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止血原理.docx
《生理止血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止血原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关键词: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1.eedingtim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生理止血
2、过程包括三局部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假设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响,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生理止血
3、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1.oodcoagu1.ation)或血凝。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血浆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
4、质(anticoagu1.ant)0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又存在一些物质可使血纤维再分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fibrin1.oyticsystem)o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一)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1.oodc1.ottingfactors),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表34)。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除因子IV与磷脂外,其余的凝血因子
5、都是蛋白质,而且因子H、V1.kIX、X、XI、刈以及前激肽释放酶都是蛋白酶。这些蛋白胸都属于内切前,即每一种辞只能水解某两种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因而不能将某一知肽链分解成很多氨基酸,而只能是对某一条肽健进行有限的水解。通常在血液中,因H、切、IX、X、XI、XU都是无活性的麻原,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个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这些因子才成为有活性的晦,这个过程称为激活。被激活的酶,称为这些因子的“活性型”,习惯上于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一“a”字来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醉,即由因子H变成因子11a因子Vn是以活性型存在于血液中的,但必须有因子HI(即组织凝血激
6、酶)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而在正常时因子HI只存在于血管外,所以通常因子VII在血流中也不起作用。表3-4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编号同义名因子I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因子II凝血酶原(ProIhrombin)因子In组织凝血激素(tissuethrombop1.astin)因子IVCa2+因子V前加速素(proacce1.erin)因子Vn前转变素(ProCOnVertin)因子V1.1.1.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1.icfactor,AHF)因子IX血浆凝血激酶(PIaSmathrombop1.astincomponent,PTC)因子XStuart-Prower
7、因子因子XI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1.aSmathrombop1.astinantecedent,PTA)因子XII接触因子(COntaetfactor)因子Xin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iabi1.izingfactor)凝血过程凝血过程根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响链直至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大体图3-4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简图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图3-4):即因子激活成惮;因子H(凝血酶原)激活成Ha(凝血酶);因子I(纤维蛋白原)转变成Ia(纤维蛋白)。因子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
8、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径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route):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In来参与因子力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route),如创伤出血后发生凝血的情况。医.学全.在.线网站1.内源性途径一般从因子刈的激活开始。血管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与因子刈接触,可使因子刈激活成刈a。X1.I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醉:后者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XH,这是种正反响,可使因子刈a大量生成。X1.Ia又激活因子X1.成为Xia。由因子刈激活到X1.a形成为止的步骤,称为外表激活。外表激活过程
9、还需有高分子激肽原*参与,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外表激活所形成的XIa再激活因子IX生成IXa,这一步需要有Ca?+(即因子IV)存在。IXa再与因子VI1.1.和血小板3因子(PF3)及Ca”组成因子ViI1.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X生成Xa。血小板3因子可能就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的吸附外表。因子IXa和因子为分别通过Ca?而同时连接于这个磷脂外表,这样,因子IXa即可使因子X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成为a.但这一激活过程进行很缓慢,除非是有因子V1.I参与。因子印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X,但能使IXa激活因子的作用加快几百倍。所以因子VI1.虽是种辅助因子,但是十分
10、重要。遗传性缺乏因子VII1.将发生甲型血友病(hemophi1.iaA),这时凝血过程非常慢,甚至微小的创伤也出血不止。先天性缺乏因子IX时,内源性途径激活因子I的反响受阻,血液也就不易凝固,这种凝血缺陷称为B型血友病(hemophi1.iaB)o2.外源性途径由因子Vn与因子11I组成复合物,在有Ca?+存在的情况下,激活因子生成a因子11I,原名组织凝血激酶,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但在脑、肺和胎盘组织中特别丰富。因子In为磷脂蛋白质。Ca的作用就是将因子Vn与因子都结合于因子HI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VII催化因子的有限水解,形成a.Xa又与因子V、PE3和Ca?+形成凝血酶原晦复合
