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案件中共同犯罪违法所得处置的反思与重构——以共犯之间退赔责任的承担为切入点.docx
《非法集资案件中共同犯罪违法所得处置的反思与重构——以共犯之间退赔责任的承担为切入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法集资案件中共同犯罪违法所得处置的反思与重构——以共犯之间退赔责任的承担为切入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非法集资案件中共同犯罪违法所得处置的反思与重构一一以共犯之间退赔责任的承担为切入点摘要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对非法集资案件中各共同犯罪人的退赔责任承担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法院的实践标准也并不统一,如何兼顾集资参与人利益保护与共同犯罪人之间退赔责任的合理分配,已经成为司法机关面临的两难抉择。具体而言,独立责任还是连带责任成为当前非法集资案件共同犯罪违法所得处置中最为核心的分歧。刑事违法所得处置是一种对物的强制处分措施,共犯理论亦与连带责任无必然联系,在进行路径设计时,需要克服独立责任中违法所得查明难与连带责任中从犯退赔责任过于严苛的弊端,在最大限度追赃挽损与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之间寻求恰当的
2、平衡,构建以主犯连带责任为原则,从犯独立责任为补充的更加科学的处置方法。关键词非法集资共同犯罪违法所得连带责任独立责问题的引出:许某集资诈骗罪、张某某、朱某某、曹某某等十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中,犯罪人许某通过犯罪人张某某、朱某某、曹某某等人以公司建设项目投资、养生养老项目投资等名义分别向南京、北京、苏州等地区共计2000余人非法集资2.2亿元,案发时造成1.88亿元未能归还集资参与人。许某被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张某某、朱某某、曹某某等十人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一至九年有期徒刑,其中曹某某参与非法集资的犯罪数额为878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该案中
3、已经查封、冻结、扣押在案的涉案财产较少,在执行中也未查找到许某的财产,其他同案犯罪人仅退出少量违法所得且未查找到价值较大的财产,但是司法机关查获了曹某某的两套房产(其中一套供曹某某一家人居住)。法院执行部门依法对曹某某的该两套房产进行处置(拍卖),相关钱款用于退赔集资参与人的财产损失。曹某某对法院处置其两套房产的做法极为不满,并四处信访。曹某某提出,涉案2.2亿元非法集资款为许某控制、使用,虽然其参与非法集资878万元,但相关集资款其分文未得(仅得提成款数十万元),却要其退赔违法所得数十倍以上的钱款,其他同案犯罪责大得多,退出违法所得的钱款却比其少得多,十分不公平。司法机关的这种做法是否公平、
4、公正?已经成为实务界及理论界争议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呈高发态势,集资模式不断翻新,非法集资的赃款经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的流通,最终无法兑付集资参与人本息,涉案财物处置与追赃挽损成为集资参与人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巨额赃款多被犯罪行为人转移挥霍,给追赃挽损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一些集资参与人信访、闹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件长期存在追赃挽损率低的现象,除了集资款被挥霍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机构之间联网机制不完善、资金去向侦查存在困难,犯罪人利用假身份证开设银行账户、通过地下钱庄洗钱、使用他人身份证购买商铺房产等手段进行资金转移,大量资金的最终去向难
5、以查清。在难以追缴到涉案财物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只能通过责令退赔的方式挽回损失。非法集资案件呈现的团队化、组织化运作模式使得犯罪参与主体众多,成分复杂,共同犯罪十分常见。如何合理区分共犯之间的退赔责任,已成为司法机关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刑法没有对共同犯罪中违法所得的处理作出专门规定,刑法第64条规定的“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予追缴或责令退赔”,无法为共犯的退赔份额划定及责任分担提供明确指引。共犯之间究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还是独立责任,各地司法机关的认识和处理并不一致。如果该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但会损害犯罪人、集资参与人财产权益,而且也会影响到罪犯的量刑及刑罚执行问题,所以这些问题亟需高
6、度关注并予以妥善解决。一、非法集资案件中共同犯罪违法所得处置的实践困境(-)统一规定阙如与实践标准混乱的现实矛盾2014年10月30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法释(2014)13号,简称刑事涉案财产执行规定)第13条第1款规定,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同时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的,按照下列顺序执行:(一)人身损害赔偿中的医疗费用;(二)退赔被害人的损失;(三)其他民事债务;(四)罚金;(五)没收财产。2019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非法集资意见),其中第9条对涉案财物追缴处置问题
7、作出规定:“根据有关规定,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一般应在诉讼终结后返还集资参与人。涉案财物不足全部返还的,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返还。退赔集资参与人的损失一般优先于其他民事债务以及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刑事涉案财产执行规定、非法集资意见等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均未对非法集资案件各共犯之间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抑或是独立责任作出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亦不统一。笔者搜集了多个省份关于处理非法集资案件中各共犯之间退赔责任划分的法律依据或官方答复,可以看出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案主要有三种:其一,完全连带责任,即各共犯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共同承担连带退赔责任;其二,完全独立责任,即各共犯以其
