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之治”的战略思考.docx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之治”的战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疫情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之治”的战略思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后疫情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之治”的战略思考1引言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对于个体而言,虽然加剧了个人对不确定性的恐慌,但也引发了自我保护、健康管理和风险规避认知的提升,更提高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于社会而言,在拉远了社交距离,使得交往方式更依赖于线上媒介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率;对于经济而言,消费上绿色健康消费观更为普及,云生活、智能化和非接触式生活方式更受推崇,投资上“生态化”、“健康化”和更“可持续”的投资项目更受青睐;对于空间而言,个人对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和舒适性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于独立生活内各类设施和服务的便利性
2、诉求不断提升,对安全宜居、开阔舒适和生态美好环境的诉求大大加强。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物质来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安全体系可由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居住安全和产业安全等一系列关键内容构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能量源泉和空间载体,自然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也发挥了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居住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引发人们对自然资源安全的诸多思考:自然资源治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自然资源治理又应当如何应时所需、转型升级?面对诸多亟待思考和解
3、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的现实背景,尝试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自然资源安全的挑战与启示,分析后疫情时代“自然资源安全之治”的战略导向和战略保障,探索实现后疫情时代中国的“自然资源安全之治”。2新冠肺炎疫情对自然资源安全的挑战和启示1.1 1“生态安全”是疫情防控“保护伞”新冠肺炎疫情让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得到更为深刻的认知。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然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复杂,诸多动物可能携带高致病性病毒,在被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往往容易扩散、传播和引发各类传染性疾病。例如,蝙蝠身上携带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冠状
4、病毒等IOO多种病毒,果子狸易成为SARS等多种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可能从源头上阻断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因而亟需强化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严控野生动物市场交易。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类要重新认识自然、恢复对自然的敬畏,重新审视和反思掠夺式发展导致的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灾害疫情等问题。此外,面对疫情导致的长时间封闭居住,城乡居民不仅对生活圈内近距离的生态景观诉求大大增加,对安全宜居、开阔舒适和美好生态环境诉求也大大加强,共同
5、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有所提高。因此,疫情之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将从“人类中心观”转向“自然中心观。更强调尊重客观规律,通过转变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 “粮食安全”是疫情应对“压舱石”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让人们看到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疫情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尤其是外部粮食供应安全敲响了警钟。受疫情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有所上涨,部分国家在疫情初期就开始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如越南宣布将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埔寨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将对小麦和面粉出口实行配额制等。尽管这些国家的粮食供应变化整体对中国的影响甚微,但其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高度警惕。当然
6、,面对疫情,中国粮食始终供应充足,并未出现粮食安全危机,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库存足够全国消费一年以上,这恰恰是长期坚持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结果,有效保障了国家在战疫过程中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以不变应万变。仓縻实、天下安,耕地是关系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未来应当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此外,疫情的冲击提醒人类,粮食安全将会面对众多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尽管迄今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对受影响地区或全球主食供应量和供应价格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然而长期来看,仍然有可能面临粮食供给不足、供应链中断以及粮食价格飙升等风险。此外,疫情冲击之下,相较于主粮
7、,蔬菜水果由于保质期较短且不易储存、农产品批发市场关闭和物流堵塞等可能会对其造成更大的影响。反思武汉“封城”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关闭对于蔬菜供给的现实影响,大都市区域内及其周边地区应预留一定的耕地空间,不仅可以保障部分日常蔬菜和肉蛋奶供应,更可以作为市民休闲游憩的生态绿地和共享田园,还可以在更大危机来临时提供“保命、续命”的口粮。总之,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粮食安全认知,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大众对耕地保护的认同感,从而使民众更理解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和多元化耕地功能的意义,促进形成“坚决守住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牢筑粮食安全压舱石不动摇”的社会共识。1.3 “居住安全”是战疫
8、民生“稳定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农村宅基地的居住保障作用得到更为具体的体现。疫情冲击之下,众多进城返乡农民工在春节之后长期滞留乡村。即使在疫情形势有所好转后,由于众多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农民工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以及相应收入待遇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工仍然滞留农村。在此情景下,宅基地作为农民工“最后退路”的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低密度、自给自足式的田园生活模式使得乡村空间成为了疫情软着陆的有效缓冲地带,从而能够以封村封路等较低的治理成本控制住乡村疫情传播。当然,中国农村居住空间也暴露出了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如较少有村庄配置村医生和卫生所,缺乏远程在线教育资
9、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疫情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样造成了冲击,安全和舒适的居住保障诉求更为彰显。疫情过后,城市居民对居住空间隐私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更希望在个人短时间、近距离的出行范围内,能够实现社会无接触或少接触。相较于利用过于集约、人群过于密集和个人空间过于狭窄的高楼大厦,更为舒适、疏散和开阔的居住空间结构,成为了城乡居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必然诉求。1.4 “产业安全”是疫后发展“新动能”疫情给中国产业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20年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相关指标也都是负增长。作为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2020年湖北省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全省G