11、物,激活凝血所原(因子II)生成凝血所(Ha)。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中的PF3也是提供磷脂外表,因子Xa和凝血酶原(因子11)通过Ca?+而同时连接于磷脂外表,a催化凝血酶原进行有限水解,成为凝血酶(IIa)。因子V也是辅助因子,它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催化凝血酶原的有限水解,但可使a的作用增快几十倍。因子与凝血酶原的激活,都是在PF3提供的磷脂外表上进行的,可以将这两个步骤总称为磷脂外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因子11(凝血前原)、因子VIk因子IX和因子,都必须通过Ca?+连接于磷脂外表。因此,在这些因子的分子上必须有能与Ca?+结合的部位。现,因子II、VII、IX、X都是在肝中合成。这些因子在
12、肝细胞的核糖体处合成肽链后,还需依靠维生素K的参与,使肽链上某些谷氨酸残基于位竣化成为丫段谷氨酸残基,构成这些因子的Ca?+结合部位。因此,缺陷维生素K,将出现出血倾向。凝血防(thrombin)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加速因子Vn复合物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并增加其作用,这也是正反响:它又能激活因子Xin生成X1.na: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使每分子纤维蛋白原从N-端脱下四段小肽,转变成为纤维蛋白单体(fibrinmonomer),然后互相连接,特别是在Xina作用下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fibrinpo1.ymers),即不溶于水的血纤维。上述凝血过程可见图3-5点示。
13、一般来说,通过外源性途径凝血较快,内源性途径较慢,但在实际情况中,单纯由一种途径引起凝血的情况不多。图3-5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S:血管内皮下组织PF3:血小板3因子PK:前激肽释放酶1:因子VIi1.复合物K:激肽释放酶2:因子Vn复合物HK:高分子激肽原3:凝血的原酶复合物在凝血的某些阶段,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之间存在着功能的交叉,也就是说,这两条途径之间具有某些“变通”的途径。例如,外源性的因子Vna和In可以形成复合物直接激活因子IX,从而局部代替了因子XI和刈a的功能。这一机制得以解释为什么在因子IX缺乏时的出血倾向,较因子XI和刈缺乏时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内源性因子刈的裂解产物和因
14、子IXa也能激活外源性的因子VI1.(二)抗凝系统的作用正用人ImI血浆含凝血酶原约300单位,在凝血时通常可以全部激活。IomI血浆在凝血时生成的凝血酶就足以使全身血液凝固。但在生理止血时,凝血只限于某一小段血管,而且Im1.血浆中出现的凝血酶活性很少超出8-10单位,说明正常人血浆中有很强的抗凝血酶活性。现在已经查明,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防In(anti(hrombin1.11和肝素,它们的作用约占血浆全部抗凝血防活性的75%。抗凝血酶HI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ineproteaseinhibitor)0因子I1.a、VO、IXa、a.X11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
15、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酱(serineprotease)o抗凝血酶11I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这样就“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11I,可以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在肝、肺、心和肌组织中更为丰富。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醉In和肝素辅助因子H(heparincofactorII)等,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当肝素与抗凝血酶H的某一个-氨基赖氨酸残基结
16、合,那么抗凝血酶In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可增强100倍,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当肝素与肝素辅助因子II结合而激活后者时,被激活的肝素辅助因子II特异性地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所失活,在肝素的激活作用下,肝素辅助因子灭活凝血能的速度可以加快约100O倍。肝素还可以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使之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增强对凝血的抑制和纤维蛋白的溶解。此外,肝素能激活血浆中的脂醉,加速血浆中乳糜微粒的去除,因而减轻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有助于防止与血脂有关的血栓形成。天然肝素是一种分子量不均一的混合物,分子量为3000-57000不等。这种不均一是生物合成过程有差
17、异所致。不同分子量肝素的生物作用也不完全相同。般将分子量在7000以下肝素称为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只与抗凝血酶I1.结合,而分子量较大的肝素除了能与抗凝血防山结合外,还能与血小板结合,结果不仅抑制血小板外表凝血酶的形成,而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由于分子量较大的肝素抗凝作用的环节较多,作用较为复杂,易引起出血倾向,而低分子时肝素具有半衰期较长,抗凝效果好和引起出血倾向少等优点,因而更适于作为外源性抗凝剂。从化学本质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响链,其中主链是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组成抗凝系统的一类物质是血浆中存在的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上述抗凝血酶HI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属于丝氨
18、酸蛋白所抑制物的抗凝物质还有能抑制补体第1成分和因子刈a、Xia、的C1.抑制物(Cnnhibitor),广谱的蛋白酶抑制物值巨球蛋白Simacrog1.Obu1.inJ等。抗凝系统中的另一类物质是辅因子抑制物,这类抑制物通过对凝血辅因子如因子V和Vff1.活性的抑制而实现抗凝作用。下述的蛋白质C和凝血随调制素都是属于这类抗凝物质。蛋白质C(proteinC)是近年来引起注意的另一种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分子量为62000,它由肝合成,并有赖于维生素K的存在。蛋白质C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蛋白质C在凝血酶的作用卜.发生有限的酶解过程,从分子上裂解下一个小肽后即具有活性。激活的蛋白质C与血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 止血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6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