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当代启示——基于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系列论述.docx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当代启示——基于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系列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当代启示——基于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系列论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当代启示基于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系列论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习近平特别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P.274)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要全面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和政策措施,让农业、农村、农民和整个国家一道实现现代化。2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基础支撑,以至于“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3对此,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J4(p
2、.49)面临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1(p.218)可见,农业机械化议题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能够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物质装备与技术支撑,更能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转型上带来根本性变革。实际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正是从农业机械化开始的。作为当时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提出并领导推动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深厚基础。毛泽东围绕农业机械化形成的一系列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3、思索和追求。国内学界很早就意识到,农业机械化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壮举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一个对全局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问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围绕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述,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的形成渊源和理论贡献。二是关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合作化、城市工业化等命题的复杂关联。三是关于毛泽东提出农业机械化的战略考量及其意义。尽管已有大量文献阐释了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但相关研究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一方面,一些研究开展的时间较早,讨论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背景出发,或从党史、思想史
4、等角度展开,缺乏将理论阐释与当下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另一方面,相关研究重在讨论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述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含义,在其内在逻楫和现实价值方面则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围绕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系列论述,力图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初构想和早期探索,剖析其内在逻辑的多重面向,并为当下实践提供启示。筑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生动场域,而农业机械化则是这一生动场域中的最立体情境。深刻理解农业机械化早期探索的内在逻辑,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5、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期探索的背景考察1959年4月,毛泽东在向全党各级干部发出的党内通信中,作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毛泽东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内核,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早期探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中,为什么会将农业机械化视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中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呢?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近代以来,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
6、国内外严峻形势也迫使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如何实现工业化初始资金积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显然,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扩张、掠取他国资源的工业化道路,抑或一些小国通过依靠大国援助的工业化道路,都不适用于初生的新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工业化基本方针,选择效仿苏联实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然而,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发展面临诸多限制,尤其体现为当时极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无法为全国供应充足的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和各类工业原料。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在1949年后迅速得以恢复,到1952年恢复到较高水平,依
7、然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195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27.8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为570斤,而同期美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1775斤,苏联为1138斤,法国为819斤。5(pp.20-25)同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从1949年的370斤迅速增加到444斤。由此可见,即使经过几年生产恢复,农业剩余依然处于十分有限的状态。除粮食外,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同样面临类似情况。而出于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险,广大农民普遍存在惜售思想,供应市场的农产品非常有限。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对农产品供应的需求大幅增长。为应对粮食供不应求的状况,党中央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推行计
8、划收购与统一供应、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统购统销政策,暂时缓解了工农业增长不一致、工业发展受农业制约的状况。然而,这并非根本办法,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严重阻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和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工业化发展,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要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彻底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的问题,首先就要变革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在直观上表现为农产品产量较低,在深层次则体现为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如极少应用农药、化肥等各类农资以及新式农机农具等。随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推进,克服了农民小规模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大规模进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式农
9、具和积肥、杀虫等农业科技,使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1955年7月,毛泽东在召开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书记扩大会议上做了题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指出应加快农业合作社步伐,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进行,他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6(p.432)这就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层面上提出了机械化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工业、农业都要机械化,工业、农业要同时发展“,4(P.216)机械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内在要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10、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思考系统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措施,其中就包含“农业机械化”的思考。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7(p.311)这时毛泽东将“农业机械化”“农业集体化”放在一起考虑。实际上,此时他依然认为当时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将生产关系作为当时阻碍农业发展的首要方面,必须首先进行生产方式变革。1943年10月,毛泽东指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是封建剥削关系,在经过第一个革命即土地革命后,还要进行“从个体劳动转到集体劳动的第二个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的改革,8(pp.70-71)将劳动力都
