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桦税收学4版知识考点.docx
《黄桦税收学4版知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桦税收学4版知识考点.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章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考点一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 .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用。具有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三个特征。2 .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公共产品需求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等数量的该种产品,不得拒绝,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调整自己的需要量,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取舍。因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2)公共产品供给虽然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统定价,但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
2、公共产品成本,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最佳效率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为“林达尔均衡”。然而,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每个人都相信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因此消费者不会有自愿付费的动机,会产生通常所说的“搭便车”现象,导致公共产品的投资无法收回,私人企业不会愿意提供这类产品,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将会出现不足,远远低于最佳产出水平。因此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公共经济部门的介入。3 .政府税收与公共产品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为了增进社会的福利,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类产品。另一方面,与个人不同,政府具有征税或者强迫居民缴费的权力,税收的强制性可以制止人们的搭便车行为,税
3、收(或收费)收入可以用于购买公共产品,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4 .政府税收与市场失灵在现代社会中,市场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有效机制,但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市场的高效率通常伴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经济的负外部性等问题。政府税收在这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活动会使其他主体受益或受损的现象。外部效应又可分为外部正效应与外部负效应。外部正效应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带来的问题无法由市场机制解决,只能由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调节生产者的私
4、人成本,使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减少或消除外部负效应,也可以通过税收从事公共服务或提供公共产品,发挥外部正效应,增进社会福利。(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调节贫富差距。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考点二税收概念与本质1 .税收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对于税收的定义,应把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1-1税收的概念根本目的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征收主体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
5、权力的政府征税依据社会全体成员集体让渡或赋予政府的政治权力直接目的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经济作用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2 .不同税收观的比较表1-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的区别与联系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代表观点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财政收入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税收目的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立法宗旨对国家财政收入的保护涉税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的平等分配征管主体国家或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经济范畴社会再生产的分配范畴税收特性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是两个税收观的共
6、识,但“公共需要论”更强调这三个特性与税收本质上的返还性的联系,以及对纳税主体自觉遵从意识的要求3 .税收本质(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主要是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分割,以确定不同社会主体对社会产品的占有和支配份额。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个部分组成。其中C是生产中被消耗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的补偿价值;V是对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的补偿价值,用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消费需要,是必要产品价值,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M是剩余产品价值。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税收般以剩余产品价值作为分配对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为税收征收的对象。具体表现形式如下:表1-3税收的分配对象
7、表现对C的分配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要求企业将固定资产折IFl的一部分上缴财政对V的分配当社会成员的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时,政府会对其收入征税对M的分配政府会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确定高低不同的税负,调整其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2)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税收体现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税收分配的目的:正是由于税收是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要为目的,在其分配活动中才体现出与其他分配方式相区别的典型特点。一方面,国家承担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另一方面,国家可据此向全体社会成员无偿征收税收。税收分配的依据:税收分配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
8、力。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税收虽然属于再分配范畴,但它又直接取自初次分配,是连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重要渠道。考点一税收的宏观作用机制1 .平衡作用机制当经济处于封闭状态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分别由下列因素构成: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财政收入(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从上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构成因素中可以看出,税收收入是总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求关系失衡时,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从而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均衡。2 .协调作用机制(1)税收有利于协调产业结构利用税收调节不同资源的供
9、求关系。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去投资于那些规模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私人不愿意投资,但是社会效益很大的行业和企业。(2)税收有利于协调地区结构市场机制下的资源流动会使得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下降。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促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3)税收有利于协调资本市场结构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按投资收益取得的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安全性投资和风险性投资。安全性投资具有风险小、预期收益低的特点;而风险性投资具有风险高、预期收益也高的特点。税收对不同投资方式的不同规定会引起资本流动方向的不同。3 .稳定作用机制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
10、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内在稳定器”作用和“相机抉择”的稳定作用。K”内在稳定器”作用: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可以随着经济的波动相应的增减,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直接产生调控作用,从而实现平和经济波动的目的。当经济过热,需求大于供给,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税收会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抑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当经济处于紧缩状态,供给大于需求时,税收会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牙“相机抉择”的稳定作用: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
