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跟骨正常与变异影像表现.docx
《临床跟骨正常与变异影像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跟骨正常与变异影像表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临床跟骨正常与变异影像表现跟骨解剖跟骨大致呈方形,有6个面(图1):1、上面:前、中、后关节面与距骨形成关节;2,跖面:沿其后在有一粗隆;3、外侧面:有骨性突起,为跟腓韧带的附着点;4、内侧面:向前下延伸,作为支撑斜面;5、前面:与骰骨形成关节:6、后面:跟腱附着处。跟骨与距骨有滑膜关节,形成前、中、后跟距关节:与骰骨形成跟骰关节在中、后跟距关节间,有的骨窦,内有骨间跟距韧带。一些肌腱和韧带附着于跟骨上;跖腱膜沿跖面嵌入。跟腱一一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总腱,是人体内最厚和最强壮的肌腱,附着于跟骨后面的中部;在跟骨后面的上部和跟触之间有跟后滑囊:部分三角肌和腓侧韧带也附着于跟骨。正常变异跟骨、距骨在宫
2、内第三个月时出现骨化,是最先出现的跑骨。偶尔,正常婴儿中,跟骨会出现两个骨化中心,类似于DOWns综合征和HUr1.erS综合征。在儿童早期,沿跟骨后卜.方形成骨突,女孩在4-7岁、男孩在710岁时开始骨化,此时X线片可显示,均在1215岁时,与跟骨融合0但是,偶尔骨突可以直到16岁(女孩)或22岁(男孩)才闭合。有时,跟骨片可以显示一些与疾病不相关的非典型及现。这些正常变异包括:骨突假性骨折、跟骨缺血性坏死营养孔、假性囊肿和暂时性跖骨骨刺。骨突假性骨折是常见的正常变异。通常,一个正常的部分骨化的跟骨骨突呈现为碎片状,类似骨折改变(图2).缺血性坏死在幼龄儿童中是一个正常变异,不应该作为异常对
3、待。在婴儿,眼骨骨突的不透X线性类似于跟骨的其余部分。但是,在某些婴儿中,当他们开始走路时,骨突变得硬化起来(图3)。这种骨突不透X线性的增加不出现在那些通常骨突不承重的儿童当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和骨突与跟骨的融合,骨突逐渐呈现出与跟骨其他部分相同的表现。偶尔,在内旋足的X片上,跟骨内侧跖面可见营养孔,内走行有血管。原发病变:原发病变是跟骨本身病变,因为这些病变直接起源于骨。先天性病变:的骨联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跟骨先天异常。大约20%的先天性射骨联合,双侧受累。尽管通常是无症状的,先天性附骨联合偶尔可以引起痛性扁平足(pesp1.anus)伴随小腿痉挛。最常见的先天性跑骨联合是跟舟和跟距联合
4、,其他先天性跑骨联合不常见。该联合在出生时是纤维性或软骨性联合,骨化通常在1020岁时出现,可表现为侧位片上跟骨、距骨和舟状骨之间的出现明显的骨桥。先天性跑骨联合的继发征象有时可在足侧位片上显示,包括:背侧距骨喙突出(见于铝病例)、于臼踝关节(ba1.1.andsocketank1.ejoint).非对称性前跟距关节。先天性跟舟联合的间接征象包括:发育不良的距骨头、狭小的跟舟关节伴关节边缘不清。先天性跑骨联合须与获得性跑骨间关节硬化相应鉴别,后者继发于感染、创伤、关节炎或者手术。平片断层、CT和MR1.诊断的应用利于诊断跑骨联合。成人跟骨骨折中,75%为关节内骨折,25%为关节外。所有跟骨骨折
5、中,只有那发生于儿童,绝大多数(63%)为关节外,小于7岁的儿童,92%为关节外骨折:跟骨粗隆骨折和跟瞰撕裂可见于割草机事故的儿童;跟骨骨突骨折也可见于儿童。正常情况下,距骨楔形侧突的尖端直接指向Gissane的十字角;当轴向压缩力量作用于距骨使其侧突嵌入相邻的跟骨时,该角度被破坏,导致跟骨的关节内骨折(K10-12)Boeh1.er角(BOehIerang1.e)通常是减少的。当由于跌落发生跟骨骨折时,可伴发相应腰椎椎体的骨折。跟骨应力骨折nJ能是由于反复的亚临床创伤导致的,骨扫描或者MRI有助于诊断应力骨折。平片随访,愈合期的应力骨折变得明显起来;CT对于评估和随访跟骨骨折和邻近软组织结构
6、的损伤非常有用。感染:跟骨由于刺伤而最常发生感染;继发于血行播散的感染在成人不常见,但在儿童可发生。尽管大多数刺伤所致的跟骨骨能炎感染的患者中,绿脓杆菌是致病菌,但是任何病菌都可导致感染。糖尿病患者更倾向于发生足的骨髓炎,跟骨经常受累。跟骨感染显示为骨质破坏,沿其跖面伴有软组织肿胀;跟部溃疡经常发生。血行感染骨愤炎的儿童患者的足可见多灶性骨愉炎(图16);新生儿跟骨葡萄球菌性骨髓炎是足跟穿刺取血的并发症,感染可导致骨突的骨化或破坏。足分枝菌病是慢性真菌骨髓炎,通常由monosporiumapiospermum导致。布足部诸骨中,跟骨最常受累:平片显示受累骨有明显的骨质破坏、骨硬化和软组织肿胀:
