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技术规程.docx
《2024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技术规程.docx(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技术规程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4、设计44.1 一般规定44.2 新风系统设置44.3 新风量计算54.4 气流组织74.5 风管系统设计84.6 净化处理设计94.7 监控系统105、施工与安装5.1 一般规定5.2 通风器安装5.3 风管及部件的安装5.4 监测与控制系统施工6、系统调试与验收6.1一般规定6.2iBj试与共转6.3竣工验收167运行维护18附录A通风量计算19附录B检查记录21用词说明26引用标准名录27附:条文说明28Contents1 Genera1.Provisions12 Termino1.ogies23 BasicRequirem
2、ents34 Design44.1 Genera1.Requirement44.2 OutdrAirSystcmSetting44.3 OutdoorAirF1.owRateRequirement54.4 AirDistribution74.5 AirDuctSystemDesign84.6 PurificationTreatmentDesign94.7 MonitoringandContro1.System105 ConstructionandInsta1.1.ation125.1 Genera1.Requirement125.2 Venti1.atorInsta1.1.ation125.3
3、 AirDue1.andComponentsInsta1.1.ation135.4 MonitoringandContro1.SystemInsta1.1.ation146 CommissioningandAcceptance156.1 Genera1.Requirement156.2 CommissioningandTestRunning156.3 Acceptance167 OperationandMaintenance18AppendixVenti1.ationRateCa1.cu1.ation19AppendixBInspectionRecord21Exp1.anationofWord
4、ing261.istOfQuotedStandards27Addition:Exp1.anationofProvisions281.0.1为规范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保证工程质量,改善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既有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1.0.3住宅建筑智能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智能化住宅MieIHgen1.residence以建筑为平台,插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构
5、造、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种安全、离效、舒适、便利的住宅环境。2.0.2分户式新风系统househo1.doutdoorairsystem每个住户单独设置的新风系统。2.0.3集中式新风系统Centm1.iZedoutdrairsystem集中设置风机及净化等处理设备,新风经集中处理后由送风管道送入多个住户室内的新风系统。2.0.4无管道新风系统duct1.essOUIdoOrairsystem通风罂相连接的室内侧送(排风口不需要连接风管,直接向室内送(排)风的新风系统。2.0.5双向流新风系统bidireciona1.f1.owoutdoorairsystem新
6、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的同时,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新风系统。2.0.6单向流新风系统UninOwoutdoorairsystem仅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或仅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单一流向的新风系统。2.0.7热回收新风系统OU1.dOorairsystemwithheatrecovery新风和排风同时经过热交换涔实现热回收的新风系统。2.0.8智能新风系统$inarfreshairsystem由传感胧、风机、净化装置、智能控制等设备及附件组成,具备物联网或云平台服务能力,实现智能化控制的新风系统。3、基本规定3.0.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新建住宅应预留新风系统的安装条件:I室
7、外污染严全;2住宅自然通风无法满足通风换气要求:3居住者患有病态建筑综合症等建筑相关症状、过极性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4超低能耗住宅。3.0.2新风系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节能要求、建筑设计、户型及用户需求、设备价格、后期的运行维护等选择系统类型。3.0.3新风系统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应满足建筑节能性和舒适性要求。3.0.4新风系统应根据室外环境对新风进行过灌处理,宜对新风进行制冷加热、过滤和加湿等处理。3.0.5新风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宜采取一体化模式.3.0.6住宅建筑改造采用智能新风系统时,不应破坏住宅建筑的结构安全性。3.0.7新风系统的系统设计及采用的设备、材料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O37、G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IO87的有关规定。3.0.8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4、设计1.1 一般规定1.1.1 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应进行优化设计,不应受国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的影响,室外新风宜经处理后送入卧室、起居室等人员的主要活动区。1.1.2 对特殊房间(如卧床老人、婴幼儿、孕妇房间)新风量应适当增加,或加设内循环净化装置。1.1.3 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宜预留设置分室式或分户式新风系统的条件。1.1.4 新风系统所使用的设备应满足经济性、防火性能、环保性能和施工性能等要求且新风设备的主要电气元件应为国家强制认