10、DP同比减少3706.23亿元,下降幅度将近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4.9%,外商投资更是直接下降96.3%。此外,疫情期间众多产业也受到巨大影响,受居民消费信心下降、延迟复工和配套产品供应不畅等影响,餐饮、旅游、住宿、交通、娱乐等线下服务业消费需求下降迅猛,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等工程项目短期基本停止运作,汽车、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产业的下行压力倍增。疫情的冲击更阻碍了原材料、劳动力、中间产品等部分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同时疫情导致的线上连接诉求也要求更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对于自然资源治理而言,要大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素和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尤为关注重点项目、关键区域、核心产
11、业和枢纽网络的应急纾困,减少经济福利受不可抗力的损害,助推经济体系安全稳定运行。疫情之下,消费、投资、进出口均遭受重创,经济发展动能严重缺失。特别对于市场体系中最具竞争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冲击尤为突出,不仅由于市场萎缩导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更因成本快速上升引发供应链受阻、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因此,自然资源治理应聚焦微小企业,量身定制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实现产业用地有效配置。此外,疫情中部分城市还暴露出存量空间的公共服务配套过于陈旧、居住健康隐患大等问题,未来具有较大的挖潜空间和潜在价值。因此,后疫情时代自然资源治理应充分盘活城乡存量潜力,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以释放土地改革红利,不
12、断挖掘保障产业安全的“新动能”。3后疫情时代“自然资源安全之治的战略导向3.1 遵循“道法自然”,推进“生态安全之治”3.1. 1加强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防控疫情传播未来,首先应积极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进一步牢固树立“野生动物和植物是最珍稀的自然资源”的观念,及时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觉认识和法律意识,营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其次,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修复和整治中,应尤为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可基于目标物种保护优化生境斑块设计,合理设计斑块的形状、大小和数量,提高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积极开展沟渠廊道、田间林网等生态廊道的优化设
13、计,促进物种的空间运动和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确保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不受人类活动的巨大冲击。最后,要切实推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严格杜绝野生动物捕猎等人类行为。在深刻洞悉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重要物种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的栖息地保护体系并确定具体名录,建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物理空间屏障和法律规章屏障,严格限定人类相关开发利用,特别是杜绝野生动物捕猎、饲养、交易等活动,确保重要动植物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受干扰。1 .1.2强化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道法自然”的伦理观,首先,自然资源治理应进一步聚焦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将山、
14、水、林、田、湖、草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相联通,进行全域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要进一步认识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特征,着力加强全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补协调,有针对性地开展景观生态型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保障其应对长期或突变的自然或人为扰动时能够保持弹性和稳定。其次,乡园林绿地系统建设,促进城乡建设空间与自然人文景观协调融合,打造蓝绿交织、清新美丽、生态友好的城乡生活空间。最后,共同环境保护诉求的加强,意味着可参考英国科研专用区(SSSD的保护经验,鼓励政府、社区、民间组织共同开展“协议保护+奖励资助+多元补偿”的生态治理新模式,通过制定
15、“管理协议”,建立特许保护赋权、社区自治、生态补偿多元化、第三方监督、信息交流与研讨协商等生态治理机制,促使社会各方力量合作维护生态空间。3 .2坚守“耕保红线”,落实“粮食安全之治”3.2. 1严守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多措并举强化耕地保护实施效果未来,首先应进一步严守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从严监管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尤其需要建立林地和农田的动态统筹管理机制,防止生态建设过度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通过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等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其中应尤为重视跨省占
16、补平衡,审慎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还要进一步营造耕地保护氛围,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强化多主体耕地保护意识。进一步营造“耕地红线绝不动摇、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环境氛围,深化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确保农民成为耕地保护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监督者;同时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和惩罚问责机制,探索资金补贴、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和其他资源扶持等多元补偿激励举措,以激发耕地保护者的热情,同步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惩罚问责制,将耕地保护纳入到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考评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最后,要借助遥感监测、大数据辅助、社会舆情追踪、人工智能研判等现代科技手段,多源头、多尺度、多
17、时态地开展耕地利用状况和相关行为的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关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测控,逐步实现耕地保护监管工作的精准化、系统化、智能化和常态化,切实提升耕地资源的保护能力和科学治理水平。3.2.2实施“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实现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未来,仍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深入实施“数量、质量、生态、人文、景观”五位一体综合整治。通过稳定耕地“毛”面积,增加耕地有效“净”面积,强化耕地的数量基础;利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酸化改良等高效适用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成效;通过综合运用生态冲沟、生态田土坎、生态水塘以及生态廊道等生态化工程设计,打造生态良田;鼓励发展“
18、土地整治+”模式,积极推进都市近远郊区开展保质期较短的蔬菜种植,切实加强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构筑耕地的人文关怀;加强农田防护林、道路、沟渠、田坎等廊道以及耕地的景观功能设计,建设特色鲜明的农田景观。此外,面对诸多未来不确定性风险,亟需合理设计和推进耕地用养结合,通过轮作休耕、保育养护、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有序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的耕地资源利用和粮食安全保障。3.3强化“民生保障”,促进“居住安全之治”3.3.1推动农村宅基地基本保障与高效利用兼顾,保障城乡“均等化”居住安全未来,应进一步实现宅基地作为农民工“最后退路”的权能保障和合理利用。首先,应明晰宅基地权能边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疫情 时代 中国 自然资源 安全 战略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