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课后考研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课后考研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章答案一、概念题新闻造假答:新闻造假是指新闻工作者刻意歪曲事实或者对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不加核实而产生的虚假的新闻报道。它与假新闻有所区别,后者还包括了由于各种非主观因素造成的新闻失实现象。新闻造假现象主要是由于媒体或记者本身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对新闻媒体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广告性新闻答:广告性新闻又称有偿新闻,一般是指具有新闻要素,在新闻报道形式中塞进广告性的某些内容。广告性新闻的本质是广告媒介往往以企业家风采、企业形象策划、公关专版、企业专访等名目发布广告,又称为软广告。二、简答题新闻职业为什么会被称为“与世界最近的职业”?答:新闻职业常常被人们称为“与世界最近的职业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2、四个方面:(1)感知世界变化时间最快新闻工作者是世界上的各种信息和发生事件的第一批接受者。为了追求时效性I一出现新闻,记者就会在最快的时间赶到。因此,新闻工作者们总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于第一时间了解和接触世界。(1)接触世界空间最广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记者们需要尽可能地扩展工作范围,无论天涯海角甚至外太空,只要有新闻存在的角落,就会有记者的身影。我们常说“观众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视屏幕了解天下事I而正是因为记者在世界各地奔走,观众们才能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新闻。(2)与事件现场距离最近新闻中除了强调“第一时间”外,“第一现场”也同样重要。距离现场越近,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也就越强。身处在各种场
3、合的最前线,也就能拥有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3)观察世界角度最全对于一个新闻事件,一般人都只是了解它的表面或者某一方面,而记者却能够做到最全面的认识。因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都要求记者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除了事物在表面上所展现出来的情况之外,还需要掌握它的发生背景、起因、后果等等。广播电视新闻职业有哪些优越性?答:正如教师、医生等职业一样,尽管一个记者的经济收入水平可能并不足以使其成为高收入阶层,但是他所赢得的社会尊重往往是一些高收入者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优越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执政党对新闻事业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
4、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处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主要为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这也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根本性质。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曾经明确提出,党的广播和报纸“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绩口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工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喉舌论,可以看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一方面是党和政府向人民宣传和教育的平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人民议政的喉舌、参政的渠道和舆论监督的阵地。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较高的社会地位。(2)法律对新闻工作的支持在新闻工作中,记者最重要的
5、权利就是采访权,而中国的法律对采访权提供了支持和保护。记者的采访权是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有学者就此提出:既然说人民要管理各种事务,就必须知道各方面情报,这就意味着国家机关应主动地或应公众请求公开这些情报,以使人民“知”和“行工而采访权正是对这种知情权的保障。对采访权的保护可以从宪法中寻到法律渊源,如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参政议政权利,中国政府在1998年10月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充分肯定了人人有自
6、由表达意见的权利。这些都能延伸出舆论监督权,实际上肯定了记者的正常采访权,因为广播电视媒体是人民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阵地,记者也就代表着人民的声音。此外,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也明确规定了对采访权的保护。如2003年12月27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起草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中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立法保障记者有采访权,并不是为了给予特殊的照顾,而是权利与义务规范的统一。在九届人大召开之后,全国人大收到过多个有关新闻立法的议案和建议,抓紧新闻立法也引起了有关部
7、门的高度重视。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表示,人民法院将坚决依法惩罚那些侵害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肖扬还就人民法院支持新闻监督,提出了6条要求,其中包括“对新闻单位和记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人民法院依法充分保护”,新闻单位和被批评者发生纠纷时,人民法院应在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正裁判的基础上,尽量采取调解方式解决,依法保护新闻单位的名誉权工(3)民众对记者的普遍认同中国的许多民众都把记者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种对记者的认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记者的工作使民众能够有充分的知情权,了解世界上
8、发生的事情,掌握各种信息、或者获得匕理上的满足。这一社会价值的体现,也使民众对记者产生了信任和尊重。社会有些民众由于遭遇到某些困难,会对生活产生一些不满情绪,而记者的一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言论的平台,使得他们的声音能够传递到整个社会(例如你在网上看到过的由一些深度报道所产生的热烈反响)。这也让新闻媒体和记者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为集体的“记者”,无论是在政府的重要会议上还是在街头的偏僻角落里,都是以客观公正的旁观者、记录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出现也们并不参与事件本身的进程,但是却通过笔和镜头将事实的善恶美丑告诉受众;他们并不给出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却清晰坚定地表明舆论的导向良知、正义
9、和毫不妥协,已经成为许多民众心目中评价优秀记者的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对于社会有什么价值?答:(1)职业的基本社会价值从逻辑上来说,广播电视新闻首先是一种社会分工,从这点上来说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与其他职业并无区别。工作者都是通过参与社会劳动来对整个社会作出贡献并获取一定的回报。在这个层面上,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体现的是其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即让人们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这也是新闻工作中的基本任务。若有贡献社会、“治国平天下”之志,也可把广播电视工作理解为“治平”的一个环节与方面。马克斯韦伯曾经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提出“志业”的概念,他以对政治家的考察为例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参与世俗工作的个人,如果对其职业有某