7、跟骨慢性骨能i炎通常导致骨的放射不透性的增加。血液学疾病:出血性假囊肿是唯一能靠影像诊断的血液性病变;骨出血性假囊肿是血友病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2%。跟骨是少见受累部位:假肿瘤可位于骨内、骨膜下或者发生于软组织内:创伤通常是直接原因,导致一个大的局限性的血肿。骨内假肿瘤提示髓内出血导致的髓腔骨质破坏o影像上,血友病性骨内假肿瘤通常表现为扩展性的溶骨性病变,伴有清楚的硬化边缘:CT和MR的应用有助于其诊断。单腔骨囊肿:约4%的单腔骨囊肿发生在跟骨,是足部最常见部位,占全身发生部位的第3位,80%发生于314岁患者,男女比例3:1,可有局部压痛和肿胀。囊肿内包含清亮、黄色液体,通常抽空后,内
8、附-薄层纤维膜。影像上,囊肿通常位于跟骨颈的基部,边界清楚,有薄的硬化边缘,囊肿的前缘通常平直且呈垂宜改变,后缘呈典型的曲线,平行跟骨后部骨小梁:CT和MR均能证实囊肿内液体成分,有时nJ见液平。囊肿可在其病变处发生病理性骨折后或在身体停止生长后自愈:囊肿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的治疗与手术一样有效。骨内脂肪瘤:骨内脂肪瘤在影像上类似于单腔骨囊肿的表现,好发于跟骨和股骨近端。部分学者认为单腔骨囊肿是发生梗死的脂肪瘤。有时,平片和CT扫描可见在溶骨性病变内有团状营养不良性钙化,代表坏死的脂肪。CT和MR有助于诊断骨内脂肪瘤;该病变可能会疼痛,需要刮除或骨移植。骨样骨痛:大约2%的骨样骨痛累及跟骨,大多
9、数患者主诉足部钝痛,特别是夜间,服用阿司匹林可缓解,该病变好发于儿童和年青人,特别是男孩子。影像上,病变表现为卵圆形或者圆形透亮痛巢环绕反应性硬化带,痛巢宜径很少越过ICm,钙化时,通常与周围硬化带分离,中间有一狭窄透亮边缘。骨扫描与CT也有助于骨样骨瘤的诊断。骨软骨痛:跟骨骨软骨痛的发生率不越过1%,大多数跟骨骨软骨痛见于骨干续连症(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痛病的患者,75%的患者年龄小于20岁。跟骨骨软骨痛通常无蒂,随骨骼成熟而停止生长。影像上,沿跟骨表现一个或多个小的无蒂性骨突起,尤其是跟骨跖面,软骨帽有时可见钙化基质。多发性骨软骨瘤病的患者中,约10%15%的患者骨软骨瘤恶变为软骨肉瘤。内生
10、软骨瘤:大多数跟骨内生软骨瘤见于O1.1.ier氏病(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患者;大多数病变见于儿童和年青人。影像上,跟骨内一个或几个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晰,肿瘤基质常见钙化(图26)。内生软骨瘤恶变为软骨肉瘤的几率在O1.1.ier氏病中高达30%软骨母细胞描:当软骨母细胞瘤发生在足部时,跟骨为好发部位。肿瘤通常位于距跟关节或沿跟骨的后表面;大多数软骨母细胞瘤的患者年龄在20-40岁间。影像上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溶骨性病变(图27),肿病基质经常包含钙化,CT扫描更易发现;偶尔肿瘤可能有多房改变。软骨粘液纤维瘤:软骨粘液纤维瘤是最少见的良性软骨性骨肿瘤,下肢骨的发生率约75%,在足
11、部跟骨最常受累,60%的肿瘤患者年龄低于30岁,轻度局部疼痛和触痛常见。影像上,肿瘤边界清楚、多房性骨质稀疏区,通常位于关节卜区域或者邻近跟骨下表面(图28),肿瘤基质钙化不常见。巨细胞痛:H细胞瘤是不同的骨肿瘤,被认为起源于骨髓的支撑结缔组织。大约1%的巨细胞痛累及跟骨,在足中通常发生于距骨和跟骨;大多数患者年龄在2040岁。影像上,肿痛呈溶骨性、边界不清,有时呈多房性和膨胀性改变,可伴有病理性骨折: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再发率约50%,约1015%的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大约1%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跟骨,75%的患者小于20岁,将近50%的动脉病样骨囊肿是继发病变,与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正常 变异 影像 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4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