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docx
《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自然灾害,据阿格雷斯报导,世界农作物产量因病害造成的损失率为12%。在局部地区某种病害大流行的年份甚至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如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磐为主食的百万人饿死或流亡:1943年孟加拉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造成严重饥谨,导致200于万人死亡。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60亿公斤小麦,是3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有些病害不仅在田间危害造成减产,而且在收获后贮藏、加工、运输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而造成更大危害,如小麦赤霉病的病麦含有毒素,人食用能引起头痛、腹胀呕吐等,耕牛吃了甘著黑斑病病普会中毒,发生气喘病
2、,引起死亡。食用混有麦角的黑麦和牧草会导致人各中毒和流产。病害发生严重时,还影响到一种作物能否在一个地区维续栽培,华北地区普因红麻疽病而停种红麻。解放前,东北因小麦秆锈病危害而减少小麦种植面积。板栗干腐病进入荚国后几乎毁了当地的板栗树。防治病害时大规模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残留农药的生物浓缩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虽然我国明朝的农政全书中已指出播种期与棉苗病害的关系,1765年御题棉花图就行播种前烫种拌灰的记录,但并不知道植物病害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植物病害由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致。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17世纪末,
3、显微镜被发明,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虽然在有病植物的组织上发现了菌类,但却认为是植物病害后的产物,不是引起病害的原因。铁菜特把小麦腥黑穗病病粒中的黑粉拌在种子上,长出了腥黑穗病株,证明了病害的传染性。巴斯德与1860年证明微生物不是自生的,而是从原先已经存在的生物繁殖而来的,以后又通过狄巴利对黑穗病菌及锈病菌的研究,建立了微生物病原学说。早期的植物病理学实际上只是对真菌和真菌病的研究。1743年尼德汉报导了小麦的寄生性线虫,1878年柏列尔肯定了细菌也能引起植物病害,1886梅耶尔证明了烟草花叶病的传染性,1890年伊凡诺夫斯基更进一步发现这是一种通过细菌过滤器后仍能保持传染性的“传染性活
4、液”,即病毒。以后,各国都陆续报导了上述病原造成的植物病害,还发现了高等寄生性植物和类菌原体病原物。1878年法国葡萄霜霾病大发生,严重打击了酿酒业,米拉德发现石灰与硫酸铜的混合液洒过的葡萄藤上保持无病绿叶,这就是波尔多液,同时也开创病害化学防治。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植物病理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对病原菌的专化性、变异、病害的防治等的研究都有很大进展。近代植物病理学发展更为迅速。本世纪60年代范德普朗克提出了水平抗性学说,开辟了垂直抗性范围以外的研究领域。由于其它学科和电子显微镜及电广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普遍引进和应用,推动了植物病理学各个方面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对抗病机制和抗性遗传的研究已从物
5、理生化走向分子生物水平,对植物病毒的研究手段、检测技术的进展,使对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有了很大突破。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应用电子计驿机测报病毒病的发生程度:防治上不仅应用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也研究了内吸免疫剂;策略上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成就促使植物病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什么是植物病害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处于最佳状态。但是这种最适条件的配合一般不能保证经常存在,当环境中条件在一定幅度内发生变化时,植物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能力,如环境中某一或某些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理程序干扰过强,使其功能
6、偏离常态过大,超过了植物的调节适应能力,则引起病态变化。所以植物病害的概念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闪子的干扰作用,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并因此而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这种现象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的分类植物病害可按病原分为依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又可根据病原物的种类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根据病原物分类的最大优点是每一类病原物所引起的病害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所以这种分类法最能说明各类病害发生发展的
