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病的用药指导论文(共2篇).docx
《乙肝肝病的用药指导论文(共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肝病的用药指导论文(共2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乙肝肝病的用药指导论文(共2篇)乙肝肝病的用药指导论文(共2篇)药学论文第1篇:乙肝肝病的临床用药指导我国是各种肝病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发生率亦越来越高。由于西药治疗肝病疗效欠佳,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因此中医药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肝病的重要手段。用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用药正确与否干脆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及疾病预后。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肝病用药思路也更加宽广,方法也日益多样,我们通过多年视察总结中药治疗乙肝肝病的用药原则方法,分析如下,以期为临床用药供应指导。1顺应肝的病理生理特点肝病的中药治疗与其他脏腑疾病用
2、药i样,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此外,因为肝的独特生理病理特点及发病规律,其在临床中还有独特的原则和方法。1.1 顺其调达之性中医学认为,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甩肝体阴而用阳,具有主疏泄、调气机的作用。肝疏泄正常,气机调达,则人精神愉悦,反之气机郁滞,血运不畅,气滞血瘀,肝气郁结,犯及他脏,或上逆,或横行,出现两胁胀痛、胸闷不舒等病理表现。所谓木郁达之,因此在运用中药治疗肝病时,首先要顺应其恶抑郁喜调达之性,以疏肝解郁之法,顺势利导,使肝气条畅。如在临床中,几乎全部急、慢性肝病均可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如胸闷、胁胀痛、腹胀纳呆等,可投以疏肝解郁之药,如柴胡、陈皮
3、、青皮、木香、佛手、郁金、紫苏梗等:兼恶呕、腹胀者加半夏、竹茹、陈皮等;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大黄、茵陈、苍术、桅子、黄与;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牡丹皮、三棱、莪术。以上主症、兼症同治,皆以条畅气机、顺应肝之条畅之性为要,从而复原其F1.然功能。1.2 适其柔润之体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说明肝具有藏血、调整气血运行的功能。肝以血为体,但在肝病中,如肝火、肝风、肝阳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肝阴不足,肝血亏虚。急、慢性肝病中湿热内阻,肝气郁久化热,也可导致热盛伤阴,肝血亏虚。若肝病口久,肝病及脾,脾气虚弱,也可耗伤气阴。因此补血者要以补肝为要,补肝以
4、养肝血、益肝阴为法,以适其柔润之体,常投以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枸杞子、当归、沙参等。在应用过程中要留意滋阴药性味厚重,久用滞腻,可碍中气,可加入肉豆蔻、白术、厚朴、蕙菽仁之品,以健脾燥湿,疏达调中。1.3 旅顾其他脏腑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协调统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肝病临床用药时,除顺应肝本身的病理生理特性外,还要留意到肝易动难静,善干他脏的特点。续名医类案公肝为万病之贼,诸病来自肝。用药时要具体辨别肝病影响何脏何腑,在气还是在血,以实行不同治法。肝病及胃,导致肝胃不和,可见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需加入黄黄、党参、山药、慈改仁、苍术、降香、鸡内金、神曲、山楂等健脾和胃之
5、品。肝病及胆,肝胆同病,胆气不利,肝胆湿热,胆汁溢于肌肤,则加黄茶、桅子、龙胆草、大黄、竹叶以清利肝胆。肝病及肾,肾阴不足,则加熟地黄、当归、拘杞子、知母、山茱萸等以滋水涵木,肝肾同治。肝火扰心,心悸失眠,则加桅子、珍宝母、远志、酸寺仁、莲子心等清心除烦。2符合肝病发病规律肝病的发病机制困难,缘由多样,病程大多较长,发展过程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肝病的治疗除要适应其生理病理特性外,还要符合肝病的发病规律,在特定阶段赐予针对性治疗,才能收到满足疗效。2.1 清除病毒临床上肝病的发生大多由外来致病因素导致,如肝炎病毒、细菌、损伤肝脏的药物等。以肝炎为例,无论何种因素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其本质
6、因素都必病毒。因此,清除病毒是临床治疗的首要目标及治法之本。从中医学角度来讲,这些病毒为杂气、疫毒治疗时应依据病情的发展演化规律,以扶正祛邪为主,并结合辨证选用药物。目前,临床对于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探讨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探讨,已证明近百种中药对肝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重楼、虎杖、大黄、夏枯草、臼芍药、茵陈、黄连、蒲公英、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白术、牡丹、黄苓、艳子等。2.2 环节用药肝病发病机制困难,病情及临床症状繁纷多变,临床用药也就涉及多个环节,如抗病毒、调整免疫、保肝护肝、抗纤维化、减轻症状体征。因此,很难期望通过某一特效药达到治愈目的,这也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不符。在
