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桂林师急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授课专业学前专业年级2007级班别I班授课教师徐捷职称教授授课时间2008年2月2008年7月总学时54使用教材6学前心理学汪乃茗、钱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主要参考书目1 .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北京师/大学出版社,2000;2 .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专著/陈帽眉,冯晓俊编,1991.113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英)朱莉亚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性的课
2、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敢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敢心理发展的特征,若歪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蚤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教研室审阅意见向意上述电子教案和实施。教研室主任签名:2007年2月日课题名称绪论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2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道学前心理学的研究范闹和主要任务。2 .能够区别学前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等相近学科的不同与相同.3 .能够解粹学前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
3、等概念。4 .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学前心理学的研窕对象、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或思考题1、如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彖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后记绪论第一节学tut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I、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
4、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2、什么是心理呢?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
5、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H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择。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屈于认识过程0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r人脑,进入到j潜意识,到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
6、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的反映具仃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枳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
7、不同。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遨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缭的各自特点和规律。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鱼心理学的任务两大任务:(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K.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
8、影响因素和机制。揭示儿量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蚤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即“知其然”。任务二解择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二、研究学前儿青心理学的意义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理论价值1 .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 .有
9、助于丰常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股理论。(二)实践意义1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 .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白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第三节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学前儿戏心理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教育性原则二、研究学前儿心理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
10、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二)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三)演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值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深入J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尢,相互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
11、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ih较易作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儿童心理的更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演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符,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拈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的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
12、,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思考题:1、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JR”,而幼儿园的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尽”?课题名称第二章学前J1.A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4教学目标与要求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2. 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教学方法理论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或思考题1 .现时通
13、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2 .3-6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教学后记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前儿厦心理发展的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案例分析】以卜.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I、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组合句在不断增多。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撇在束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观点总结: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学
14、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儡尔也出现智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1 .出生头儿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牛.;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2 .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偷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笈杂而多样的情感。3 .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1 .从简单到笑杂儿童最
15、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夏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暖昧到分化和明确.2 .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一一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3 .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
16、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I)从无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锅,您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侑况和过程。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著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
17、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者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生动的选择与调节。4 .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会儿笑,会儿说东,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
18、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笑杂的固定峡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闱、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同时,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颛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柳突、轴突的的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卜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
19、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基础: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也跟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先有量变,量变枳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里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樱儿期、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辨证统的。如学前儿童刖维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但幼儿初期仍保留直观行动思维的特征,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三)发展
20、具有不平衡性:儿童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I,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 .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3 .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案例分析】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5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话。这是为什么?(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J这
21、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这个问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据认为,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或“关键年龄工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尢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巡。例如,有人认为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嗡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一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
22、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IO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案例分析】儿敢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顽从成人的指挥.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有位爸位描述他儿子3岁时发生的件事:在个炎热的熨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卜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爸爸忙完家务,给孩了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可是连喊三遍,孩了说:“爸爸,我不
23、洗澡!”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我没空!”枳习专心挖弄玩具,对爸哲的耐心结实不予理睬。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接入浴池。可是,趁爸爸去那浴皂当儿,孩子幽掉/爸爸气不过,一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很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一般来说,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J他说:“不,我不是好孩子J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出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稔定。问题讨论:学前儿童的危机期主要出现在哪些年龄阶段?(1岁、3岁和7岁)有什么样的表现?(行为、情绪和言语的否定和抗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4、?(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怎么办?(正确引导,化解危机或消除危机)(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直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如芍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仃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第二节影响儿或心理发展的因素【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概括起来,影响儿
25、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发杂多样。般可分为客观因索和主观因素两大类。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闱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是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历前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圾初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
26、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如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Wi1.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卯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不同血缘关系为儿检的智商相关表量遗传变同卵双生子片卵双生子非挛生兄弟姐妹无血缘关系儿童a环境变一起长大分开长大起长大智商相0.