7、规律和防治上的特点。为了便于诊断,植物病害可根据受害的部位分根病、茎病、叶病及花病、果病等。植物病害也可以按寄主植物分为大田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花卉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若分得更细一些可以单一作物为主题,如小麦病害、水稻病害等,这个方法的优点是便于/解种作物的病害问题。植物病害还可以根据病害的传播方式来分,可分为空气传播、土壤传播、种苗传播、机械传播、昆虫传播的病害。因为病害的防治和病害传播方式有密切联系,这种分法便于根据传播方式考虑防治措施.一种作物上往往可以发生许多病害,可以根据发生时期分为苗期病害、成株期病害和贮藏期病害等,由于各个时期病害的性质不同,防治重点不同,应根据主要对
8、象来考虑防治措施。(三)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生病害有定的病理变化程序,即病变过程,无论是非侵染性或侵染性病害都是先在受害部位发生一些外部观察不到的生理活动的变化,产生生理病变。随后细胞和组织也发生病变,最后发展到从外部可以观察的兵变,因此,植物病害表现的症状是植物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结果。症状是植物和病原物两者的综合反映。一般把植物本身的病变称为病状,把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所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称为病症。所以,一般所说的症状包括了这两者。机物病害的症状可分为许多类型。根据植物发生的病理变化,在病状方面,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称为变色。如叶绿素的
9、形成受到抑制,造成叶绿素减少而现褪绿,叶绿素减少到定程度时叶片发黄,表现为黄化。花青素过盛时叶片发红或呈红色。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而是深绿或黄色部分相间,则称为花叶。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而造成坏死,坏死是在叶片上表现为叶斑和叶枯。叶斑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叶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叶斑症状,有的叶或果上的病斑圆形或有纶纹或呈角形,可按斑的形状称为圆斑、纶纹斑、角斑等。较大面积的枯死,便造成叶枯、芽枯、茎枯等症状。(3)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枳的分解和破坏。植物的根、茎、花、果都可以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有时与坏死很难区别,般讲,腐
10、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的轮廓。腐烂可分干腐、湿腐和软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乂可分根腐、茎腐、基腐、花腐、果腐等,幼苗的根或茎腐烂,幼苗直立死亡称为立枯,幼苗倒伏,称为猝倒。(4)萎麓是指植物失水而发生凋萎。菱蕉有各种原因,典型的菱蔷症状是植物的茎或根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菌体堵塞导管或产生毒素,阻碍或影响水分的输送。这种萎孺是不能恢复的。此外根或茎的进一步坏死和腐烂或土堆缺水也可使植株萎蕉。(5)畸形畸形的种类很多,增生性的畸形有枝条不正常地增加、产生丛枝、局部细胞增生形成肿瘤、根的过度增多形成发根等,抑制性的崎形有叶变小、叶缺、植株矮小、节间
11、缩短等。病部组织发育不均衡时出现扭曲、皱缩、卷叶等。以上所举均为植物发生的病理变化,而事实上许多病害在植物上可以突出地看到病原物的种种结构,也就是说有明显的病症,病症可以有下列几种:(1)霉状物是真菌在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毒层,如黑霉、白霉等,它们主要是由半知菌的分生抱子梗和抱子、鞭毛菌的饱囊梗和游动抱子等组成的。(2)粉状物是真菌早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如黑粉、白粉、锈色粉等,由一些真菌的厚坦抱子、分生抱子或锈菌的抱子堆等组成。(3)粒状物真菌在病部产生的黑色或黑褐色颗粒状物,为囊菌的子囊果或半知菌的分生抱子器、分生抱子盘:,很小,有时肉眼很难看清,往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至于有些米粒大
