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范文2024-2024年度(通用6篇).docx
《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范文2024-2024年度(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范文2024-2024年度(通用6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范文2024-2024年度(通用6篇)【第1】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地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自
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有网友疑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土,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
3、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符梁。“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篇2】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
4、其中之一。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疫情爆发之初,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的一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道:“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春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此次疫情事态之
5、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她,73岁
6、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篇3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以我要将有限的生命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驰援武汉,是这些平凡的英雄,为国人坚定了必克疫情的决心,为城市注入复苏的力量。武汉英雄的城市,中国英雄的国度。战“疫”英雄志有一种勇敢,叫李兰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
7、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战“疫”不成功就不撤兵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
8、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1月25日大年初一,每年春节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的她,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前去拜访,在交谈的半个小时里,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从李院士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
9、还再三叮嘱,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作为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出征仪式上。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的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接到上级指令后,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
10、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J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1986
11、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J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甫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
12、建议“武汉必须封城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一个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李兰娟院士!你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时代偶像!【篇4】李兰娟院士的抗疫事迹目前武汉医院有很多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脏等支持治疗。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脏研究。经过十多年的辛勤研究,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建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治疗重型肝炎的新途径,1998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人工肝系统是一种体外仪器。利用该仪器引流患者血液,在体外进行血液置换、血液吸附、血液过滤等步骤,去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兰娟 院士 事迹 范文 2024 年度 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