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docx
《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同志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后又以多种形式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核心词和关键语,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
2、,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方略和科学指南。由此,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成逻辑和核心要义,全面剖析这些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既是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应有之义。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J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也不是在真空中创造出来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丰富的文化逻
3、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现实逻辑,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一)理论之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但在其著作中从不同维度对唯物史观的全方位讨论和阐释,以及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思想观点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至今仍对我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精神是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外在表现。二者的关系在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决定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着、制约着精神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但这种制约不是被动的,而是有
4、很强的能动性,体现在精神文明形成后,“它也就成为人类文明史发展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因素,进入与其他人类文明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对其他的人类文明历史因素会起制约与影响作用,尤其是对其产生的基础一一物质文明的发展会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二其次,马克思“把文明中一切精致的东西,即科学、美术等等“,视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出发,强调文艺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艺术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文学艺术就会成为无根之木、空中楼阁。同时,恩格斯认为党的报刊“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强调报刊是有党性的,为精神
5、文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列宁在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是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从党管宣传原则、教育工作不能不问政治、道德要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等方面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党性原则、贯彻党的精神。三是采用“灌输”方法向工人阶级灌输阶级意识的思想。通过开展“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通过加强纪律教育,建立真正铁的纪律等,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
6、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多次强调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二)文化之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的汲取和转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梃供了丰厚滋养。”其中蕴藏着诸多关于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与精神财富等宝贵理念,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古代,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古代追求
7、“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社会思想。在怎样对待“公”和“私”问题时强调“大公无私”,即在坚守道德性的前提下,做到公私分明、崇公抑私、公而忘私。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崇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崇高思想和精神追求。三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道德观。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刚毅坚卓、不屈不挠、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强调君子应宽厚包容;讲信修睦指讲求信用、和睦相处;亲仁善邻讲求邻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和仁爱。此外,“敢于斗争、革故鼎新”的奋发图强和拼搏进取精神、“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诚信重
8、礼”的乡风民俗,以及“敬业乐群”“躬身实践”“和而不同”等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社会、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文化浸润和精神滋养。(三)历史之续: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回溯党的历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最早由叶剑英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行动参照。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
9、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并精准概括文化的性质、本质、战略任务和目标,系统回答了在当时的中国如何开展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塑造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初始文化形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旧的思想文化进行改造,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向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态的转变。随后,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利用文化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奠定科学的方法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文化作
10、为社会意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新范式。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首先科学阐释精神文明的概念和内核,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遒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同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等,系统总结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
11、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并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战略部署,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胡锦涛同志直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新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任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目标和要求,以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认真总结和继承了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
12、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从目标任务、理论阐释、实践要求等多重维度拓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从而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化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四)现实之需: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自然而然也出现了诸多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未停歇,采取多种隐蔽的方式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妄图使人民群众丧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在理论研究领域,有
13、些人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公开为西方民主模式喝彩;有些人借由学术自由的名义,丑化革命领袖、抹黑革命先烈,甚至为历史上破坏党和国家事业的人正名,不断攻击现行政权的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在文艺领域,一些文艺工作者的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在社会生活领域,有些人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若不见,表现的道德冷漠值得关注和反思;有些人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之上,只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在网络市场上,因平台匿名化、信息海量化且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有意利用等因素,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时有存在。党内部分党员干部信念动摇、精神
14、缺“钙”以及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给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造成损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J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之中,以思想道德、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参与方式等维度为重点多方发力,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总而言之,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是有效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为新时代新征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根本遵循。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
15、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又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布局上的部署,拓展了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视野与理解维度。(一)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任务两个方面回答了为何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1 .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高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
16、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工首先,“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历史上,中华民族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把满足人的精神和实现人的解放作为奋斗追求,在百余年奋斗史中始终注重社会精神文明财富的积累,致力于通过思想文化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素质问题,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XX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
17、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场域中,要真正做到中国文明的当代复兴,说到底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一种更高质量、更具现实意义的复兴,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阶段迈进,不断实现突破,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梃供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阶段性目标。党的XX大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安排,即“从二C)二O年到二C)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18、现代化强国二就内涵而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全面”意指全方位、多领域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为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2 .目标任务: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回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确立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先后提出要以正确的观点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关系,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问题,足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
19、长足发展,但与生产力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发展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要求。党的XX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进程,它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不仅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在物质生产全过程,在物质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新发展格局,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
20、础,也要求在精神上、追求上理想远大、自信自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出全体人民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文化氛围,实现精神上的富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縻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J(二)深刻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三个方面明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1 .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蕴涵着一个国家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盼与追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24字提升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个人、社会、国家层
21、面明确规定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并将其放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来看,它反映了个人对于国家所具有的浓厚情感,对于生活、社会的美好愿望,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最高层次的完整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并通过思想教育、实践养成、体制机制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和实际行动。2 .灵魂:提高全民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
22、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主要内容上,切实加强向道德模范学习、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理想信念教育等。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敬业奉献、舍己为人、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如廖俊波、黄大年、龚全珍等,我们要隆重表彰道德模范,展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要深入开展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 全面 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 推进 中华民族 伟大 复兴 凝聚 强大 精神 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1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