10、种奉献精神,那么他的工作也就具有了某些高度伦理性的内涵。F为了政治而活的人,在一种内在心灵的意义上,把政治当成自己的生命所在,或者心喜拥有施展的权力,或要知道他的生命在为某一件,事业,的服务中得到意义,才能维持内心的平衡,以及觉得自己有某些价值。在这样的内在意义之下,每一个为了一件事业活得认真的人,可以说是为志业而活的。”这番论述一方面表明了类似于“行行出状元”的古老中国智慧,更深层次的意义则在于说明了各种职业的责任所在和价值所指: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从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肩负起一个公民应当承担的
11、责任。(2)职业的深层社会价值除了基本的功能之外,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还有更具社会价值的功能。这一职业在其社会分工的本质属性之上,还有一个更为高尚的社会价值指向。新闻媒体的无所不在,决定了它的强大力量,而人们就可以在向终极目标前行的过程中借助这些力量来实现个人的社会理想。一个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百姓,会因为你的报道而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一个贫困的村庄,会因为你的报道而得到社会的救助;一场鲜为人知的矿难,会因为你的报道而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弱势群体因你而被关注,黑幕因你而被揭开,你像一个老师带给渴望中的人们以知识和勇气,你像一盏路灯带给黑暗中的人们以希望和力量。即使你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记者,你也正在推动
12、着历史。2003年对“非典”的报道,2004年对孙志刚案件的报道,2005年对“超级女声的报道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国:人们开始注意日常卫生,开始重新审视城乡矛盾乃至立法程序,开始在舞台上大胆地展现自我。这就是一个“小人物”实现个人社会理想的方式。尽管始终以中立者的姿态进行客观的记录和评述,但正是记者的工作才使得民众能够了解世界并据此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变革。在单一的事件上,新闻能够揭开鲜为人知的真相,发出自己的声音,唤起人们的思想(如战地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在长时段的历史中,新闻还是一种传道与教化的渠道,弘扬先进的文化理念,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正如列宁所说在我们
13、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了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孙中山也曾经提出社会之改革,人心之纠正,亦惟记者是赖。”在南方周末第1()00期的献词上,记者们用如下文字表达了新闻职业人的理想:“文人心怀书生意气,谁不念洛神飞袂曲水流觞,然国脉民痕江湖庙堂,艰险跋涉只为了这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一份理想,一个新闻人共同的使命与方向,我们来而复往。今天或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微笑,对这个国家,依然充满梦想。子目信你自己的力量,相信新闻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做一个有理想的新闻人。你怎么看待各种新闻的定义?你认为什么是新闻?答:现实生活中使用与
14、流行的“新闻”一词,其含义很多,内容很不确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泛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切新闻事物、现象。这是一种对“新闻”的广义的理解。(2)指与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相关联的事物、现象。这是一种对“新闻”的次广义的理解。(3)专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这种行为本身。这是对“新闻”的一种狭义的理解。(4)特指新闻媒体上所报道的那些属于消息类体裁的东西。这种“新闻”实际上指的就是消息。这是对“新闻”的一种最狭义的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新闻”的这些认识和解释虽然还不是新闻的定义,但它们对确定新闻的定义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实际上,很多新闻定义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新闻事物
15、、现象的认识和解释、总结与概括。如何正确看待新闻的定义,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第四种情况中把新闻媒体上报道的消息称为“新闻”的情况在国内和国外都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新闻”一词的第一种解释就属此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范围内认识新闻事物、现象,会对新闻做出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广义和狭义几种不同的新闻定义,在相应的语境都有其使用的合理性。我们所说的“新闻1-般是指狭义的新闻定义,也是“新闻”一词的核心意义,即对接受者未知的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新近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就是使用无线电广播或电视作为传播
16、工具所做的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新闻这一职业对个人来说有什么意义?答: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说,对于不同的主体,新闻所带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甚至可能背道而驰。(1)对于个体传者的意义结合马斯洛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对于传者个人的意义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赚钱以得温饱(生理需求);有稳定的工作、居住场所(安全需求);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和朋友(从属和爰的需求);有同事、受众对自己的尊重(尊重的需求);有各种社会理想的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2)对于被传者的意义由于新闻能够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进入千家万户,所以被传者的形象、事迹也就会广泛地流传开来。但是众所周
17、知,新闻中不仅有正面的宣传,也有一部分批评报道。因此,新闻对于被传者的意义也具有两面性。通过正面宣传的新闻,被传者就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人们所了解认识。人际传播时代的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I但是到了大众传播的时代,“好事”也可以广泛流传。如果一个人在电视新闻中受到表扬,那么对于他的日常生活也往往能够带来正面的影响。相反,通过负面的新闻报道,被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跌,甚至身败名裂。当然,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相对的,有的新闻报道也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宣传作用。例如,报道某个明星固然有助于增大他的影响力,但也可能导致他的日常生活受到干扰。(3)对于受众的意义新闻对受众的普遍意义就体现在三
