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docx
《关于新时代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全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隐患点、风险点、风险区防治重点,健全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汛期防御体系
2、,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源头治理和风险管控,加大各部门协同防御力度,整体提升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有效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为持续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2 .分级管理,共防共治。按照灾情险情等级,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承担主体责任。相关部门依职责负责做好本部门管理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和市场广泛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强化群防群治,构建共防共治共享格局。3 .强化统筹,突出重点。以强化风
3、险管控和提升防灾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汛期防御、科技支撑、防治管理工作,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4 .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坚持防灾工作重心前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从灾后治理向灾前预防转变,把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管控、综合治理能力。二、工作目标2025年底前,完成省下达12个重点乡镇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和15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任务,实施一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行业风险点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探索建
4、立以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三、重点任务(一)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评价工程1 .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依据省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成果,按照省部署安排,适时开展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对验证确认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的,及时纳入台账管理,做好防治工作。2 .开展行业地质灾害风险点专项调查。由住建、交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利、发改等部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点专项调查,进一步掌握削坡建房、公路(含农村道路)、铁路干线、水利设施、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设施等沿线周边地质灾害风险点情况,建立工作台账,落实防治
5、措施。3 .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按省年度下达计划,组织实施12个重点乡镇1:100OO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科学评价风险等级,编制行政村“一图一表”风险管控图册,明确风险管控措施和临灾转移避险指引。4 .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排查。每年汛前、汛中和汛后,由各行业部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对发现的新增风险隐患及时建立台账,明确防治责任,落实防治措施,实现风险隐患动态更新,并将台账纳入本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一张图”。(二)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工程5 .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按照省部署要求,规范、优化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省、市两级气象风险预警统一平台、分级
6、应用、逐级细化。建立市、县标准化预警会商室,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会商、响应等机制。整合利用全市历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优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划图、分析模型及信息发布。6 .构建风险隐患双控群测群防体系。与我市“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化两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逐步推广至行业风险点、风险区,构建“隐患(风险)点+风险区”双控管理的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加强群测群防人员管理和技术指导,强化装备更新和技能培训。7 .推进风险隐患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加强现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阈值设置研究,优化预警
7、响应流程,不断提高专业监测精准度。对暂无条件实施工程治理或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鼓励优先实施专业监测。按省下达计划,完成风险区控制性专业监测建设任务,探索建立“隐患(风险)点+风险区”的专业监测网络。(三)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工程8 .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按省年度下达计划,扎实推进我市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或工程治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计划并有序组织实施。加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做到监测先行,能消尽消。9 .开展地质灾害行业风险点综合治理。各部门依职责做好或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做好本行业管理领域地质灾害风险点综合治理,重
8、点实施削坡建房、公路(含农村道路)、铁路干线、教育机构、旅游景区、水利、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设施等沿线周边地质灾害风险点综合治理,有效管控地质灾害风险。10 .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示范县。支持、鼓励条件成熟、有一定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基础的县(市、区),按照“综合防治、整体提升”的原则,申报建设省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示范县,在健全完善调查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四)实施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攻坚工程11 .深化地质灾害防灾科普培训。充分利用省编制的地质灾害防灾科普材料,结合“百名专家联千村(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培训行动,深入县、镇、村
9、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I行动,以及地质灾害警示“醒目工程”,在隐患点、风险点等位置强化防灾避险提示。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校园上课堂”。结合每年“422”世界地球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等节点,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常态化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2 .强化地质灾害临灾转移避险。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制度逐步推广至行业风险点、风险区,明确临灾转移避险范围、预警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安置点、转移责任人等要素,强化综合防灾演练、临灾避险演练和对转移避险群众安全返回工作的技术指导,做到转移有标准、预案可执行、群众能配合、安置有保障、返回保安全。13 .开展
10、“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攻坚战。突出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防御,坚决做到提前谋划、会商研判、提级防御、力量前置、联合督导、值班值守、宣传引导、人员转移、安全评估、排危除险“十到位”。加强防御“龙舟水”动员部署,三级以上预警区域根据实际可提升一级防御措施,技术支撑队伍、抢险救援队伍提前部署重点防御区域,派出指导组深入一线督导防御工作,预警响应期间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对风险高、险情紧迫、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按照应急工程处置程序及时排危除险。(五)实施地质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工程14 .深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补助经费,规范技术支撑服务内容,加强技术装
11、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地质灾害防治协会行业指导作用,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交流与培训,加强市、县两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15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成果转化应用。在智慧自然资源框架下,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信息化服务,有效支撑地质灾害研判、辅助决策和协调联动。推广省地质灾害防治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市、县地质灾害智慧防灾分级部署、上下联动。(六)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保障工程16 .有效遏制新增风险隐患。严格落实铁路公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城镇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实施配套防治工程,建立配
12、套的日常监管机制和随机抽查机制。市、县(市、区)、镇(乡、街道)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防治要求,引导新建工程和规划建设区尽埴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隐患点、风险点。严格宅基地审批,宅基地选址要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将削坡建房导致的切坡支护纳入建房指导范围,引导群众同时进行建房与边坡支护。17 .构建风险隐患双控管理体系。学习风险隐患双控管理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省制定出台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地质灾害管控方式由“隐患点”向“隐患(风险)点+风险区”转变,明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地
13、质灾害防治工作,持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市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订本单位管理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年度计划,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本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做好资金保障。本方案中属于省级事权工作任务的,由省统筹解决所需资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保障。合理增加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来源,对经批复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在工程施工范围及施工期间采挖的砂石土,除项目自用外,多余部分允许依
14、法依规对外销售,销售收益优先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建立本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监管机制,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挪用滥用。(三)加大政策支持。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要推进落实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加快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等环节,推动项目尽快实施。加大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用地的保障力度,避险搬迁项目所需的用地指标统一由省予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的地区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示范县,市将积极配合争取获得省奖励用地指标。(四)强化监督评价。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对地质灾需防治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项目
15、实施进度和资金执行慢的地区或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防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或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检查力度,依托全国地质勘杳行业监管服务平台,建立我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承担单位不良问题通报制度,强化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深群众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附件:1.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任务分工
16、表2.全市三年行动(2023-2025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表附件1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任务分工表重点工程/保障措施任务具体工作责任单位(一)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评价工程。1.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20242025年,依据省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成果,按照省部署安排,适时开展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对验证确认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及时纳入台账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涉及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2.开展行业地质灾害风险点专项调查。2024年底前,由住建、交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利、发改等部门完成地质灾害风险点专项调查,进步掌
17、握削坡建房、公路(含农村道路)、铁路干线、水利设施、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削坡建房、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负责公路(含农村道路)和普速铁路沿线、市城市管力设施等沿线周边地质灾害风险点,建立工作台账,落实防治措施。理综合执法局牵头负责高铁沿线、市水利局牵头负责水利设施沿线、市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设施沿线,涉及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3.开展重点区域地J灾灾害综合调查。20232025年,配合省实施12个重点乡镇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科学评价风险等级,编制行政村“一图一表”风险管控图册,明确风险管控措施和临灾转移避险指引。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涉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时代 地质灾害 综合防治 能力 提升 三年 行动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