27、00.关0.8775.530.4923美国教目心理学家詹森(JC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J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卯双生子与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我国心理学家林崇镌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2 .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
28、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d1.)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IO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届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石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热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
29、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剌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J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J(一)社会因素【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受哪些社会因素影响?是怎样影响的?1 .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潦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公相同吗?为什么?2 .印度狼孩的例子。3 .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
30、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子。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公气氛等.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
31、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历史上的争论由来已久.()遗传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r,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代表人物: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Ga1.ton),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认为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美国心理学家宠尔(GHa1.1.)有一句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EGa1.to
32、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一)环境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一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大资、爱好、睥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三)二因素论: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折求。理论观点:儿童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
33、共同决定的。代表人物: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w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语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WStern)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更合”或“会合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更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四)相互作用论这是目前账响较大的一种观点.理论观点: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通常的种衣达方式是“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
34、起决定作用问题在于现代科学尚不能解决所谓遗传限度(上下限)的测量问题(病态的除外),因而这种提法只能作为一种假设,作为科学命题还缺乏证据,而且容易导致对遗传作用的神秘化理解.(五)科学的观点我们认为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豆杂的,相互影响的。1 .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在种系发展中,遗传的东西并不是成不变的。2 .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牛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环境可以对遗传因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环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进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制约作用。3 .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
35、素应做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起作用的情况有所不同。总之,脱齿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素就不起作用,脱高了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无从起作用.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心理),没有反映的机制(生理基础)也不能有反映,二、主观因素【问题讨论】我们常常谈到:”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这个观点,你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谈到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索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它们是怎样影响的?(一)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
36、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需要旧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些基本能力,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有个幼儿,在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红花时,他没
37、有得到,因为他打人了。当天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经过说服,他明白了道理。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I;午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极了。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赶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枳极性的作用。(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经常是对立统的。比如有的幼儿有完成任务的动机,却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儿童心理的内部
38、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随若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I1.1.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这两种心理反映之间总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即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生的矛盾。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有r新的需要就不满足r已有的水平。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乂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息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
39、存于相应的需耍.没有需要,儿童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乂相互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首先,我们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其次,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再次,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乂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第三节关于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一、成熟
40、学说格塞尔(Gese1.1.,.,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展初的训练中取得了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了,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犷大的
41、,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华生是把学习理论的原则应用于儿以发展间期研究的最主要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个体,其成长决定于所处的环境。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负有很大的贡任.当他读到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后,开始认为经典条件作用的原则不仅适用丁动物,人类的大部分行为也服从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并致力于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认为婴儿出生时只有三种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爱。引起这些情绪的无条件剌激般只仃两种,但是年长的儿童可以对很多的剌激产生这些情感反应,因此对这些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一定是习得的。例如,华生认为对婴儿来说只有两种无条件刺激可以引起恐惧,个是突然的声
42、响,个是失去支持物(如从高空落卜),但年龄大点儿的儿童对很多事物,如陌生人、猫、狗、黑暗等都感到恐惧。对这些事物的恐惧一定是习得的。如一个小孩对蛇的恐惧是因为当他看到蛇时听到了尖叫声,蛇因而成为了一种条件刺激。华生等以一个H个月大的小男孩为被试,看能否通过条件作用让他对小白鼠产生恐惧.实验之初,小孩对小白鼠并不害怕,但经过条件作用后,小孩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过程如下:在小白鼠出现在小孩面前的同时,在小孩的背后用力击打个物体发出巨响,引起孩子的惊吓反应。反安几次后,当只有小白鼠出现时,小孩也表现出害怕、逃避的反应。儿日后,小孩对所有带毛的物体如狗、皮毛大衣等都感到害怕,可见,他的恐惧已经泛化。华
43、生的研究在实践上一个主要的应用是发展了一套对恐惧进行去条件作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当代来说即是一种行为矫正或称之为系统脱做法。这个研究是针对一个叫皮特的三岁小男孩进行的,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但对兔子等动物感到害怕。华生等为消除其恐惧采用了如下程序:首先,在皮特喝下午茶时,将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放在距离皮特较远且不会对他产生威胁的地方;第二天,将他子交到较近的距离,直到皮特感到一丝不安:接下来的每一天,我子都被移近一点儿,但在实验者的关照下,并不会给皮特带来太多的麻烦.终于,皮特可以做到一边吃东西一边与他子一起玩,用同样的方法,心理学家消除了皮特对其他物体的恐tU基于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华生对养育孩
44、了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父母应避免拥抱、亲吻婴儿,因为这样做很快就会让婴儿把看见父母与纵容的反应联系起来,就不会学习离开父母独自探索世界。他主张把孩子当成小大人般对待,用良好的方式训练他们,从而使儿童从小养成好的习惯。三、斯金纳的操作主义说从学习理论的观点看,经典条件作用似乎只限于对某些反对或先天的反应进行条件作用。对于人们是如何学习竟杂的技能及进行主动的学习,经典条件作用很难进行解释,于是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其他形式的条件作用0斯金纳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同华生一样,他也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他研究的条件作用并不是巴甫洛夫式的。在斯金纳看来,巴甫洛夫所研究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应答,是由刺激
45、自动引起的.大多数这样的应答都是简单的反射.斯金纳感兴趣的是操作性的行为,是对环境的主动操作。个体在环境中可能有多种反应,哪些行为保留下来或更可能再次发生,取决于行为发生之后所得到的强化。为了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发明了种仪器,叫做斯金纳箱,动物在里面可以自由活动,当它无意中压了杠杆时,会得到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动物就会更经常地挤压杠杆。反应的比率作为测量学习的指标,当反应受到强化时,它发生的比率也会增加。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在人类生活中比应答性行为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如读书并不是由某具体剌激引起的,而在于读书曾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如果读书得到的是奖励如好成绩,人们就更可能投入这种行为.因
46、此行为是由其结果决定的。操作性行为的保持及去除与强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对行为进行强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形成操作性条件作用应注意以卜原则。(1)强化与消退.可充当强化的事物有很多,有些强化如食物或去除痛苦叫做一级强化,它们本身就带有强化的属性。有些强化如成人的微笑、表扬或注菽则是条件性强化。它们的效能取决于与一级强化的联结频率。当行为得不到强化时,就会渐渐消退.如有些孩子的讨厌行为仅仅是为J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对这些行为不予注意,这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2)及时强化。对反应及时给予强化,它才会保留下来“这一点对教育孩子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好的行为及时表扬,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高。
47、如果强化延迟了,行为将不会得到加强。(3)操作性行为的获得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法则进行的.通常是逐步学会的。儿童的行为获得也是如此。当儿童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时,就会得到强化、肯定,并对他提出进一步要求,银取得一定的进步都会得到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儿童最终掌握了完全正确的行为。(力强化的时间安排。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少受到连续强化,大多都是间歇强化,如并不是每次看电影都会感到赏心悦目。间歇强化的不同安排会有不同的效果。一种安排叫做固定间隔式,即每隔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强化,这种安排下的反应速度是相当低的。另一种安排是固定比率式,即反应每达到一定的次数,即会获得奖励,这种安排能带来较高的反应速度。但这两种安排在有机体得到强化后都会表现出一个反应安静期,仿佛他们知道距下一次强化还远着呢!这种安静期可以通过不定期强化或不定比率强化得到避免.前者是将奖励的时间间隔进行灵活变动,后者是将能够得到奖励的反应次数设为可变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应的速度都相当快,之所以能保持反应是因为奖励随时都可能来,间歇强化形成的行为要比连续强化获得的行为更不易消退。当我们希望教会学生个好的行为时,最好由连续强化开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7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