18、个方面: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满足自己的个人爱好,或者将看新闻作为一种休闲;掌握对学习、工作、生活有用的信息。止的卜,还有一些特殊的受众对新闻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例如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者希望从新闻中获取研究的素材。广播电视对国家和社会机构的意义有哪些?答:(1)新闻对于国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内提高国家凝聚力。概括而言,新闻对于国家内部的意义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由于对信息的需求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必然需要,因此来自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就能够通过价值观念的伴随传播影响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政府通过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可以对受众的思想产生作
19、用,对人们的行动加以指导,这种无形却有力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稳定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对外树立国家形象。在社会公众头脑中加工形成的映像。在这个信息反复加工的过程中,新闻宣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新闻宣传机构具有一定权威性,它对一个国家的描述与刻画,直接影响公众对此国的认识、看法和态度。正是因为新闻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就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传播全球化的力量正在超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而迅速崛起,j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新闻对于社会机构的意义主要有:新闻对于一般行政、事业机构的意义政府部门和其他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需要通
20、过新闻来树立良好形象和传达政策。新闻也是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新闻对企业机构的意义a.企业需要通过新闻获取信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了解市场行情、国家政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为自身发展做好决策,而看新闻则是获取信息的最有效途径之一。b.新闻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宣传作用。电视新闻的负面报道往往会产生放大效应,从而导致一个企业的诚信危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它的破产。新闻对于电台、电视台的意义新闻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进而为电台、电视台带来经济效益。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可以为媒体树立权威性,进而增加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在现实社会中会受到哪些方面
21、的制约?答: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在现实社会中会受到以下制约:(1)新闻法规、宣传纪律的制约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受制于各种法律法规。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我们可以从宪法和其他法律中找到一些与新闻相关的规定。中国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中国新闻法制的几个层次包括: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行政规章;e.地方性行政法规;f.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新闻法规、宣传纪律对新闻取舍的制约中国的新闻法规中很多是关涉到报道内容的,而宣传纪律也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我们重视。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管理效率很
22、高,大多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新闻取舍的制约上。新闻取舍的基本原则应是遵循新闻规律,根据其新闻价值和媒介的编辑方针作出决定。这一原则在中国新闻界也是公认的。但是,实际上,在更突出的位置,即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大加宣传;对社会、对人民不利的,要严格禁止。新闻法制中的许多规定,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宣传和禁载(禁播)两个方面。宣传,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活动为“善嘴务。禁载(禁播),则是为了防止新闻传播活动为“恶嘴务。a.宣传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当然有其合理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民主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让新闻媒介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资源,发挥
23、其积极作用,是无可非议的z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对新闻报道的限制,一般局限在极少的问题上,出现在特定的时期内。如果长期地、普遍地要求各种媒介都实现这种限制,使新闻媒介缺乏多样性,缺乏应有的自由活动空间,事物就会走向其反面,使党和国家的决策有可能偏离正确轨道。b.禁载(禁播)。正如强调新闻宣传功能一样,禁载(禁播)规定同样也是为了体现“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实现对新闻取舍的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任何规范的实施都有一个度的问题。片面突出“社会效益1就有可能损害宣传效果,禁载(禁播)也可能会产生负作用。(2)经济效益的压力2()世纪8()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分批对媒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4、、照章纳税”的新体制,将各个媒体推向了市场,广告收入成了传媒的最主要经济来源。而同时,媒体的数量和结构也迅速膨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相继崛起。此外,商业性的境外媒体涌现,如星空卫视、华娱卫视等,都使大陆的电台和电视台面临更大的压力,竞争更为激烈。各家媒体为赚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都将眼光瞄向了市场。为了生存与发展,许多媒体不得不将经济效益作为新闻工作的首要目标,许多新的难题也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是舆论监督和导向的主要力量,始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来说,经济效益也相当重要。各级电台、电视台都是自负盈亏进行经营,“钱从哪里来”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还必须面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问的矛盾。如何让广播电视新闻既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是每一家电台、电视台都关心的问题。在现实中,已经有许多电视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置法律与媒体道德于不顾的现象发生。如形形色色的新闻造假、广告性新闻、有偿新闻等等,个别地方电视台甚至出现了要求记者每月完成一定数额的“工作指标”(通过拉广告二“拉赞助”等方式向社会个人和单位要求经济报酬)上
26、缴,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警醒。受众的众口难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常常将遥控器按个不停,平均几分钟就换一个频道。在互联网上的各个论坛上,也时常可以看到观众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不满。事实上,新闻是很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的。“众口难调”,人们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新闻的要求,中国的电视受众人口众多,如何满足不同人的不同爰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难题。(1)工作中的诱惑和干扰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新闻记者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有偿新闻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它在社会政治方面会使新闻工作失信于广大受众,严重干扰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经济活动方面,则会
