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docx
《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琰、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是实现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重要途径。氢能已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安徽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政策叠加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正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全省氢能产业发展,对优化全省能源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
2、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绐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以
3、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攻方向,以示范应用为切入点,构建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氢能产业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三地一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和激发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氢能产业的能动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规范产业秩序,引导合理消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 .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明确主攻方向,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为突破口,推动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降低氢能
4、应用成本。加快氢能多领域多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加速加氢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3 .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科学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加强氢能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坚持系统思维,优化总体布局,明确实施路径,从最有潜力和优势的产业重点突破,推进集聚发展,不搞遍地开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区域优势明显、上下游协同的氢能产业体系。4 .绿色发展、安全规范。合理规划引导氢能产业发展方式、规模,优化氢能制备工艺,推动氢能绿色化生产。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涵盖氢制备、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其应用全产业链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体系。(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
5、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氢的纯化与分离、储氢装备及材料、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在氢制备、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等重点环节,引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以工业副产制氯为主体,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重点的氢源实现途径。开展在交通运输、储能等领域试点应用。初步形成与燃料电池汽车等示范推广相协调的氢能基础设施和储运体系。力争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达到100OO台/年,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5000辆/年,加氢站(包括合建站)数量达到30座,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基本形成涵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
6、发、生产制造、检验和检测体系,在清洁煤制氢、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储氢装备及材料、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制造等领域技术突破取得显著进展,氢储运及燃料电池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升。形成以高压气态氢储运、低温液态氢储运为主,多种储运氢技术相互协同的氢储运体系。在交通运输、储能、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示范应用加快,在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制氢成本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力争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30000台/年,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超过20000辆/年,加氢站(包括合建站)数量超过120座,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经过十五年左右的努力,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
7、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氢能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集聚发展高地。二、技术路径和空间布局(一)技术路径1 .氢制备领域20212025年,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以工业副产制氢和煤制氢为主,大力发展氢提纯技术,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探索低碳、低成本制氢实现路径。20262035年,大力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清洁煤制氢的应用,建立清洁、高效、低成本的氢源供给体系。2 .氢储运领域2021-2025年,主要以高压气态储氢、长管拖车运氢为主,开
8、展低温液态储运、有机液体储运以及固态储运技术研究。20262035年,推进建立以气态到多相态(低温液态、固态、有机氢载体等)、低压到高压的多种储氢技术相互协同的储氢体系。实现高压长管拖车、液氢槽罐车、管道等多种运氢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多元化、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网络商业化运营体系,针对不同市场、区域同步发展。3 .氢加注领域20212025年,加氢站建设以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气氢加氢站为主,供氢压力等级采用35MPa和70MPa,单个加氢站储氢容量不低于500kg,开展加氢、加油、加气、充电多站合一示范站。20262035年,实现加氢站网络基本覆盖全省,在继续发展气氢加氢站的同时,推行储氢容量更大的液
9、氢加氢站,积极探索站内制氢方式,新建加氢站的储氢容量力争不低于100Okgo4 .氢应用领域20212025年,大力推行燃料电池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专用车示范应用,促进燃料电池分布式电站、备用电源、家用热电联供系统试点应用,加大绿氢在工业领域应用。20262035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探索燃料电池船舶、有轨电车的示范运营,进一步扩大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规模,促进氢能在能源互联、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二)空间布局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省内率先形成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阜阳市和滁州市),重点开展氢能及
10、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以及示范应用。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城市群引领及示范作用,带动、促进两翼地区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的建设。1 .示范城市群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氢能产业“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推进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积极开展燃料电池产品示范推广,加强多途径、多领域、多形式的对外合作交流,加大氢能产业科普宣传力度,营造氢源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全省氢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专栏1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依托城市群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集科