9、证的产品。1.1.5 新风系统中的电加热、电加湿装置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1.1.6 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和排风量宜平衡,当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风的系统形式时,系统总排风量应为新风量的80%90%,1.2 新风系统设置1.2.1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住宅建筑可采用集中式新风系统:1对室内空气质量控制需求一致,且有统一管理要求时:2每U不具备专用新风机房且对周围房间噪声有严格限制时:3考虑建筑整体外观形软,不便于对外增开百叶窗口时:4考虑采用热回收新风机,而单层或者单户热量回收不便时:5不具备设置分户新风系统条件时。1.2.2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住宅建筑宜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1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
10、控制要求不同时:2用户需要独立控制运行模式和独立计量时:3用户对使用时间、频次的要求不同时:4用户对温湿度、空气洁净度以及噪声等的要求不同时:5面积较大的别盘,分区域设置新风系统,且单台主机不宜跨楼层使用;6既有住宅建筑改造设置新风系统。1.2.3 集中式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机应采用变速调节.:2设计新风量取各住户设计新风量之和;3入户送风管上应装设同门,口阀门关闭时应严密:4户内送风末端管段上宜装设定风量阀或风量调节阀;5主管道宜设在公共空间内:6宜设置新风系统计量收仍措施。1.2.4 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I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优先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并应采
11、用热回收装置;2室内不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时,可采用单向流新风系统,以及无管道新风系统,并应保证气流组织合理和满足噪声控制要求:3采用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或采用双向潦新风系统室内公共区集中持风时,房间应设置具有隔声降噪措施的过流口或其内门与地面间净空应留2()mm25mm的缝隙。1.2.5 无管道新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分房间或者分区域设置。2对空内空气品质要求严格的房间或区域,宜选用引新风、排废气和净化空气三效介的设备。1.2.6 热回收新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回收新风系统的交换效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6热回收新风机组GB/T21087的有关规定;2应对热回收装置是否结霜或
12、结露进行核算,当出现结霜或结露时,应采取新风预热等保温防冻和冷凝水收集排放措施:3冬季需除湿的新风系统,应采用显热回收装置。1.2.7 新风生机及新风引入管和排出风管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能量损失或结霜(结露)。1.3 新风量计算43.1 按健康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确定,按下式计算新风量:Q=Vxk(4.3.1)式中,Q新风量(m3);V一一房间体积(m3):一一换气次数(h,).1对于居住一般人群的住宅,按健康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宜符合表4.3.14的规定。表43.1-1针对一般人群住宅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人均居住面枳Fp每小时换气次数(h1)F10m20.70IOm
13、2FF2Om20.6020m250m20.452对居住患有病态建筑综合症等建筑相关症状、过敏性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的住宅,按健康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推荐换气次数按表4.3.1-2选取。表43.1-2针对病态建筑综合症或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群所推荐的最小换气次数人群患病类别换气次数(h)患病率病态建筑综合症0.563%().853%I48%1.536%过敏性疾病0.529%0.826%I24%1.521%43.2 按室内空气品质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按下式计算:Q=1(4.3.2)式中,Q新风盘(nh);m-一污染物糅放速率(m/h);C-一室内污染物浓度限值(nm3)G一一新风
14、污染物浓度nm)1按室内空气品质需求控制新风系统的新风量,新风量设计应能满足下列规定:(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的CO?浓度限值要求,即应满足CO?浓度不大丁M)OOPPn】:(2)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规定的甲解浓度限值要求,即应满足甲醛浓度不大于008mg11(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室标准GB/T18883规定的TVOC浓度限值要求,即应满足TVOC浓度不大于0.6mgm,:4)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证标准GB/T18883规定的其他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室内空气质量参数浓度限值。433取按健康需求、室内空气品
15、质需求所要求的新风量中最大值作为设计新风量。434系统新风量宜按考虑漏风量,附加5%10%1.1.1 组织1.1.2 室外进风口、棒风口的选里及布置应符合卜列规定:I进风口的空气流速宜为3.5m/s-4.5m&2进风口和排风口直选用防雨、隔音型风口,并设置防止蚊虫、柳案等的过滤措施:3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应远离建筑污染物排放口和热源设备,水平或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5m,且垂百.布置时,进风口应位于污染物排放口和热源设备的下方:4对于分户式新风系统,进风口和推风口布置应避免室外进风和排风的短路。进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在同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在同方向同高度设置时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
