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四位一体”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docx
《“三全育人”视域下“四位一体”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全育人”视域下“四位一体”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三全育人”视域下“四位一体”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摘要基于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不同场域的特殊性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从日常育人、课堂育人、宿区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等场域着手,实现各场域主体育人理念一致、价值目标一致,从而构建基于“共建、共享、共育、共嬴”基本理念的“日常育人、课堂育人、宿区育人以及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协同发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
2、题。坚持“三全育人”,将理想信念和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各场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则。作为坚持“三全育人”的重要遵循,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则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一高校育人共同体的内涵界定与重要意义(一)高校育人共同体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作为高校育人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关于扬弃“虚假共同体”,人类社会进入“真正共同体”的论述,为我们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图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共同体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来源。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内外一体”的价值理念,对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华民疑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产生重要影响。在全人类发展的形态里,这种理念深深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切,对人类发展走向的终极关怀,也是人类交流互鉴的文明新形态。高校是构建育人共同体的重要场域,也是主要场域。基于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积淀,高校育人共同体是指育人主体在育人行为和育人理念上的同一性,即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人、资源、社会的统一体
4、。这里的育人主体不仅包括校内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管理服务人员,还包括校外政府人员、行业专家、企业家、劳模榜样、奥运冠军等。马克思主义所谈论的“真正的共同体”既着眼于每一单独个体的发展,更关注人在“类存在”意义上的全面解放。在真正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共同体利益同时就是其中每一自由个体的利益。唯有真正共同体得以成立,每一个体的自由发展才能得到保障。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也应遵循同一思路展开:不仅所有育人主体都依据“立德树人”原则规定与指导自身育人活动,形成一个以“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统一育人目标的共同体,这种构建育人共同体的过程本身也为每位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育人资源,从
5、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真正共同体”的最终实现。(二)高校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意义1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核心在育人,关键在各支育人队伍的合力发挥、合作协同,根本保障构建育人共同体的体制机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同行、运行高效的育人格局。2 .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
6、育人机制。高校育人共同体是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全员,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和第一教学课堂、第二实践课堂以及第三网络课堂协同育人的充分体现和重要举措。3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成长空间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获得不同教育主体和不同教育资源的有效支持。在当前人类生活方向与交往方式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人类活动社会空间愈发显现出碎片化、去中心化的趋势。同样,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呈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不同领域相互割裂的局面。原有育人模式下,因各育人主体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中心,也没有协同的统一规范和要求,甚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无法应对社会空间关系转型下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因此,
7、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来看,推进不同空间下育人行为的全面整合,构建育人共同体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二、当前高校育人共同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高校育人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1 .顶层设计不足,没有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高校对于共同体大多是倡导性质,或者是教师主体自发行为,缺乏从顶层设计建设育人平台和载体,支撵各个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对于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形成共同体并没有明确职责要求。同时,在日常育人中的社团指导教师、机关干部、实验室教师等职责里,也无明确的共同体建设要求。对于辅导员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生所在场域,发挥中心枢纽作用,主动链接各场域育人主体组成相应的育人共同体也没有相应要求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育人 视域 一体 高校 共同体 构建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20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