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docx
《关于全面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全面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科技工作及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以“863”(A提速六领先三突破)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支撑“百千万工程”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二、主要目标到20
2、26年,实现“八提速六领先三突破”的“863”目标任务。(一)创新要素集聚提速强化创新平台、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创新主体、科技人才等科创工作,促进科技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提速。1.创新平台建设提速。省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分中心(红海湾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布局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36家,建成跨区域创新平台“创新岛”孵化器2家,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62家。与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o2 .产业技术攻关能力提速。协调创新机
3、制进一步完善,整合创新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3 .创新主体队伍壮大提速。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群体加快壮大,全市科技型企业实现倍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0家。4 .成果转化效能提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全市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0.6亿元以上,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家、市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16家。5 .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速。人才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不断完
4、善。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6万人,累计新引进大学生达到5.5万人,引进培育高端人才28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1个。6 .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优化提速。创新政策措施精准供给、精细落实,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信贷产品更加丰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7 .科技研发投入提速。R&D/GDP达到1.7%,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2机8 .重点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提速。依托华师大校区,推进本科院校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二)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领先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作用,促进我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大
5、美丽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领先。1.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技术领先。立足光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及其模块等零配件产业基础,引导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发展新型显示、超高清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等高端电子器件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相关技术国内领先。2 .绿色电力能源创新技术领先。以红海湾实验室为支撑,搭建海上风电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支撑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国内领先。依托中广核、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促进大型储能电池/电站技术研发省内领先。3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领先。以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基础,陆海联动、两湾并进、多层发展。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作用,支持深远海和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支持开展“深远海养殖
6、+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一批省内领先的技术和成果。4 .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领先。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抓手,强化丝苗米、番薯、荔枝、杨桃、茶叶等优势传统农产品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建成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示范基地11个,推广优良品种I1.O个,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省内领先。5 .大美丽产业技术领先。以海丰可塘珠宝、梅陇金银首饰、公平服装等专业镇和海迪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大美丽产业原料配方、生产设计、智能制造、功能功效、检验检测、安全评价等领域,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创建大美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等高能级大美丽产业技术研发基地,促使
7、大美丽产业技术省内领先。6 .优势学科医疗技术领先。支持深汕中心医院依托其肿瘤、乳腺、耳科等学科优势和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开展先进医疗技术研发,促进肿瘤、乳腺、耳科等疾病医疗技术国内领先。(三)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强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创新产业发展环境、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科学技术普及等创新生态取得新突破。1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监管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明显优化。2 .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新突破。科技
8、体制机制改革进展顺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完善,科研诚信监管机制逐步加强,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3 .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实现新突破。强化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惠民科普活动,加强科普场馆和科普资源库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6.5%o三、工作举措以推进创新驱动“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一)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加快推进高新区、产业园区、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为抓手,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1.推动高新区建设进位争先。鼓励高新区聚焦战略性
9、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围绕科技金融、孵化育成、人才招引、知识产权服务、用地保障等创新需求,健全企业创新发展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培强产业孵化优势,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招引,推动高新区建设进位争先。到2026年,创建国家级高新区1家,实现县域省级高新区全覆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2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布局。瞄准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总体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大石化新材料及新能源、“大美丽”产业等重要领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
10、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到2026年,以省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分中心(红海湾实验室)、市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为重要支撑,与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总体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3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借力外脑,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面向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发展需求补科技创新“短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高能引擎。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鼓励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优
11、势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工程化、集成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所得成果以市场化方式向我市企业持续输入,促进我市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到2026年,一个主导产业至少创建一个科研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4 .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广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壮大实体经济和推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园区、专业园区。推动高新区进一步擦亮省级电子元件及显示器件特色产业园区“金字招牌”,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海丰高新区、可塘专业镇、梅陇专业镇、公平专业镇打造“大美丽”产业集群
12、,强化技术研发和品牌设计,做强做大“大美丽”产业。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5 .建设高水平农业科技园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政产学研金介用”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到2026年,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建成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示范基地H个,推广优良品种110个。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
13、人民政府6 .建设高技术海洋牧场。支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关企业积极开展“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一批省内领先的技术和成果,打造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形成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海上粮仓”。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7 .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大石化和新材料、电力能源、“大美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推动与国内双i流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
14、构,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和平台载体,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支柱产业集群技术研发大平台,加快形成“5+N”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市“3+2”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构成。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8 .构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高新区、海丰高新区、陆河高新区孵化器或标准化厂房为依托,面向大湾区吸引青年创新创业团队。推进华师大校区、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分院等高校或研究机构,建设引进一批协同创新实践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前沿阵地。到2026年,力争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家以上。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15、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主体引进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1 .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研发投入环境,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建共享机制。引导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全社会研发投入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投入模式,调整科研资金投入结构,有梯次、分阶段地提高全市R&D占GDP比重。完善科技创新统计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科技部门、统计部门、工业部门、企事业科研院所、科研单位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做到应统尽统。力争到2026年,全市R
16、&D/GDP达到1.7%,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逐步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2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监局、市科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2 .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和培育,坚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增加总量。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市。到2026年,全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3 .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培工作。大力引进和培育发
17、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获取、品牌打造、财务制度规范等方面加以指导,鼓励和促进企业走上规模化之路,发展壮大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到2026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4 .建设研究型大学和医院。聚焦华师大校区、深汕中心医院优势学科,推动创建高水平技术创新研发大平台。支持华师大校区创建新型储能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创新平台,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一流专业。支持深汕中心医院创建肿瘤、乳腺、耳科等研发平台,促进优势学科医疗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支持华师大校区、深汕中心医院申报实施各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全面 促进 科技 创新 建设 行动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2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