16、.0m,且应背向设置:进风口和排风口垂直布置时,进风口宜设理在排风口的下方,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0m:5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带时,不宜小于1.0111.o6当排风口与人员活动场所的距离小于Iom时,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门下缘距人员活动场所地坪的高度不应小于2.5m,1.1.3 室内送风方式宜结合空调供暖系统进行设计。1.1.4 室内送风口、樗风口的选里及仰置应符合卜列要求:I送风口的风速宜不大2m:2送风口应带有调节风量功能,直设导流装置:3排风口不应设在送风射流区内和人员经常停留的地方。搭风口的吸风速度不应大于1.5Ws:4送风口和排风口不应相对布置,在同一高度布
17、置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m:垂直布置时,垂直距离不应小Im:5室内风口应避免出现结露现象。15风管系统设计45.1风管宜采用阴形、扁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风管。风管的截面尺寸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O243的有关规定执行.4.5.2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干管宜为3m/sTnVs;支管宜不大于2m/s。453新风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15%。当通过调节.管径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设置谢甘装置。454新风设备和室外连接的风管应设计保温,并应设置坡向室外不小于0.005的坡度.455新建建筑风管穿墙和穿梁的孔洞预留应
18、经结构安全确认,预留孔洞位巴应正确.孔洞不宜大于风管外边尺寸50num风管尺寸应根据设计风量和设计风速计算确定。4.5.6新风生机的进、排风口处应设置与主机联锁启闭的电动密闭风阀。1.6净化处理设计4.6.1 新风系统净化处理设计时,过渡设箸的效率应根据当地室外空气版IH选择.对颗粒物的综合净化效率宜不低于下式计算结果:E=(1.-&n)100%(4.6.1)COIrt式中:E一一过滤设备对颗粒物的综合净化效率():Gn设计室内颗粒物浓度(gm3);COUt设计室外颗粒物浓度(gm,),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浓度。4.6.2 过渡设备的容尘址宜按下式计兑:D=CsEsQ,t1000(4.
19、6.2)式中:D一一过滤器的设计容少量(g);Cs室外颗粒物年平均浓度(mgmD,对粗效过灌潜、中效过滤器和高中效及以上过渡器,分别取建筑所在地近三年的室外的TSP、PMKI和PMzs颗粒物年平均浓度的平均值:ES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和高中效及以上过滤器分别对TSP、PMio、PM1.S的净化效率%:Qd一一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mVh):t一一过浦器更换时间h).4.6.3 对重点区域污染处理的设计:1对在工业区周边等室外污染严重的区域应加装气相过滤装置,气相过滤装置宜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过港方式,不得有脱附风险且不得产生如见乳等二次污染,应满足循环节能要求,不得使污染物积聚:2过4材料应
20、采用湿度条件对吸附量影响小,不易产生.微生物,经过固废认证的产品.4.6.4净化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I不宜采用油性净化设备:2净化设备宜选用阻隔式:3静电式净化设备应设置断电保护措施,在打开机组结构或进行维护维修时,其内部装置应能白动断电:4应符合卫生要求,JI不应对新风产生二次污染:踊电式净化设备Ih臭氧浓度增加量不应费于0.05mgm5可清洗、可更换的净化设备应拆装方便,清洗方法应简单:6阻隔式净化设备比选用成木低、方便采购、具有通用规格的产品:7净化过戏设备在封闭空间使用时,宜采用含有杀菌,抑菌的材料:8含有杀菌、抑菌的净化过速材料,不得采用金属纳米材料及金属颗粒(非纳米材料)易脱落产品
21、,应符合生物安全性,应采用添加剂量少且效率高的产品。1.1.1 系统1.1.2 新风系统应设置.监控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控内容可包括参数监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设备连锁与自动保护以及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和方式应根据系统类型、设备运行时间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监控系统可采用集中监控和就地监控两种形式。采用集中式新风系统可采用集中控制形式:分户式新风系统采用分户就地监控;3宜在住宅建筑的卧室、起居室等每个主要功能房间设置I个监测点,当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增加监测点的数量。监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被测房间空气状态的位置。4监控系统宜设四室内污染物超标报警功能。1.1.3
22、 新风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1室外的CO2浓度、PMMPM2S浓度:2室内的CQ1浓度、PMkkPNW浓度:3室内送风口的PMmPM?.、浓度:4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5通风器的启停状态。1.1.4 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CO2浓度进行新风量的调节,即以人呼出CO?为示踪气体,通过监测室内CO2浓度变化,计算室内新风星,新风里的具体计算方法见录A。1.1.5 智能控制系统包括下列功能:1应具有人机交互界面或能与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连接,对运行情况、状态等数据进行实时杳君;2宜支持第E方数据平台的数据接入和使用,如气型信息等:3宜具备设备控制、环境监控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来电自启动功能:系统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住宅 建筑 智能 新风 系统 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6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