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doc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doc(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章 细胞的根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一)磷脂的分子组成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具有流动性(二)细胞膜蛋白质 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分类:外表蛋白、整合蛋白(三)细胞膜糖类 多为短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不消耗细胞提供的能量。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需消耗细胞提供的能量。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
2、动的过程。影响因素: 浓度差 通透性特点: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能量、顺浓度差转运物质:O2、CO2、N2、(NH3)2CO、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概念: 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非常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展跨膜转运的过程2分类经载体carrier的易化扩散经通道channel的易化扩散转运物质小分子亲水性物质带电离子如:葡萄糖、氨基酸如:Na+、K+ 、 Cl-特点:特异性竞争性抑制饱和性现象特异性速度快门控特性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3.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
3、t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概念:指物质在细胞膜生物泵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Na+-K+泵又称Na+-K+-ATP酶,简称钠泵。机制:当膜Na+/胞外K+,钠泵激活ATP酶钠泵ATP-ADP + 能量2K+泵至细胞;3Na+泵至细胞外维持Na+膜外高、K+膜高的不均匀分布状态生理意义 胞低Na,维持细胞体积 胞高K,酶活性-新代正常进展 势能储藏钠、钾的易化扩散 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 生电效能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概念:间接利
4、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分类:同向转运: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逆向转运: 钠钙交换体心肌细胞4. 入胞和胞吐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亦可属于主动转运过程。入胞end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机制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识别发生特异性结合=复合物复合物向膜外表的“有被小窝移动“有被小窝处的膜凹陷凹陷膜与胞膜断离=吞噬泡或胞饮胞与胞体的膜性结构相融合粗面质网合成蛋白性分泌物高尔基复合体膜性结构包被=分泌囊泡囊泡向质膜侧移动囊泡膜与质膜的某点接触并融合融合处出现裂口分泌物排出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局部第二节 细胞
5、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1.概念: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稳定的、外正负的电位差。2.与RP相关的概念: 极化:RP存在时,细胞膜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膜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变为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3.机制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条件
6、: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离子分布不均匀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机制: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K+、A-膜电位(负电场) K+外膜外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结论: RP是K+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钠泵的活动二、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AP1.概念: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在RP的根底上发生的一个快速的、可逆的、可远距离传播的电位变化。2.动作电位变化过程3.特征: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
7、距离而改变的现象。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动作电位之间不融和4.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即AP=兴奋5.与AP有关的概念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响的能力。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响的所有、外环境的变化。 反响:细胞或组织对刺激产生的应答表现。有两种形式: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强的过程。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弱的过程。l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l 兴奋性的指标 阈值threshold)阈强度阈值:刚能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反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与兴奋性的上下呈反变关系。l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1、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响的最
8、小刺激.此刺激的强度即称为阈强度2、阈上刺激:3、阈下刺激:6.形成机制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条件:.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电化学驱动力 等于膜电位和该离子平衡电位之差 对Na+的驱动力:Em -ENa =-70-60 = -130mv 对K+的驱动力:Em -Ek = -70+90 = 20mv. 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继而对K+通透性增加.结论:AP的上升支由Na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AP去极相末=Na的平衡电位。7.相关实验和实验结论实验1: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电压钳voltage clamp技术 实验结论1
9、向电流,形成AP上升支去极化;外向电流,形成AP下降支复极化。向电流是Na+电流;外向电流是K+电流 时间依赖性先产生向电流Na+通透性,继而产生外向电流 Na+通透性,K+通透性.实验结论2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电压依赖性:如果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可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那么会产生膜去极化和钠电导之间存在正反响图1,即再生性循环(regenerative cycle),进一步去极化产生AP图2绿线示;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细胞膜去极化幅度低,没有达到阈电位,那么不会产生这种再生性循环,无法产生AP图2黑和红线示图1 图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生理学 期末 重点 笔记 第二 细胞 基本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