12、小或鼠类大小的黑色颗粒,则是真菌的菌核。(4)纥状物真菌在病部长出的菌丝体,有时其中夹有真菌的繁殖器官。(5)脓状物许多细菌性病害在病部表面有菌脓或菌液层,其中有大量菌性,干后成为菌胶粒或菌膜。症状对植物病害的诊断有很大意义,尤其是有病症存在时,说明病部有病原物,可以说是植物侵染性病害的标志,但要注意是否植物组织死亡后上去的腐生菌。有些病害根据症状就可以诊断,如麦角病、黑粉病、白粉病、锈病和霜毒病等,有些病害或因环境条件影响,或因寄主品种与生育期不同而产生的症状不同,而有些不同病原物又能产生相同的症状。对大多数病害来讲,症状可作为初步诊断的根据,但必须进一步鉴定它的病原物,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13、第二4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有多利。其中与农作物有关和比较重要的有六大类,即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一)植物病原真菌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淡水、海水和土壤以及地面的各种物体上都发现有真菌。目前已有记载的约有10万种以上,大部分是腐生的,少数可引起植物及人、畜病害。在植物病害中,真菌性病害的数量最多,据估计有80%以上的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几种至几卜种真菌病害。有不少真菌性危害相当严重,如作物上常见的黑粉病、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发生相当普遍。因此,扰物病害病原物中,真菌最为重要。真菌是类不同于动物和植物的微生物,其
14、主要特征:营养体很简单,常常是分枝繁茂的丝状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经有固定的细胞核,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或二者兼有的细胞壁,属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或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属异养生物,主要是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少数靠吞食其它微生物或有机质。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泡子。真菌是多型性的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多种形态特征。一般分两类:一为功能上没有分工的菌丝,即维持生存的营养体;二为形态多样的各式泡子,即传宗接代的繁殖体。1 .?真菌的营养体(1)菌丝及丝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用来吸收水分和养料,进行营养增殖的菌体称为营养体。真菌的营养体除少数
15、为单细胞(如酵母菌)外,大多数都是极为细小的丝状体。每一根丝状体称为菌丝,组成真菌菌丝的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极低等的真菌,没有丝状的菌丝体,它的营养体只不过是没有细胞壁的原质团(变形体八菌丝通常是圆管状,分枝,不同真菌的菌丝粗细不同,般粗细为(05-45-6(1OO)m。幼龄菌丝一般无透明,老龄菌丝常呈现各种色泽,如褐色、棕色、紫色等。菌丝外部为细胞壁,内部为含有原生质、细胞核、液泡和油滴等内含物。细胞核很小,在营养生长阶段不很清楚,但在生殖阶段时,特别是一些较高等的真菌,细胞核就变得大而明显。低真菌的菌丝一般没有隔膜,管状,内含许多细胞核,全体犹如一个多核的细胞,这种菌丝称为无隔菌丝或管状菌
16、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很多隔膜,分为若干菌丝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至多个核,细胞之间有孔道相通,这种菌丝称为有隔菌丝或细胞状菌丝。一条管状菌丝或菌丝体的片段为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单位,它在基物上或基物内向各方分枝延伸吸取养料。菌丝一般由抱子萌发后延长形成,或由段菌丝细胞增长而成。菌丝为顶端生长。但其各部分均有潜在的生长能力,任何段微小碎片或片段都能产生个新的生长点,并发展成新的个体。菌丝生长是无限的。(2)菌丝的状态菌丝在长期适应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态,最常见的是吸器和厚垣(壁)抱子。吸器:寄生真菌的菌丝在寄生细胞间隙生长,从菌丝生出旁枝,伸入寄生细胞内吸收养料,称为吸源
17、。吸得有各种形状,如丝状、指状、球状等。厚垣(壁)泡子: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卜.,菌丝的顶端或中间的某些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增厚,形成椭圆性或球形的结构,这种结构贮藏了大量养分,既可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又可分散传播,作用与抱子相同,所以称为厚垣(壁)抱子。当条件适宜时,就可萌发产生菌丝体。真菌菌丝的变态除吸器和厚垣(壁)抱子外,还有匍匐枝、假根、附着胞、附着枝等。(3)菌丝的组织体: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或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菌丝体变成稀松的组织或紧密的拟薄组织,形成特殊的组织体。常见的组织体有菌核和子座。菌核:是由拟薄组织和琉松组织组成的一种休眠体,形状、大小、颜色不、
18、有的似绿豆形,有的似鼠类或呈不规则形,颜色较深,往往是褐色或黑色。真菌组织坚硬,其中贮藏较多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都很强,是某些真菌用以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器官。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实体,一般不直接产生抱子。子座:子座是有拟薄组织和疏松组织组成的或由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种垫状营养结构。/座有垫状、壳状和其他各种形状,它一般紧密地附于基物上,子实体常常形成于其上或其中。子座有产生繁殖和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2 .?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的营养体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开始形成繁殖体,产生各种类型的泡子。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1)无性繁殖真菌的无性繁殖指不经过细