8、实际违法所得为限承担退赔责任;其三,以连带责任为原则,以独立责任为补充。即原则上各共犯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共同承担连带责任,部分接受他人指挥、管理的辅助人员可仅以其实际违法所得为限承担责任。(详见下表)省、市文件或答复名称内容上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办理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沪高法(2018)360号)第11条:参与非法集资犯罪的被告人(包括被追夕的业务员),应当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承担退S应当依法追缴其获取的佣金、提成等违法所得外.i在其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范用内承担退赔责任重庆柬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非法集资类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会议纪要
9、(渝高法(2018)186号)第6条:对于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财物的范围问题,i令退赔违法所得与民事诉讼中共同被告对集资参与,担连带赔偿责任有所区别,追缴或者退赔违法所得二赔偿诉讼,不涉及民事连带责任的问题.应以行为,法所得为限,尚未追缴或者无法追缴的,可以依法退赔亦应以实际违法所得为限。山东2019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关于审理非法集资案件相关问题的解答关于被告人承担退赔责任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1的意见规定,向社会非法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应当依法追!诉讼终结前不能追缴到案
10、和不能继续追缴的,对于3成的损失,应当责令被告人承担相应的退赔责任。1组织、策划、指挥者、积极参与犯罪的主要实施者者应当对其组织、策划、指挥、实施的非法集资行:部损失承担退赔责任。对于接受他人指挥、管理而资行为或者仅为非法集资提供支持的行为人,可只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应当承担退赔责任。其中,一些业务员系通过正常招聘渠道进入公司,在主犯的组织、领导、指挥下非法实施宣传推广、资金吸纳等工作,对集资款无任何控制、占有或处分权限,仅能拿到少量工资、提成。一些适用连带退赔责任的法院在主犯无可供执行财产的情况下,采用查封、拍卖从犯(例如业务员)名下房产的方式偿还集资参与人的经济损失
11、,导致从犯退赔金额超过其违法所得金额的数十倍、数百倍,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公平在司法实务中争议较大。(二)有效追赃与精准处置平衡的两难上述争议的出现,根源于司法机关对该类案件的价值平衡困境。“共同犯罪中的违法所得,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共同所得,共同犯罪人之间共同所得的状态,至多存在于取得财物而又尚未分赃或未设置明确的分赃方案时。一旦予以分赃,类似共同所有的状态即不存在;分赃方案明确的,根据方案,获得的违法所得可能也并非共同所得而是由固定人获得。”因此,让各共同犯罪人以实际所得为限承担退赔责任最为符合罪责自负的刑法原理,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但必须注意的是,非法集资案件的涉案财产关
12、系十分复杂,而且处于变化之中,要求司法机关查明各共同犯罪人实际违法所得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在无法查清各共同犯罪人实际违法所得的情况下,如果要求各共同犯罪人只就实际分得部分退赔集资参与人的经济损失,可能导致违法所得处理制度在共同犯罪中完全失效。这既不利于保护集资参与人的财产权益、造成涉众型群访缠访,也会给司法机关处置涉案财物造成巨大的难题。连带责任与独立责任各有优缺点,如何在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成为摆在司法机关面前的难题。二、刑事违法所得处置的性质厘定实践的困境呼吁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探求解决方案之前,必须廓清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明确刑事违法所得处置的性质
13、,为更优路径的探索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误区廓清一一共同犯罪不等同于连带责任有的观点认为,连带退赔责任的承担与共犯理论、民事共同侵权责任的承担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只要认定成立共同犯罪,就应将法益侵害结果归属于各参与者。该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共同犯罪相当于民法上的共同侵权,而共同侵权的法律后果就是连带责任。止匕外,为了避免造成各共同犯罪人之间退赔责任的失衡,可赋予退赔超出自己实际违法所得的犯罪人以追偿权。事实上,该观点混淆了刑事有责性与民事赔偿责任的不同。L二者的归责原理不同。共同犯罪的归责原理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此处的“责任”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需对共同犯罪行为的全部结果承担责任,解决的是行为
14、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法律后果的刑事责任。刑法在对各共同犯罪人进行归责时依据的是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大小,因此,行为人的责任不会因共同犯罪而从罪责自负转为共同犯罪人的整体责任。相反,民法上的连带责任则是以整体责任为前提,即使责任主体内部存在责任大小的不同,在对外而言系一个整体,需共同承担外部责任,然后,各责任主体再根据内部责任大小区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2.二者的价值目标不同。对犯罪所得予以剥夺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抑制或消除犯罪诱因,是对“任何人不得因不法行为获利”的践行。换言之,刑法对违法所得处理的价值目标是完全剥夺犯罪获利。而民事赔偿的出发点在于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在
15、涉及二人以上共同侵权时,连带赔偿制度的设置赋予了被害人向部分侵权人全额或部分主张赔偿的选择权,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被害人损失的弥补。因此,共同犯罪理论与建立在整体责任基础上的连带责任并无必然联系。(二)性质认定一一对物的强制处分措施关于刑事违法所得处置的刑法性质,主要有刑罚说、保安处分说、刑罚和保安处分混合说、对物的强制处置方法说等。刑罚说认为,刑事违法所得处置是一种附加刑,其附加于主刑上才得以适用;保安处分说认为,违法所得处置是基于社会防卫的需要对具有人身危险性的人采取的制裁、矫治的刑罚替代措施;刑罚和保安处分混合说认为,仅凭刑罚或保安处分无法概括刑事违法所得处置的法律性质,必须将两者结合
16、起来;对物的强制处置方法说认为,刑事违法所得处置是以物为出发点,源自于不法行为造成的具体事实,与行为人罪责无关,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换言之,刑事违法所得处置并非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对于以上几种学说,笔者赞成对物的强制处置方法说。理由如下:1 .符合刑事违法所得处置的本质特征。刑罚与保安处分系基于人的制裁或处遇措施,其制度构建均是以人为中心,因此,对行为人做出刑罚或保安处分,需对犯罪事实予以价值评价,考察行为人的不法程度、非难可能性或者社会防卫之有无、大小,一旦行为主体不存在,刑罚即无法对行为作出相应处理。而刑事违法所得的处置是针对具体的行为事实,且对于该行为事实并不涉及任何评价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法 集资 案件 共同犯罪 违法 所得 处置 反思 共犯 之间 退赔 责任 承担 切入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