果秦的残暴统治导致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的爆发,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统治的对立面已走上历史舞台。4 .西汉王朝(1)西汉王朝的建立在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刘邦和项羽各以其雄势强力争夺天下,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新的王朝,定都长安。因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故其王朝称为“汉朝”,
43、历史上称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2)西汉王朝的统治措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局势很快稳定下来,而且经过近40年的“文景之治”,国家逐步富强起来。汉武帝刘彻,对内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盐、铁国营政策,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同时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方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等出使西域,扩大了西汉帝国的疆土和对外联系,使汉朝达到极盛阶段。5 .东汉王朝(1)西汉的灭亡西汉末年,大贵族王莽夺取了汉朝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假借周礼之名,实行“托古改制”,结果天下大乱,引起农民起
44、义。(2)东汉建立刘秀响应绿林,东征西讨,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以洛阳为都城重建汉朝,是为光武帝,历史上称为“东汉(3)东汉的统治东汉建立之初,因前两代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其疆域仍能保持西汉时的规模,社会经济也比西汉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开发,故东汉王朝仍能保持强盛的国力。(4) “黄巾军大起义”东汉在建国60年之后,朝中的外戚和宦官两大政治势力彼此残杀,交替掌权,双方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卖官鬻爵,行贿受贿,政治进入腐败黑暗的怪圈,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5) “赤壁之战”黄巾起义虽然在统治者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全国
45、却陷入大小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皇帝只不过是任人摆布和宰割的傀儡而已。在众多军阀中,曹操(公元155年220年)以其杰出的才能,扫灭群雄,统一了北方,随后又领兵南下,打算消灭长江下游以南的孙权,以便统一全国。在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遭到孙权和刘备的联合抵抗,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史称“赤壁之战工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立了魏国,以洛阳为都;孙权据有江东,建立了吴国,以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刘备则控制四川,建立了蜀国,以成都为都,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分立的时期。七、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3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民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呈现一种激烈而又活跃的态势。1 .三
46、国分立魏、蜀、吴三国不断进行战争,各自都采取了相对有益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三国的经济也还有所发展。2 “西晋,魏国政权被司马懿父子控制,至司马炎时取魏自代,建立了晋朝,建都洛阳,中国又暂时归于统一,历史上称为“西晋3 .西晋灭亡后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1)南方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所建立的东晋,以建康为都城。(2)北方则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频繁争斗“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在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4 .南北朝时期经过一段短暂的混乱,中
47、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公元420年589年)。(1)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几个短命的王朝,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2)在北方,由东北地区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后都洛阳。至公元534年,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公元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史称“北朝(3)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南北朝虽然尖锐对立,但社会经济和文化还是在继续发展。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北方人口南下,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期间的重大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就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八、隋唐五代1 .隋朝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权臣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一举灭陈后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国重新走向统一。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出现了所谓“开皇之治”。但到隋炀帝时又大行暴政。2 .唐朝公元618年,隋朝灭亡。陇西豪族、驻守太原的大将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起兵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公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