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大音希声”是老子道德经关于音乐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有多种解释。显然,从不同视角分析、探索,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内涵。一、关于“大音希声”的不同认识“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段话说出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道隐无名”,却“善贷且成”。“道”潜而不露,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晚成希声”和“无形”之中。蔡仲德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指出,老子提出了互相对立的范畴:一方面是“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它是人为的、可欲的、有害的,它的美是相对的,其实是不美;另一方面是“希声”
2、之“大音”,即理想的无声之乐,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尽的,它的美是绝对的,是至美的。老子推崇后者,用以否定前者。老子真的是要统治者不传播“五音”,取消一切人为的音乐,使老百姓“无欲”做到“绝圣弃智”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音乐规模,同时,民间音乐活动又相当普及活跃不论宫廷或是民间,音乐活动都非常普遍,而且统治者特别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重读老子,“大音希声”确实有否定音乐的思想,但是这种否定是有特定的指向的。从鲁隐公五年的,始用“六僧”到鲁哀公元年的“季氏八僧舞于庭”,这二百二十余年间在鲁国发生的两个事例,最典型地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因此,即使老子否定音乐,
3、他否定的也只可能是享乐的僭越的音乐,而不可能是音乐本身。对老子“大音希声”的理解,只从其为统治思想服务出发论“道”或音乐,只偏重于“希声”而忽略“大”“音”的存在是完全不够的;仅止于老子对人为音乐否定、取消的思想,而忽视对老子“大”“音“希”的文本分析,不能洞悉老子音乐美学全貌。二、“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的音乐表现“大音希声”显示出老子对音乐的见解,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音乐对人的吸引力,我们还可以从其文本中看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说,“道”淡乎无味,不像“乐与饵”那么有声有味。“乐与饵”与“道
4、”相对“乐与饵”有声有味,虽然吸引人但是有限的、暂时的;“道”虽然无声无味,却是无限的、永恒的。老子是肯定“乐”对于人之吸引力的,人为的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大音希声”,以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音乐、音乐治疗学“自然”为情态本体音乐才能永恒,周朝统治者的权威才能维持。老子音乐之理想为“大”,“大音希声”之“大”并不是现代意义字面上理解的“大”,它遵循“自然”的法则,自在地表现了天地人间事物的变化流转,是老子所追求的最大、最完美、最纯粹的声音。“大音希声”与“无为而无以为”在思想上是可以互相通鉴的,作为“最完美的音乐的大音是稳定民心的,是与“五音令人耳聋”的“五音”相对的。这种“大音”也是
5、无法以个人私欲享受为出发点演奏的,它只能是一种自然而然返璞归真的理想。老子“道”之变化也显示了“大”之无常性。对老子来说,“道”之大时空是一个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并置的空间。无论远近,并排还是散在,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大音”,“大音”对我们来说是经验的、可以去体验的一种真。无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战乱还是困苦,我们的生存空间仍然存在希望,虽然日常生活中听不见,但是“大音”一直是开放的,一直处于人们的期待视域中,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存在于天地之间,弥补着现实空间对人身心的分裂,引导着人们超越世俗的价值观。但浸染在私欲中不能自拔的人们根本不可能听到自然中的“大音”,只有“虚其心”才能体会“大音”,借助艺
6、术才能让心趋向自由,人之主体才能树立,与天地道通为一。“大”的审美理想是音乐可以将主体人格与自然结合,实现其“无用之用”之和谐社会的作用。老子音乐之超越性为“希”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自然界看似头绪万分,但是自始至终总存在着“道”,用“希声”来喻“道”,悟“道”,认识万物,借助音乐的力量,主体才能与外在自然相融为一,达至和谐之境。“希声”需要“静”,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溪山琴况中,明代徐上瀛解释“静况”为“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
7、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由此可见,主体人格之张扬,需“希声”,需“静”,“希声”与“静”是一种可以借助与“道”相通的力量。儒家圣人、道家真人和中国佛学中的佛,都在证明着一种信仰,那就是人有一种宇宙的潜能来实现在自然中的价值和使自己成为完人由。老子从来没有舍弃音乐,音乐是其哲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否定自我、实现自我的力量,是老子音乐美学的空间所在。“大音希声”,老子肯定了人为之音乐,更肯定音乐对人的影响;“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坚决否定“使民心乱”的音乐,绝不是否定人为的音乐本身。徐复观曾指出,“老、庄因矫当时由贵族文化的腐烂而来的虚伪、奢侈、巧饰之弊,因而否定世俗福薄之美,否定
8、世俗纯感官性德乐,轻视世俗矜心着意之巧”。同时又认为,他们“要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以把握人生的大乐;要从矜心着意的小巧,更进一步追求惊若鬼神的,与造化同工的大巧”。也就是说,老子的音乐理论体现了老子哲学的精神追求:超越,追求一个大而广阔的自由与宽广的社会存在的心理适意。大音希声”的重点在于对世俗感官之超越,对“道”之追求。大音希声”既是对音乐本质的展示,又是对音乐最高理想的概括;既是超越的精神性存在,也是可操作的物质性存在;既有感性的、朦胧的、遮蔽的一面,又有理性的、清晰的、澄明的一面。它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明确表示了老子对音乐的态度:既肯定音乐本身的魅力,又否定音乐中僭越的部分
9、。总之,作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音乐审美观,“大音希声”主要是描述“道”的无声音乐和无转之形,以“道”的自然本色作为音乐的界定与追求,主要是表现音乐的自然淳朴,并且产生出审美意义。“大音希声”是道教的基本音乐观,也是道家道教音乐的主旋律。道家认为,“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明确反对儒家的礼乐”;提出“大音希声”,则是对自然音乐观、音乐本体的深刻命题。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并不是否认音乐的本体,而是反对主观、崇尚自然的意思,是从“破”礼乐的角度对“大音希声”做出的诠释。“听之不闻名曰希,此“希”字体现的是一种“虚无”中的“妙有”,一种自然之道。道家的这种音乐观、美学观有着“道法自然”的
10、基本哲学内核,道家道教音乐虽然海纳百川,但总以“大音希声”为其主旋律,因为“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在音乐上的具体体现。三、“大音希声”是道教音乐养生的最高境界修道之初,道乐对道徒的修养与教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道教音乐养生,性命双修;调身调息调心,追求乐精守神,上得其意!得道高人,则处处是道乐,时时有道乐:感悟生命之歌,大音希声;实乃无为之境,一路悟道得道,长生久存!生命是一首歌,健康的生命是一支美妙的歌,快乐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之歌中每一个精彩的乐句,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松与紧的心肝脾胃肾,快与慢的手足气血行,空与实的心态有节律,等等,这些都是大音之体验。大音希声是道教音乐养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音希声 中华 传统 道教 音乐 养生 哲学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