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哲学范畴的逻辑演变研究.docx
《感性哲学范畴的逻辑演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性哲学范畴的逻辑演变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感性哲学范畴的逻辑演变研究一、感性范畴的发展脉络感性范踌的哲学溯源要从亚里士多德哲学开启。之前,柏拉图哲学中提出了“理念”范畴,强调理性至高无上的、唯一性的地位。柏拉图根据理念的“分有说”,将世界分为理念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三个层次,这三种世界的真实性由高到低排序。其中,现实的世界是流变的,不能持久存在的,因此它是虚假的;而理念的世界是不变的和永恒存在的,它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这个不变的世界不是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1柏拉图看到的世界是个别事物和普遍共相相分离开的状态。生活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只能通过对理念的“模仿”和“分有”才能获得物体
2、的部分实在性。但在柏拉图看来,这种实在性并不是现实性,因为具体事物是流变的,不是真实的。在柏拉图哲学中特别被重视的崇高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却被严肃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思想主要集中于形而上学的第一卷第九章的内容中,批判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理念之下的具体事物的存在,这才与人的存在更具有相关性、现实性,”通式诸论点,为了意式的存在消失了事物,实际上我们应更关心于那些事物的存在。”2127其次,讨论“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时,要分析出绝对的“一”与具体的“一”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最后,理念对于世界上的具体事物到底产生了什么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对于认识
3、事物毫无帮助,因为理念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因此不会促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基于此,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说本身就具有无法破解的矛盾与困境,根本来讲,就是无法有效地解释理念和现实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亚里士多德要重新思考理念和共相的重要性,并提出学科划分来说明感性和实践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对学科进行了初步划分,指出“如谓一切思想必为实用、制造与理论三者之一。”2134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是指,“免于生产劳作的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动,主要包括伦理和政治行为。这些行动具有自由选择性,并且以自身为目的。”3以自身为目的,而非像制造那样,是被迫的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在活动之外另有目的,这种制
4、造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提出的“异化劳动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实践”要比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范围更广、包含的内容更多,它实则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既有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也有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从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至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丰富精彩,其中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这条线索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哲学家。古希腊哲学之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哲学辩论依旧以感性与理性为线索,哲学家们依据对上帝合法性问题的不同认识,逐渐形成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区分。而到了近代哲学的阶段中英美经验论和欧陆唯理论成为哲学的主流声音,哲学家们不再追问感性与理性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而转向了
5、人类关于世界本原认识的来源问题,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虽然我们将哲学史大致可以看作是感性和理性为主线的两条发展路径,但是哲学家们的思考范围并没有如此清晰的界限。从费尔巴哈开始,哲学发展到了对绝对的、理性的、形而上学的拒斥。在黑格尔之前,虽然哲学演变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但是它们都属于认识论领域的哲学问题,经验主义哲学家强调的经验,也是在认识的来源、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领域内来分析的,并不是直接研究人的感性认识。因此,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系统的演绎完成是整个理性形而上学的完成,它在理性大厦中包含了认识论的感性基础。理性还是作为绝对的存在成为哲学的主人。当人的理性被推崇到至高位置的时候,欧洲文明的危机
6、来临了。资本主义在技术理性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将人异化为无情感与精神的机器。由此,反思理性,拒斥形而上学的绝对普遍性成为当代哲学的使命。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感性主义,都走向了“生活世界”4重视人的感性体验和身体经验,比如维特根斯坦的“日常生活形式”,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此在”,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等。其中,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这场运动的起点。二、费尔巴哈的新哲学:感性从认识论走向本体论费尔巴哈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很显然这个过渡不可或缺。正是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萌芽。马克思也正是通过对费尔巴哈哲
7、学的批判才构建了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系统之后,形而上学不再成为哲学家们追求的目标了,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都试图反抗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将哲学回归到生活世界之中。费尔巴哈的思想既是这场批判中的工具也是批判的结果。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思想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他的感性哲学是一种新哲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影响深远。费尔巴哈的目标是在他的新哲学中恢复那些被神学和传统的思辨哲学所忽视的人类学元素。费尔巴哈不仅批评黑格尔理想主义,而且批判基督教,因为费尔巴哈认为,这两者都把自己当作绝对的真理,不承认这种思想的局限和历史性。费尔巴哈展开的哲学批判具有层次性,他首
8、先批判了宗教观,其次批判了理性,最后将基点定为人、人的感性。“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J5247关于上帝,费尔巴哈认为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是人的反映,上帝(神)在费尔巴哈看来,它是人的精神的独立性存在,是人的人格化的存在。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限的、绝对的、唯一的,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是有限的、有死的和具体的,人只能信仰上帝而不能接近上帝。费尔巴哈的思想无疑是对这种基督教思想的颠倒,上帝是人的人格化的存在,因此世界的开端就只能是从人开始,从有限的、具体的人开始。而针对人们对理性的绝对崇拜,费尔巴哈指出理性的主体是人,理性只有依附于人才能存在,理
9、性必须为人服务,而非是绝对的理性去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不管是对基督教的批判还是对理性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思想最终都指向了人。而人与上帝和理性之间的差别就是,人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感性的。人作为宗教和理性的基础,那么人的基础又是什么?费尔巴哈思考人的本体论存在时指出“我欲故我在6人的欲望,首先是对生存的基本要素的需要,根据人的个体因素不同,生存的欲望也具有多样性,它是一种感性的、主观的需求。这里,人的“感性”出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完全区别于理性哲学,费尔巴哈认为,哲学的起点不能是主体虚构的、自我想象的、需要主体证明的,而理性存在的先验性是来自于人们对理性的假设,赋予理性绝对自明的
10、地位,但,这是需要证明的。费尔巴哈批判这种理性的先天自明性,怀疑作为哲学基础的理性的可靠性,他认为哲学的逻辑基础应该是感性,因为“只有那种直接通过自身而确证的,直接为自己作辩护的,直接根据自身而肯定自己,绝对无可怀疑,绝对明确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神圣的。但是只有感性的事物才是绝对明确的;只有在感性开始的地方,一切怀疑和争论才停止。”5170人的感性是人直观体验的部分,是被最终还原后的部分,不需要假设和辩护,人的感性是人的现实性的存在。那些人的思维、精神、理性的内容,除了进一步说明感觉所指向的东西以外,并不能更多地说明什么其他的东西。我们对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的认识,国内研究基本达成了一致,费尔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性 哲学 范畴 逻辑 演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