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docx
《华东政法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政法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华东政法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2015年11月一、改革基础与存在问题6(一)改革基础6L内部治理结构逐步优化62 .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63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74 .科研与学科实力明显提升85 .国际化办学加快推进86 .办学资源进一步拓展9L激发整体办学活力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92,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人事管理体系不尽合理103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104 .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长效机制有待完善115 .国际化办学合力尚未形成126 .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127 、总体思路13()h13(二)总体目标和关键环节131目K132.关键环
2、节13(三)基本原贝IJ131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132 .坚持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相结合143 .坚持顶层设计和分步实施相结合144 .坚持推进改革和风险管控相结合14(四)保障措施14L加强党的领导142 .完善落实机制153 .营造舆论氛围15三、重点任务与关键举措15(一)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151 健全决策与监督机制162 .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163 .建立健全学术管理制度174 .-*17(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队伍活力185 .探索建立科学的队伍规模调控机制196 .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及长聘制197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208 .推进管
3、理队伍考核机制和职员职级制度改革21(三)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19 .构建德育一体化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2210 .完善法学特色教育体系2311 .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512 .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26(四)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能力2813 .构建新型学科发展机制2814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研组织2915 .建立智库培育和建设机制2916 .完善科研评价和保障机制30(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竞争力3217 .构建国际交流联动机制3218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3219 .提升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33(六)改革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
4、源使用效益3420 .推行资源使用成本核算3421 .健全财务和资源监管体系3522 .探索综合预算管理36华东政法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动对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学校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8年和1972年,学校两度撤并,1979年第二次恢复招生。2003年,学校建设松江校区,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得到拓展。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现了从千人
5、大学向万人大学的转变、从单科型行业性学院向以法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形成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格局。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4800余人;教职工1225人,其中专业教师725人,正高117人。设有24个本科专业,覆盖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有14个博士点、35个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五强;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
6、为优秀。当前,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提出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原司法部所属政法大学中,中国政法大学是教育部院校和“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法学门类最为齐全,法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非法学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院校和“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西南政法大学于2012年实现了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这些学校在学科建设、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优势,而北京大
7、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法学院也因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拥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其法学院具有综合竞争力;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学科各具特色;上海政法学院学科布局与学校相近,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对学校来说,可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对机遇和挑战,学校应顺势而为,把握大局,找准坐标,统筹谋划发展路径,找到政府管理、自主办学、社会评价之间的平衡点,把握好行政与学术、学校与学院的关系,举全校之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改革基础与存在问题(一
8、)改革基础2008年,学校开展了有关发展定位的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科学配置办学资源的共识,形成了发展定位规划(2008-2020年)学科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8-2020年),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同时,学校制定并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推进教育部和上海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上海“085工程”等为契机,大力推进内涵建设,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1 .内部治理结构逐步优化学校于2003年制定章程,并于2009年、2013年、2015年修订章程,同时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体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
9、立健全了议事决策规则。坚持教授治学,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等师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了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逐步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2 .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在岗位聘用、引才育才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教辅队伍。突破常规,成立独立建制的科学研究院,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博士、研究人员,现有专职研究人员近IOO人,每年完成的科研任务约占学校科研总量的35%o率先在上海市属高校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师资
10、博士后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人才库、蓄水池。在第二轮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中,进一步确立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聘用制度,实现了管理与专技岗位的交流互通。实施校聘教授制度,通过代表作申报、破格申报等方式使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3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导,通过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上海市辅导员培训基地和心理示范中心基地,扎实开展德育工作。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坚持分类培养,推进系统改革,探索形成了集体备课制、案例研讨式教
11、学、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的学术与专业学位、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教育两翼、双层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作为全国首批法律硕士培养院校、上海市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以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改革、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化、创新计划与质量工程为五大突破口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推进。4 .科研与学科实力明显提升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取得突破,近五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项目、司法部项目等课题立项数多次获得全国第一,国家级重大课题项目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发挥科研工作纲要等制度的导向作用,高层次成果、高规格奖项
12、数量稳步攀升,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实现倍增。依据“扶优、扶特、扶新”的原贝1,以法学为龙头、多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了包括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市教委重点学科、校重点学科、非重点学科五个层级的学科体系。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学术交流管理流程,学术交流持续繁荣。5 .国际化办学加快推进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国内第一所为美国律师协会承认学分的高校,与130余所境外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全国6所获得教育部外国留学生高端硕士项目承办资格的院校之一(法律项目只有北大和华政承担)。留学生规模大幅增加、来源多元化,学位生占比40%
