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2026-2030发展规划.docx
《教育事业2026-2030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事业2026-2030发展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育事业20262030发展规划为加强落实教育现代化2035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星,构建公平优质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教育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积极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召开了教育大会,出台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1 .各类教育实现新突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有各级各类学校3500所,在校生150万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办学行
2、为日趋规范,师资水平持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5%超出规划目标2.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超出规划目标3.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超出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2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前教育普惠健康保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面而有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步伐加快,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育了百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启动实施中小学英才计划,注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发展。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校、特色校
3、创建活动。体育美育工作效果明显,劳动教育持续加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基本形成。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等工程,3 .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坚持将教育予以优先保障,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加大教育投入,适应和服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实现幼有优育、学有优教,需要教育供给更多更公平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乡村片区小学建设了15所附属幼儿园,在偏远的教学点设置了15个幼儿班。创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和氛围,持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4 .师资队伍持续优化。持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持续
4、提升。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以全员培训为基础,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型教师的选拔培训,不断培养造就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名校长、名园长培养计划,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培育教育家型优秀校长。5 .教育治理展现新成效。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专网建设、教育督导改革、中小学教师减负等工作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各级各类学校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一校一章程等制度逐步落实;以公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加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力度加大,家校社协同育人组织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
5、,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和决策更加规范。(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教育是纵深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更是城市整体性推进,实现教育规模、结构数量新发展、新突破的关键五年。“十五五”期间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为此要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城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服务群众幸福,服务创新、美丽、幸福、和谐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十四五”时期在教育改革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够,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仍然较大;少部分教师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
6、观念、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新课程改革推进不快;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学校建设特色不鲜明,窗口示范和品牌建设不强;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教育发展必须强化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凝聚社会各界发展共识,积极落实到行动中,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不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城、办好群众满意教育、满足群众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需求为发展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
7、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融合创新、高等教育争创一流,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品质,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把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强化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保证和组织保障。2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8、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3 .坚持教育优先。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做到优先规划、优先布局、优先投入、优先保障、优先落实,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4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5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养急需人才,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教育现代
9、化取得重要进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及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教育发展实力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群众享受优质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中小学大班额得以有效缓解,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序,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走在前列。1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推进素质
10、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推进家社协作,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发挥家长学校功能,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 .持续提升整体教育质量。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有序推进幼儿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6%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
11、新型教师发展体系,加强学校学科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实施科研水平提升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3 .持续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布局更加合理,义务教育工作重点向优质均衡推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办学环境更加优美,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特色学校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形成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多元开放、学生全面发展、教法灵活创新的局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4 .持续构建更加完备的教育体系。形成更具
12、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建立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整体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灵活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健全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规范科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完备。三、重点任务(一)落实立镌树人根本任务。1 .坚持德育建设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动特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改
13、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将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突出德育的实践体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坚持以课程思政示范课引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全过程。2 .创新学生智育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深
14、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3 .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落实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在大中小幼设立劳动教育课,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时。
15、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加强启蒙教育,学生劳动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中小学生要围绕劳动意识启蒙、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职业体验等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和良好劳动品质。4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装备建设,改革体育教学和训练体系,因地制宜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常态化组织学生体育锻炼,推动每个学生至
16、少熟练掌握1项受益的运动技能。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大中小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帮助每个学生至少具有1项艺术爱好、形成1项艺术特长。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力度,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齐配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开好心理健康课和教育课,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完善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普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提升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二)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17、切实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健全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等管理。依托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以及企业等,深入开展研学旅行,探索比较成熟的研学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创建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30个,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创建文明校园30所。深
18、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推行中小学校课后服务“5+1+4”模式,支持探索寒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切实发挥学校课后育人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推进各类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优化学前教育布局。巩固基础教育均衡水平,聚焦薄弱环节和短板,完善发展机制,建立普惠为主、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科学测算儿童出生、分布和流动变化情况,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积极提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园质量,对回收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升级改造,使之成为高质量的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鼓励示范性公办园开办分园,吸引优秀企业投资办
19、园,形成集团化办园模式;加快幼儿园建设步伐,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照布局专项规划和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与小区同时建设、同时验收,验收后交由教育部门管理使用。扩大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农村和城区公办幼儿园。通过新建、住宅小区配建、闲置校舍改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和大型企业开办附属幼儿园。全面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主体作用,公办幼儿园学位数占比达到65%以上,城区公办园幼儿占比75%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事业 2026 2030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3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