11、组织在个体经济为基础、集体互助的劳动组织之中,“即使生产工具没有根本上的变化,生产也可以大大提高“。可见,在此时的毛泽东看来,“农业集体化”更为迫切,而“农业机械化”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随着认识的深入,毛泽东又逐渐将“农业机械化”视为与“农业集体化”同等重要的问题。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强调,要把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将来我们要搞机械化,要搞集体化,那就是提高他们。8(p.318)也就是说,毛泽东此时已经设想,通过“机械化”和“集体化”改造农业和组织农民,克服农民小生产的分散性局限。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的开展,毛泽东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到更为重要的层次。195
12、3年10月,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6(p.295)“水利、农具、肥料、耕作法,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在也要靠互助合作。将来进一步搞社会主义,就要靠机器(拖拉机)。”6(p.296)他认为,合作化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大规模农业生产则需要以“农业机械化”作为条件,或者说“农业机械化是进一步搞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1954年6月,毛泽东在对宪法草案作说明时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6(p.329)可以看到,毛泽东在绘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是将“农业机械化”同
13、“社会主义化”一并作为农业发展进步总目标而提出的。在1955年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6(P.432)“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6(p.438)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的“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的机械化,还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机械化,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根本意义。首先,农业机械化取代重体力活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基础前提。195
14、6年10月,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只有当阶级社会不存在了,笨重的劳动都自动化了,农业也都机械化了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9(p.151)农业合作化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依然主要靠体力劳动的情况,只有农业机械化才能造成根本性的变革。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条件。1959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不搞合作化,农民必然向两极分化,工农联盟就无法巩固”,“单有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而没有机械化,工农联盟还是不能巩固的。10(p.254)在毛泽东看来,农业合作化和农业机械化都是巩固工农联盟的条件,都要重视。(三)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初构想将农业现代化
15、与农村现代化一并考虑,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和探索中一以贯之。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仅追求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追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正是二者进行传导的核心环节,即应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同时降低农业劳动投入,促进农村其他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毛泽东强调要充分应用包括机器在内的一切现代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在1959年党内通信中谈“机械化问题”时,毛泽东明确强调:“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4(P.49)两个月后,他在庐山会议期间进一步强调:“农
16、业问题:一日机械,二日化肥,三日饲料。”4(p.78)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用20至2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以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革”11(p.198)目标,要求“充分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就,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1(p.199)这里存在认识的转变过程,即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机械化不仅仅是应用在人力不足的地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地方通过改善经营效果(如深耕、抢农时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2(pp.1-2)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劳动效率提高后,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谋出路,探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就成了毛泽东思考的
17、重点问题。1955年,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收录的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撰写按语时,谈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认为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6(p.457)对此,农业合作化之后多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地还是在农村“,6(p.457)即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即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机械化以后,劳动力会大量节省,依然不用担心出路问题,因为“生产的范围大了,部门多了,工作细了,这就不怕有力无处使。”6(p.457)这意味着,在毛泽东看来,农业机械化后,随着
18、耕作更加精致、农村生产规模和劳动范围扩大以及经营部门增多,不用担心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就是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并非在农业本身,而是主要在于就地就近拓展更多农村非农产业,即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毛泽东的构想中,农村副业(即非农产业)将来在农村中的比例会愈发扩大。“农村副业,就全国说来,一个很大的部分是为农村服务的,但是必须有一个不小的部分为城市服务和为出口服务,将来这部分可能扩大起来。问题是国家要有统一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去掉盲目性。”13(p.496)可以认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推动实现就地就近的农村现代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想的一幅农业农
19、村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而这幅图景中的“题眼”,正是“农业机械化”。二、以机械化为中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要论断并以农业机械化为着力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内含严密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包括应用现代科技与注重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国家支援与地方自办相补充的主体逻辑、有步既有计划地逐步推行的时空逻辑以及全方位覆盖农业生产各部门各环节的整体逻辑。理清这些内在逻辑,有利于准确把握毛泽东相关思考的系统性。(一)历史逻辑:运用现代科技与注重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以精耕细作为突出代表的丰富的农耕技术体系。毛泽东认为
20、,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必须注意同原有技术工具相结合,同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一方面,注重“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克服片面求新求大的偏向。1958年3月,毛泽东特别向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提出要求:“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各种拖拉机样式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是综合利用的,其成本一定要尽可能降低。”14(p.315)可见,毛泽东十分注重农业机械化要同中国农民文化实际、同中国农业经营状况实际相结合。1959年底,毛泽东又提出:“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道路 早期 探索 当代 启示 基于 毛泽东 关于 农业机械化 系列 论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4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