13、以上,向世界各国展示、传播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在留学生法学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聚焦国家和上海重点对外交流领域,开展高层次、高规格对外合作交流,已建立中国自贸区法律研究院、中美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等涉外智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 .办学资源进一步拓展通过新建法学研究与教学实验实训大楼和团学活动中心、回购松江校区五期学生公寓、改造长宁校区教授工作室、实施电力改造工程,以及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等,办学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法学类数字资源在全国法学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校园一卡通投入使用。调整财务预算下拨方式,由一次性下拨转变为每半年分次下拨,加大了经费统筹力度。积极拓宽非学历教育办学和技
14、术服务创收渠道,规范收费行为,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签约资金已达3000多万元。(二)存在问题学校所推动的改革多为某项工作的局部推进,还没有达到全方位、系统性改革的要求,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内涵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1 .激发整体办学活力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1)制度体系有待优化。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以及决策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的稳定性和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增强。(2)学院办学主体性有待增强。管理重心仍集中在职能部门,校院之间、部门之间、各类教学科研组织之间的权责需进一步厘清,机构设
15、置和管理流程需进一步理顺,管理效率需进一步提高。2 .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人事管理体系不尽合理(3)人才队伍配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受人员编制制约,引才育才受限,不能发挥高端人才的最大效能。学院、学科人员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尚待提升,除少数学科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或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多。(4)人才队伍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尚未建立以岗位职责为核心的分类管理体系,致使人才队伍管理处于粗放模式。尚未实现人才队伍的均衡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致使人才队伍的正向合力未能充分凝聚。(5)人才队伍评价的有效性有待提高。量化为主的考核模式导致教学投入与科研激励不均衡,不符合教师成长规律,教师教
16、学能力有待提升。管理教辅人员考核方式存在粗放化倾向,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3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6)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有待健全。全员育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足。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之间未能实现一体化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学科支撑不足,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缺乏有效对接。思政工作队伍整体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设计。德育实践和服务平台亟需规划与拓展。(7)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对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与其应当具有的地位之间仍然有差距,人才培养体
17、制机制与法治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还不能有效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需加强建设。在现有学科分类方式和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口径过窄、人文基础薄弱,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实践部门合作办学机制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4 .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长效机制有待完善(8)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设置科学性、规则性不强,根据社会重大需求和智库建设要求设置学科的指导思想、具体举措有待进一步明确。其他学科和法学学科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多科性大学特点未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科建设国际化水平较低。(9)科研管理的
18、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研团队力量不均衡,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智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协同创新水平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重大需求的能力有待提高。以科学研究院(包括附属研究机构)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需加强,贡献力需进一步提升。(10)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资金投入不稳定,科研项目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规则不科学、限制过多、绩效较差。在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下,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学者和学术作品较少,科研项目的优秀结项率、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服务于政府决策的能力及其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5 .国际化办学合力尚未形成(H)国际化办学的校内协同不够。国际
19、化工作与教学、科研、人事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学院作为教学、科研实体,没有明确的对外交流责任和目标,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推动力不足。满足境外师生需要的学习、生活等软硬件设施有待改善。6 .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12)办学经费来源较单一。办学经费的自筹能力不足,预算经费结构不尽合理,自主调控空间非常小。虽然市财政局、市教委对学校松江校区建设进行了部分化债,但因世博动迁和学生公寓回购仍负债1.76亿元,严重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13)未建立科学的资源调配和监管机制。人员经费紧缺,办公用房资源有限,供需矛盾凸显。学科、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成本管理意识不强,资源分配和监管缺乏统筹和共享机
20、制,资源使用效率评估与考核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对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贡献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国家和上海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机制体制障碍,为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保障。(二)总体目标和关键环节1 .总体目标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发展瓶颈,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法学门类学科优势明显,其他门类相关学科与法学交叉发展,融通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大学。2 .关键环节增强办学活力,关键在于
21、明晰部门、学院职责,增强内部运行机制的科学性;提高办学定力,关键在于推进依法办学治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水平。(三)基本原则L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把握办学方向,遵循办学规律,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聚焦瓶颈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做到重点改革领域有突破、有创新、有进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体制机制。2 .坚持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相结合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在改革过程中倾听基层意见、回应师生需求,把建立广泛的参与机制作为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将学校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把是否
22、有利于师生发展、成才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让广大师生分享改革红利。3 .坚持顶层设计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谋划改革的目标、思路、路径,并以此统领和整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任务,促进各项任务的衔接配套与相互支撑,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完善工作落实机制,细化实施方案,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改革。4 .坚持推进改革和风险管控相结合坚持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节奏与校内外的可承受力之间的有机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对于重大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跟踪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改革风险。(四)保障措施L加强党的领
23、导深化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长远、牵动全局的重大任务。校党委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师生为改革方案建言献策、为落实改革任务共同努力。2 .完善落实机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编制改革方案,把握改革方向和总体进程,推动、落实改革事项。方案发布后,细化改革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照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分类逐步推进。建立健全改革风险评估机制、任务问责制和督促检查制度,确保改革顺利进行。3 .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师生座谈、调研等形式,引导师生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东政法 大学 深化 综合 改革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