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使命摘要2023年11月18日,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与会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等重大理论议题作了研讨。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文化使命2023年11月18日,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上海市委党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价值观”创新团队主
2、办,是上海市社联2023年度“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来自全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等相关重大理论议题作了深入研讨交流,使哲学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更好发挥基础作用。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同样没有止
3、境,不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当代文化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交织中,哲学研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在建设中国学派中展示中国气派。(一)中国学术亟须自我主张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疑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中国学术应当从这种全新的社会现实要求和世界历史意义中获得自身的定向和使命。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吴晓明指出,当今中国学术正面临着从外部反思的“学徒状态”到获得“自我主张”的决定性转向,而这首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道路本
4、质相关。西方的现代化作为一种“绝对权利”表现为对世界历史的“四重支配”,中国近代以来负有不可移易的现代化历史任务。但是,中国式现代化雄辩地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等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因此,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从长期以来对现代化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内在性地获得“自我授权”,从而真正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在坚持对外学习中进行“文化结合的锻炼”,从而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也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讲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
5、的文化形态”。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吴晓明特别强调了对“外在反思”的批判,即“必须超出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而深入当今时代的现实之中,从而使思想理论能够在社会一历史的具体化中把握特定现实”,这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导向,也是哲学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的内在要求,唯有深入具体的社会现实方能获得“自我主张”的原则高度,从而在“古今一中西”之中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主题。总之,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是时代托付的一项重大任务。这项任务之所以重大,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改变,以至于只有当这样的改变能够在学术理论上被课题化并得到积极的探索时,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
6、和把握这个时代。(二)构建中国话语的主体性中国学术、中国话语“我是谁”的主体性问题,既是重大的政治判断,也同样是树立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横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归根结底”表明,这种自主性的体系建构不仅是文化一文明主体性的一以贯之,同样也是把握客观实情与捍卫主体权利的实际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这一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与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就具有性命攸关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有没有主体性?具有怎样的哲学原则?又具有怎样的实践范围?上海市委党校肖潞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亳无疑问需
7、要在破除西方主体性形而上学“我思”霸权的基础上树立起来,并因而需要在“生活世界”的先行领会中破除“牵强比附”的“学徒方法”,在“第二个结合”的内容要求下整合“马、中、西三重思想资源,从而对中国话语的主体性进行“自我授权”。历史地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和生成的世界历史意义空间,与当代西方现代化世界历史意义的没落是同步进行的。(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的越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正如西方现代化植根于西方文明传统一样,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深深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前提。
8、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必须首先深刻领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要求。树立新的文化使命,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统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陈立新指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在于构建中国特色叙事语境,如果只是孤立地在西方语境中活动,不可能实现中国学术的精神独立。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首先需要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精神的哲学学科和学术话语,在理论建构中摆脱西方话语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之上重塑社会生活的原则性,从中华民族的优
9、良传统中一一“依然活在今天的过去”一一涵养和凝练历史思维,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二、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艮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质区别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标志,“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揭示。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无疑更加彰显了自信自立,为推动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根
10、本遵循。(一)“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融通、贯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时代使命又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新的明确方向,文化生命体的巩固、传承和发扬即是由此而来。对于哲学工作者而言,亟须阐明并彰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并结合当前的实际任务,深入挖掘文化生命体的中国特色与当代价值。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当前我们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其所遵循的历史规律、依托的历史主体、建基的历史动力、彰显的历史价值,皆与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遥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国式 现代化 哲学 思考 文化 使命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2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