7、临床上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症状或客观指标的改变可能是主要冲突。这时用药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在整体调理的前提下重点或多环节用药。如肝硬化腹水者,要以利水消肿为主:胆红素上升,出现黄疸者,要利水、退黄同时进行。2.3 阶段用药肝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确定的阶段性,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进入人体可分为潜藏期一急性期一慢性发病期一肝纤维化一肝硬化一肝癌的发病过程。不同的发病阶段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因此治法和用药也要不同。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主,阻挡向慢性化发展。慢性发病期病程长,发病也有确定的阶段性规律,即初病在肝,后传脾,而及肾,最终气血逆乱。因此,用药也有疏肝、健脾、滋肾
8、、活血化瘀的阶段性。再若腹胀,在肝炎急性期多为气滞作胀,拟疏达之法,方以四逆散加疏肝理气之药效果佳:肝炎慢性发病期多为脾虚腹胀,法以健脾助运,方以四君子汤主之。只有依据疾病临床阶段的发病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才能达到阻挡疾病发展、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3避开不合理用药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探讨虽然已经取得较大成效,并形成确定的规律性,但是在临床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体现在专业学问不丰富,对药效不了解;基础学问差,不能辨证用药:不能精确把握药物用量。3.1对药效不了解即临床医生对某些中药独特的疗效不熟识、不了解,仍以传统辨证论治用药,导致治疗的针对性降低。如肝硬化早期患者,辨证为肝气郁滞,
9、法以疏肝理气,方以柴胡疏肝散。以上治疗、辨证、方药理论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柴胡疏肝散抗纤维化作用有限。因此,应结合现代药理探讨成果,适当加入丹参、三七、大黄、桃仁等。以上药物均已证明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更原肝功能,加速纤维组织重汲取而发挥抗肝纤维化、阻挡肝硬化发生的作用。3.2缺乏辨证用药在临床中不少医生忽视辨证用药的原则,痛则止痛,胀则消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1.T)上升则降酶。只留意表面现象,不抓住疾病本质,不留意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方药的整体疗效。如五味子的降酶效果已经得到证明认可。一些临床医生见A1.T上升,则加入五味子,将其作为降筋的常用药。但五味
10、子对A1.T上升湿热证表现的患者是不利的,降筋效果也难以达到。这是因为五味子具有滋阴生津之力,会加重湿热证的症状。因此,临床用药时要以宏观辨证为主,微观为辅,宏观与微观一样;或者以微观病理改变为依据,再依据不同证候进行微观辨证,确定治法用药。3.3药物剂量不合理用药剂量的大小干脆影响药力的大小,轻则无效,重则使病情加重。如大黄为泻下通腑之药,因其含有糅质,用量过大反而产生止泻作用。大黄还具有利胆退黄作用,但新近探讨显示大黄能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中小剂量能利胆退黄,大剂量或长时间运用则可使胆红素上升,不利于病情发展。3.4运用肝毒性药物肝脏具有H大的代谢功能,对毒性物质反应敏感,以往探讨中人们往
11、往重视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近年来中药的肝毒性问题也引起了临床重视。有些中药对肝脏的毒性大,若未经炮制或给药途径、用量不当,均可引起肝中毒。有的可以干脆损伤肝脏,玄参、肉桂二药相配相制相反相成,清当上焦虚热、散下焦阴水之寒,调和水火:山茱萸、北五味子滋补元阴,使阴阳互化,肾精得养,亦可助引格上之火归元,同时收敛阴津,止烦渴;格上之火易耗伤肺气肺阴,麦门冬益肺阴生肺气,助肺金生肾水,亦可助格上之火下归命门。全方降火、引火归元、滋阴,则阴阳互化,烦渴自除。4金水相生以制阳光之热消渴之症,口干舌燥,吐痰如涎白沫,气喘不能卧,但不甚大渴,渴时必需饮水,然既饮之后,即化为白沫,人亦以为下消之病也,谁知是
12、肾火上沸之消症平。肾水质竭,肾中虚火上炎,燥灼肺津,而成口干舌燥,吐痰如涎白沫,气喘不能卧渴时必需饮水,然既饮之后,即化为白沫之消渴、肺痿之势。治法不必泻火,而纯补其水,使阴精之寒,自足以制阳光之热也。方用宇沸汤:麦冬(三两),山茱萸(三两),茯苓(一两,水煎服。一剂渴少止,再剂渴又止,饮半月全愈。此方用山茱萸三两,以大补肾水,尽人知之。更加入麦冬三两者,岂滋肺以生肾平。不知久渴之后,日吐白沫,则熬干肺液。使但补肾水,火虽得水而下降,而肺引起中毒性肝病,如苍耳子、贯众、蒲黄、五倍子、川楝子等:有的可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如大黄、泽泻:有的干脆诱发肝癌,如石首蒲、木通。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慎用这些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乙肝 肝病 用药 指导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4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