11、状况和调节目标的需要,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的调整经济活动水平,稳定经济运行。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者减少政府的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政府则通过减少税收收入,同时加大公债的发行规模和政府的支出规模、投资规模,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4 .调节作用机制(1)税收可以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现象进行调节。(2)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表示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基尼系数越大,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小,个人收入差距就越小。(3)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使基尼系数逐渐缩小。5 .乘数作用机
12、制政府税收的增减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减,而由此导致的国民收入增减数额必定会大于最初政府税收的增减数额,国民收入的变化数额通常会几倍于政府税收,这种现象称为“乘数作用机制”。(1)税收的增减变化会改变企业的净利润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税收增加,企业的净利润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就会减少,从而抑制其投资与消费需求,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反之亦然。而每一次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使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所得增加,在税收乘数的作用下。税收收入变化的额数会使国民收入产生几倍于此的效应。由于边际消费(投资)倾向的影响,政府增税后全部安排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推动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
13、效应,往往大于增税带来的国民收入减少的乘数效应。考点二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1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当政府向个人劳动征税时,就会直接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投入所获的收益,就会对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间的选择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程度首先取决于个人现实的收入水平。(2)税制的形式也是决定税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2 .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储蓄是个人将一部分经济资源转移到未来某个时期进行消费的活动。即它是延迟了的消费,是未来的消费。影响储蓄的因素一般包括个人收入水平、储蓄利率高低、储蓄动机、储蓄的意识与习惯等。(1)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包
14、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2) 一般讲,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3 .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1)税收通过个税来调节对消费总量的影响。(2)税收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对消费结构的影响。(3)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对消费的影响如何还受到商品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制约。需求弹性通常与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呈正相关。4 .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投资可以分为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私人投资的显著影响:(1)税收会导致投资总额的减少。(2)税收还会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考点一西方税收原则西方古
15、代的税收原则指19世纪以前的税收原则,近代税收原则指的是19世纪的税收原则,现代税收原则指的是20世纪以来的税收原则。各时期代表人物观点具体如表3-1所示。表3-1西方的税收原则学者要点具体内容古代税收原则威廉配第三标准“公平,“简便”“节省”尤斯迪六原则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平等课税课税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亚当斯密四原则平等原则:国民应以其所得收入的多少为比例缴纳税收确实原则:课税必须明确决定,不可含混不清、肆意征收便利原则:征纳手续应当从简,征税时间、地点、
16、方法等应尽量方便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国家收入额与纳税人缴纳额间的差额越小越好近代税收原则西斯蒙第四原则+四原则(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补充)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瓦格纳四大项九小点财政政策原则收入充分原则、收入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原则、慎选税种原则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现代税收原则当代学者最高三原则公平原则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的行政效率稳定原则“内在稳定器”作用、“相机抉择”作用由表可知当代西方学者在前人提出的税收原则的基础上,围绕着税收在
17、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职能作用来立论,并据此提出了当代税收的最高三原则,即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稳定原则。表32现代税收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税收稳定原则含义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政府课税必须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产生波动时,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内容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经济效率就越高内在稳定器作用: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
18、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税收的行政效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相机决策作用: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衡量标准受益原则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税收超额负担支付能力原则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衡量行政效率的指标: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考点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1 .财政原则财政原则自古以来就是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税收作为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它的增长状况直接决定了政府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的大小。财政原则
19、包括两层含义: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2 .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包括两层含义: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也就是既要保证税收的横向公平,又要求达到纵向公平;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3 .效率原则效率原则包括两层含义: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要力求达到“帕累托效率”,使税收对市场微观活动的效率损害达到最小化;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要以最少的征税费用获得最多的税收收入。即税收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最小化。4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包括两层含义: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要求
20、税收程序,即税收从立法到执法以及司法各过程都要依照法律规定;征收内容明确原则,对谁征税、征多少税、怎么征税等这些内容都要法定。考点一税收政策的目标与手段L税收政策目标税收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的实施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的,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目标包括:(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2)经济结构协调;(3)经济稳定增长;(4)收入分配公平。5 .税收政策手段税收政策手段是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现。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把税收政策分为如下几类:(1)扩张性税收政
21、策;(2)紧缩性税收政策;(3)中性税收政策。考点二税收政策主体1 .税收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重要作用(1)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2)税收政策的重要建议者和主要策划者;(3)税收信息的直接反馈者。2 .税收政策相关主体间的协调(1)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关系协调立法机构是决策主体,职能部门是执行主体,市场经济环境下,对这层关系的协调多是通过立法机构与执法机构职权的确定来解决的。(2)中央政策主体与地方政策主体的关系协调对中央与地方税收政策主体关系的协调主要是通过财政体制的制定来实现的。考点三税收政策环境1 .税收政策的制度环境(1)税收政策通过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发生作用。在完善的市场机
22、制下,纳税人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税收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各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来进行宏观调控。(2)税收政策有效发挥调节作用的制度环境还应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完善健全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等。2 .税收政策的法律环境(1)税收政策要想发挥更好地作用,必须以健全的税收法规为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原有的税收法规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2)税收实体法有待加强,现有的各个税种应加快正式立法的进程,以提高税制的规范化程度。(3)加强税收处罚法建设、严格执法、加大对税务违法的处罚力度。3 .税收政策的意识环境(1)纳税人作为税收的承担者,其纳税意识和遵从程度直接影响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税收 知识 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