27、扰乱视听,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在社会道德层面,会助长权钱交易的歪风,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因此,你要学会如何在新闻工作中坚决抵制各种诱惑。说情”现象说情者有时候会直接找记者做工作,有时候则是通过记者的领导说情。由于记者在电视台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有时候领导的一个电话就会让记者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这种说情还是很能够带来一些杀伤力。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记者与形形色色的人保持良好关系是一种重要策略。因为这些资源不仅能够成为新闻来源,也是记者自身的人际关系资源。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记者有时候也会因此而感到矛盾:一方面需要广泛地结交朋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职业原则,化解“说情”的压力。从社会责任的
28、角度来说,你自然要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如果有时候不得不因为职业要求而牺牲,朋友,的利益时,那么只能说,这就是“职业的代价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不顾一切职业道德并非是指至高无上的道德。对于那些无私奉献者我们自然报以尊重,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合法利益而暂时妥协也无可厚非。新闻工作不能仅凭着一腔热血,记者更需要有智慧才能将理想长期坚持下去。(1)对个人健康和生活的影响电视记者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缺乏规律,另一方面是工作繁重,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四处奔波。正是因为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使得记者的身体健康大受影响。(2)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战地报道中的危险;侵权现象造成的危险。在许多时候(尤
29、其在负面报道中),还会出现新闻工作者各方面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记者被打、设备被扣留、遭遇威胁等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新闻工作者权益被侵害主要分为两种情况:a.公权益被他人侵害,如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报纸销售被非法禁止等;b.私权益因行使公权益而受侵害,如因采访、出版、经营而伤害身体、损失财产、受到污辱等。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怎样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答: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可以分为几个层次:(1)社会行业分工的职业道德要求,即媒体应该给社会提供真实、平衡的报道,以与社会其他行业进行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交换,与此相应,记者就应该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公正、平衡的立场。(2)圆满完成各环节工作任
30、务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采访中的诚信要求(如信守约定的时间)、采访中的团队协作要求等。(3)树立记者形象的要求,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记者有必要在媒体内部和社会上树立起记者的良好形象,如在采访中保持谦虚,尊重他人等,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顺利展开。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冲突时,你会怎样抉择?答: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责任重大。在遇到种种职业伦理问题时,我们应该坚决地秉持新闻工作者的正义与良知,抵制社会和行业中的不良之风。正如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说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绝不妥协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各个层次的伦理要求之间有
31、时候也会出现冲突,例如在采访一位刑事案件的受害者的时候,既要努力发掘事实的真相,又要尊重、保护他人的隐私。在遇到伦理冲突时,就需要记者对各个层次的道德要求进行协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你认为在你今后的职业道路中会遇到哪些难题?你会如何面对?答:(1)新闻造假新闻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为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一旦出现真实性上的偏差,就有可能影响人们的认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在我们的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新闻造假现象也出现在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新闻造假是指
32、新闻工作者刻意歪曲事实或者对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不加核实而产生的虚假的新闻报道。它与假新闻有所区别,后者还包括了由于各种非主观因素造成的新闻失实现象。新闻造假现象主要是由于媒体或记者本身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对新闻媒体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产生新闻造假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新闻界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准确I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有不少新闻造假现象都是由于记者或编辑对“假新闻”缺乏核实引起的,本来都很容易避免
33、,但是出于追求轰动效应、“抢新闻”的考虑,有些传媒宁愿先登出来再去追踪求证,虽然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违背了真实性这个最基本的新闻选择原则,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或纵容造假的成分。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制作轰动效应,与一些意图自我炒作的商业机构或个人合谋对一些虚假、失实的信息进行报道。虽然很多由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漏洞百出,记者也明知其中有假,但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被诱导。最终,当事人自我炒作,传媒制造“卖点二获得好处的目的都达到了,可谓“双赢工但是这种新闻造假愚弄的是受众和舆论,谋杀的是传媒的公信力。在强大的同业竞争压力下,一些记者故意编造假新闻。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中,在实行工作量考核、淘汰制的传媒中,个别记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出于名利思想,不惜编造假新闻。除了一些很明显的造假外,有些媒体上还出现了不少“三无新闻”没有明确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读者即便有所怀疑也无从证伪。往往是甲地发生的新闻被改头换面移植到乙地的媒体,新闻事件中的地点、人物大而化之,让人无从查证。还有些记者把网络上的流言改编一下,竟然就当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