19、胞生成性器官的结合,直接由营养菌丝分化形成他子的繁殖方式。通过无性繁殖组成的抱子称为无性抱子。常见的无性繁殖有游动抱子、抱囊抱子、分生抱子。游动抱子:鞭毛菌的无性抱子。由菌丝顶端或由菌丝分化形成的抱囊梗的顶端膨大产生游动抱广囊,在游动刑广囊内形成没有细胞壁、有2根鞭毛、能在水中游动的抱子,称为游动陶子I)抱囊泡子:结合菌的无性的子。由菌丝分化形成的抱囊梗的顶端膨大形成胞子囊,在抱子囊内形成有细胞壁而没有鞭毛的泡子,称为泡囊抱子。分生抱子:子囊菌和担子菌的无性抱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形态与菌丝有明显区别的刑r梗上的袍f称为分生胞子产生分生饱子的他子梗称为分生抱子梗。抱囊梗和分生抱子梗常三五
20、成束从寄主的气孔伸出体外,对他子的K散传播卜分有利。有些真菌的分生泡子就直接产生在上述简单的分生抱子梗上。另外一些真菌则在寄主表面或组织中形成瓶状、球状或拟球状的分生胞r器,分生袍产生在分生抱了器内的分生抱r梗上或直接从分生胞子瑞的内细胞壁中产生。分生孜!子器顶端有孔口,胞子成熟后山孔口散出。还有一些真菌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垫状的分生抱子盘,分生抱子梗短而密生在分生泡子盘上,梗上着生分生抱子,分生泡子顶破表皮露出体表。分生胞子梗、分生胞子器或分生抱子盘都是形成抱子的结构,通常把真菌形成泡子的结构,无论形成有性抱子或无性抱子,结构简单的或复杂的,统称为子实体。(2)有性繁殖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由两个交
21、配的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形成孤子的繁殖方式。通过有性繁殖形成的剂r称为有性胞r-o真菌的有性繁殖方式有多种,低等真菌两个单细胞的营养体或两根菌丝就可结合,多数真菌是在菌丝体上分化出性器官进行交配。真菌的性器官称为配子囊,配子囊内的性细胞称配子。两种不同性别的配子囊或配子,大小、形状相同者,称为同型配子囊或同型配子,大小、形状不同者,则称为异型配子囊或异型配子,经过有性繁殖,不同其菌可分别形成不同的有性抱子。卵抱子: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抱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小型配子囊棍棒状,称为雄器,大型配子囊球形,内含一个至多个卵球,称为微卵器)结合,在微卵器中形成的厚壁休眠抱子称为卵泡子。结合胞子:结合菌的有
22、性抱子。由两个同型但性别不同的配子囊经过结合而形成的厚壁休眠抱子称为结合泡子。子囊抱子:子囊菌的有性抱子。山两个异型配子囊(较小的椎器和较大的造囊器)相结合,形成袋状子囊,在子囊内形成的内生抱子称为子囊胞子。担泡子:担子菌的有性泡子。山性别不同的菌丝相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形成棒状的担子。在担子上产生的外生抱子称为担抱子。真菌的有性胞子般是休眠泡子,年往往只发生代,产生数量也较少,但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真菌从一种他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抱子的全过程称为生活史,亦称为个体发育史。真菌典型的生活史一般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即营养菌丝在
23、适宜的条件下产生无性利子,无性抱子萌发形成芽管,并继续生长形成新的菌丝体,这是无性阶段,在一个生长季节常循环多次。至生长后期进入有性阶段,菌丝体上开始形成两性交配细胞,两性细胞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后,产生有性胞子,有性抱子萌发再产生菌丝体。大部分真菌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只产生种无性的子和种有性胞子,也有少数真菌在其生活史中可产生多种类型的泡子,产生多种类型抱子的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型性,如锈菌典型的生活史可产生五种类型的抱子,即冬抱子、身抱子、锈抱子、担抱子及性抱子。如果各种类型的抱子在同一寄主上就可完成其生活史的称为单主寄生;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有些真菌不产生有
24、性抱子,只以无性生殖完成其生活史,如许多半知菌。而有的真菌在其生活史中几乎没有无性繁殖,如黑粉菌和锈菌。在细胞生物的五界系统中,真菌作为一界叮动物界、原生界和原核界鼎足而立。真菌界下分粘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下分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五个亚门。各亚门真菌的主耍区别见表。真菌门五个亚门的主要形态区别亚门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繁殖鞭毛菌亚门单细胞或无隔多核菌丝泡子囊产生具有鞭毛的游动也子同型配子配合产生休眠胞子或异型配子爨配合产生卵胞子结合菌亚门无隔多核菌丝泡子囊产生无鞭毛的抱囊抱子。同型配子囊接触配合产生接合胞子子囊菌亚门单细胞(少数)或发达的有隔菌丝分生胞子异型配直囊配合或精子配合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病虫害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6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