11、技研发、装备制造、检测检睑、商业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聚集区。在合肥市建设“氢能高科技产业园”、“氢社会体验园”等氢能园区。氢能产业聚集区:在氢制备、氢储运装备制造及材料研发.加氢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整车集成、燃料电池船舶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和产业化高地,大力发展氢能装备制造,开展氢能产品示范应用,探索建立氢能产业相关标准,构筑长三角地区氢能产业核心聚集区。打通合一六氢走廊。氢能产业园:发挥合肥市创新能力强、整车实力强、测试能力强的优势,依托现有园区,以“园中园布局建设氢能产业园,以氢能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集聚以电解水制氢设备.储氢设备、加氢站设备
12、、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整车、设备检测等为主要业务的产业鞋重点企业,打造高端氢能产业园。氢能产业体验园:集中展示国内外氢能产业先进技术、产品和示范应用成果,分享国内外氢能产业最新政策、制度和路线图,举办各种形式的会展交流,开展氢能产品的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让社会公众体脸绿色、高效的氢能生活2 .两翼地区北翼一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依托当地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等规模化制氢产业,兼顾储氢、运氢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制造,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稳定、低成本的氢气来源。南翼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宣城市。适度发展工业副产制氢。依托当地的涨游
13、资源,研究开通氢能旅游专线,推广燃料电池城际客车,进行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在景区的示范应用,着力打造绿色氢能旅游示范区。三重点任务(一)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发挥创新和产业优势,加快氢能产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吸引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集中力量在氢制备、氢储运、氢加注以及氢应用等领域实现突破。1 .氢制备领域。利用省内煤层气、焦炉气等资源,积极发展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DACS等)技术相结合的制氢技术、焦炉气的变压吸附纯化回收技术,重点依托石油、化工、焦化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气回收利用率,降低高纯度氢气成本。面向高效、低成本、绿色制氢的需求,攻关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14、技术,研发适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低成本电解槽设备,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并推广应用。开展燃料电池系统用氢气纯化技术及设备研发。2 .氢储运领域。攻关氢气高压存储技术,开发70兆帕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发挥氨储存方便、运输安全、氢氨转换便捷的优势,深化将氢作为重要储氢媒介的研发。攻关储氢关键技术,加大储氢装备研发力度。3 .氢加注领域。重点开展加氢站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加氢站关键设备研发力度,探索降低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成本的有效路径。依托成熟加油站体系探索建设“油电氢气一体化加氢站。4 .氢应用领域。重点开展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核心零部件研发,突破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
15、,提高电堆产品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加大辅助设备研发力度,突破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技术。攻关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技术,实现示范应用。以整车企业为依托,开展燃料电池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燃料电池客车、轿车、重卡及专用车等,形成多车型、多规格、系列化产品体系。开展船用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辅助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发,推动燃料电池船舶整船制造以及示范推广。(二)产业创新提升工程1 .搭建氢能产业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组建一批氢能相关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和高校院
16、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创新协同研究,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支持建立氢能产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里等公共服务平台。2 .加强氢能产业人才培养。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大力招引氢能领域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高精尖”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支持高等院校围绕氢能产业发展设置相关学科,培育一批高水平人才。推动氢能领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支持建立氢能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提供决策咨询、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智力支撑。3 .扩大国内外合作
17、与交流。树立国际视野,积极引入国外氢能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氢能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领域,与沪苏浙、京津冀、珠三角等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合作。鼓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加强与国际氢能协会、国际氢能委员会等国际机构的合作交流,支持省内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4 .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疏通成果转化渠道。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政产学研用金”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三)氢能装备壮大工程1 .制氢装备。依托省内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重点开发电解水制氢装置和
18、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积极开展高性能自支撑电解水催化剂、多电极堆直结构电解水制氢装置、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电解水制氢装置研发和产业化。2 .储运量装备。面向高密度、高可靠储运氢的重大需求,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氢气储存和运输为目标,重点研发高压气态储氢装备、低温液态储氢装备以及氢气运输管道装备等,加快形成储氢、运氢装备的自主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建立氢能储运装备及零部件性能检测平台。3 .加氢装备。积极与国内氢加注领域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加快发展气态氢加注装备、气态氢品质检测设备、加氢质量计量设备、氢气压缩机、控制阀组以及站控系统等配套装备产业。4 .燃料电池。坚持自主技术研发与先进技术引进并举的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产业 发展 中长期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7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