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地平——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宗教批判.docx
《唯物史观的地平——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宗教批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史观的地平——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宗教批判.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唯物史观的地平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宗教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仅对早期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更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像。1然而手稿中一些思想仍处于遮蔽状态,譬如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如果我们加以深入考察,对于理解早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构建应是大有裨益的。一、“市民社会决定宗教”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文本内容主要集中在1842一一1845年,呈现了双重异化批判特征,一是体现在对黑格尔国家中的“政治异化”的批判,二是体现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中的“经济异化”的批判。在人的解放这一主题阐释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限度,它的
2、限度源于市民社会中的劳动。简言之,马克思在莱茵报之后开始放弃了黑格尔的国家概念逻辑,将市民社会呈现的“政治异化”现象的根源指向“经济异化”。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观点过程中辨析了市民社会中公民权与人权、私有财产等重要概念,这一时期马克思不仅质疑了黑格尔立宪君主制度的国家建构形态,更对民主制的国家限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翻转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家庭以及市民社会的逻辑结构,初步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但此时马克思还没有真正发现宗教的本质,尽管他已经意识到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宗教的形态。日本学者山之内靖提出了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哲学一一经济学”模式,认为,黑格尔在继承斯密等经
3、济学范畴基础上围绕两个中心轴展开:“第一是对在劳动中被拘束的主体活动性的内在把握,第二是对作为需求的体系被考察的社会各种关联的横向把握。”2可以说,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极大地影响了早期马克思的理论转向,因为黑格尔将经济学哲学的要素融入伦理体系之中,并将教养、陶冶等伦理性的范畴结合,以及将需求的体系与劳动结合起来去分析和解决市民社会所催生出的社会分裂形态,这种路径被马克思率先运用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之中,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的唯物史观阐述中得到升华,甚至在资本论的大量创作中也能够看到它的理论脉络。总体说来,黑格尔法哲学为马克思早期思想进程提供了双向路径3,路径一体现为
4、伦理精神的分裂形式以及国家对家庭与社会的扬弃;路径二则是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所带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启发。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显然受路径一的影响更大。此外,在继承费尔巴哈关于黑格尔主谓词颠倒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将批判的根据锁定在市民社会上,马克思认为,法律制度与国家相类似,它们都并非根源于抽象观念中的精神体系,而是根源于市民社会物质的生活关系。因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后,马克思将获得的理论成果(路径一)直接运用于宗教批判之中,显然马克思并没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终结其批判,而是将宗教批判诉诸于政治经济学,也就是路径二所埋下的理论伏笔,因为只有明确市民社会产生的根源才能明晰解释宗教形态的原因。二、异
5、化劳动作为理论根据1844年马克思旅居巴黎时大量地阅读了斯密、李嘉图及萨伊等人的经济学著作。在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与整个哲学批判的必要性,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也是从探寻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运动的本质入手,概括为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与复归。因此,马克思借以批判鲍威尔、蒲鲁东等“批判的神学家”的批判不彻底,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反思斯密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式的“权威”前提。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部分中依据对斯密、萨伊的摘抄与评注,指出国民经济学虽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直接出发旦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前提。马克思认为:“这种国民经济学理论
6、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产生出来的。”4266因此,那种用贪欲及贪欲者之间的竞争解释私有财产运动的本质是假定的而非本质的。随后,马克思用神学的原罪与国民经济学批判进行类比,批判了神学家的原罪乃是被“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4267更进一步,马克思犀利地指出,国民经济学掩盖了劳动的本质,工人的外在劳动不属于他自己,劳动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与此相同的是,宗教也掩盖了人的本质,宗教的意识成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4268在论证了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行为、人与人的类本质、人与人相异化的四重规定之后,问题转变为造成这种异化产生的存在物是
7、什么。马克思认为,这个存在物只有在实践中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4276所以,人通过实践来改变这种异化现象成为必经之路,因为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也是实践。我们看到,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将异化劳动与宗教现象相互关联,并初步提出了实践能够改变对象性关系的观点,这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吟宗教异化论的框架,但是此时马克思尚未完全揭开宗教本质这层面纱。在笔记本HI中,马克思大幅增加了国民经济学与宗教批判结合的内容,与赫斯等人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他同时反思了国民经济学与宗教的本质。在“私有财产和劳动”部分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斯密的国民经济学理论进步之处在于将私有财产视为与主体象征的劳动者结合起来,而非认为私有财产外
8、在于主体,据此他称货币主义体系以及重商主义体系的支持者是拜物教徒和天主教徒,那么作为基督教“进化”形态的新教呢?接下来,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视为私有财产,如此一来,人的本质规定“就像在路德那里被设定为宗教的规定一样。”5289-290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中,马克思开篇就批判了如蒲鲁东、傅立叶以及圣西门关于劳动概念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从“不自由的劳动”到“农业劳动”再到“工业劳动”,依然只是从客体方面考察私有财产。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才能完成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乃至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换言之,马克思发现了这种源于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展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唯物史观 地平 马克思 184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中的 宗教 批判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