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卷(三).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卷(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卷(三)1、单选O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A. 1902B. 1922C. 1929D. 1939正确答案:(江南博哥)B2、单选O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A. 1968B. 1969C. 1970D. 1971正确答案:B3、单选卜列关于教育说法正确的是O.A.阶级性不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中B.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C.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即明了、联系、系统、方法D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
2、因素正确答案:C4、单选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被他人赞许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5、问答题教学设计题:为小学语文有的人写一个教学设计。正确答案:参考设计:【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
3、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I1.1.己的艳,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i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漫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一有的人。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卜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H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
4、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臧克家:祥见注释。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门口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一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F1.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
5、大的民族英雄。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R,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里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对比对象对比角度对比内容表现结果为人民的人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永远记住他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到处是背清的野草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抬得很高,很高反动派及剥削者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把他摔跨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烂得更早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下场可以看到(
6、I)“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土,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一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2)略。(3)对比手法衣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六、学习第一小结。(1)指名读。(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七、思考以卜内容是怎样对比的。第二教时教学内容:后面所剩内容。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一第七节
7、是如何进行照应的。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版务。”行不行,为什么?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卜.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号精神深
8、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四、分析诗中的议论。(1)找出议论句。(2)分析议论的特点。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6、填空题
9、O是中央科教所幼教室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正确答案:(3-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7、问答?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维、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而泥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但接卜.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既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但这些训练却让泥帽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
10、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帽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缴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r“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原本的优势项目一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h1.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
11、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请你就该校的教育评价作一评析。正确答案:在教育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瞅跳跃、跑步得了C等,飞行没有学会,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飞行以绝对优势得到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r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可以看出学校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不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注重期望与激励。“泥缴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甄别与选拔
12、,不注重其他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8、问答题教学设计题:请为小学语文菜园小记写一个教学设计。正确答案:参考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兔、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总体构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一的
13、主观情感触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堂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导语设计一:(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口战争时期延安军民
14、F1.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导语设计二: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乂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
15、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二、解题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r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r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
16、菜岁月的深情回忆。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三、研习课文(一)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r作者怎样的思想
17、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请学生读出自J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更在哪里。(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二)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18、。(采取“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乐趣。(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三)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绛紫自给石窠
19、腌渍煦暖姓紫嫣红推菜涔涔精神理银窖藏沁人心脾五彩斑斓(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姓紫嫣红繁盛泼辣煦暖见健插针精神地保老当益壮万头攒动傲然不群沁人心脾五彩斑斓耀眼争光(解说:将字词检查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避免破坏导入新课时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对文本的感受阶段,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r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解说:精练的导语既创设了学习情境乂简要交代了学习目
20、的。二、研习课文(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他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时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
21、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消染环境是为了消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乂表现了烟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一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H己
22、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笆”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
23、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I.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11.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H1.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士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3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