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礁石珊瑚分类厘定.docx
《中国造礁石珊瑚分类厘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造礁石珊瑚分类厘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造礁石珊瑚分类厘定造礁石珊瑚的分类系统几经变化,国际上最开始采用的是We1.1.s(1956)的基于骨骼隔片小梁和隔片形状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石珊瑚分成5个亚目,再基于体壁形态和无性生殖出芽方式等特征划分出33个科(We1.1.s,1956)O随着标本采集的增加证实了造礁石珊瑚具有环境差异引起的表型可塑性(Veron&Pichon,1976)0于表Veron(1995)在We1.IS(1956)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古代和现生骨骼结构及活体形态对造礁石珊瑚的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正,该分类体系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Chen等(1995)利用核糖体DNA研究造礁石珊瑚演化过程的结果支持了Veron
2、(1995)提出的新分类体系,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也采用该分类体系。然而,造礁石珊瑚基因型不同引起的种内形态差异,以及普遍存在的造礁石珊瑚种间形态界限模糊现象,使得其分类体系依旧存在问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微观形态学在造礁石珊瑚物种分类中的运用对Veron(1995)的分类体系提出了挑战(FUkaInieta1.,2008;Kitaharaeta1.,2016)。台湾石珊瑚志就根据新的研究结果结合Veron(1995)的体系提出了新的分类体系(Dai&Horng,2009a,b)0根据最新的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证据,Kitahara等(2016)提出了全新的分类
3、体系,该体系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被WoRMS采用。国内学者对造礁石珊瑚分类体系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多采用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的体系,也有研究人员选择台湾石珊瑚志中的分类体系,还有少部分研究人员采用WORMS分类体系进行物种报道。由于参照的分类体系不同,使得中国造礁石珊瑚种类学名的确定出现混乱。再者,造礁石珊瑚中文学名的命名也异常杂乱,虽大部分参照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来命名(邹仁林,2001),但也有部分研究采用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刘瑞玉,2008)、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黄宗国,2008)和台湾石珊瑚志(Dai&Horng,2009a,b)
4、等的中文学名,甚至出现以水族俗称来命名中文学名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造礁石珊瑚调查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亦发现了许多新记录种,但尚未有中文学名。上述现象都不利于中国造礁石珊瑚的研究和交流。因此,本文拟对造礁石珊瑚的分类体系进行厘定,确认同物异名,形成中国造礁石珊瑚物种名录,并对中国造礁石珊瑚物种的中文学名进行统一规范和命名。通过收集I960年以来中国造礁石珊瑚物种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及记录,形成中国造礁石珊瑚的初步编目。以初步编目为范围对中国造礁石珊瑚分类体系进行确认。科、属阶元主要采用Kitahara等(2016)利用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获得的全新体系,但由于该研究中未涉及部分属的分类
5、地位,且还存在少部分争议,因此补充参照其他相关文献中提及到的分类阶元归属情况。对于造礁石珊瑚种阶元的分类而言,鹿角珊瑚属(ACrOPora)和同孔珊瑚属(Isopora)下物种的分类参照国际上广泛认可的StaghornCora1.softheWor1.d(Wa1.1.ace,1999)及其随后研究(Wa1.IaCeeta1.,2012)进行,石芝珊瑚科(FUngiidae)的物种则参照国际上广泛认可的Hoeksema的研究成果进行,其他造礁石珊瑚种阶元的分类则主要参照CoraISoftheWor1.d。在中国造礁石珊瑚初步编目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分类体系进行同物异名筛查,发现的不存在或有疑问的物
6、种,根据SC1.eraCtiniaofEasternAustra1.ia,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台湾石珊瑚志和其他相关文献材料进行查证,并回溯物种名称变化的历史过程,最终确认同物异名。Romano1.Pa1.umbi(1996)通过线粒体16SrDNA将造礁石珊瑚分为坚实(robust)和复杂(comp1.ex)两个类群。其中坚实类群相对坚硬,拥有高度钙化的骨骼,群体通常是板状或团块状;复杂类群的骨骼钙化程度和密度较低,通常形成的是网状疏松结构,且珊瑚群体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随后Fukami等(2008)基于造礁石珊瑚的2个线粒体基因和1个核基因序列再次支持了该分
7、类方式。台湾石珊瑚志中也认可这种分类方式(Dai&Horng,2009a,b)。因此,中国的造礁石珊瑚物种也按照该体系进行划分。而后基于已有研究,本名录对科级分类阶元做了调整。与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相比,科级分类阶元新增7个科,变更5个科。(2)新增双星珊瑚科(DiP1.OaStraeidae)和同星珊瑚科(P1.esiastreidae),变更蜂巢珊瑚科(FaViidae)。研究发现蜂巢珊瑚科存在多重起源现象(FUkanIieta1,2008),因此HUang等(2014b)对其进行调整,取消蜂巢珊瑚科,将该科除了双星珊瑚属(DiPIOaStrea)、同星珊瑚属(P
8、1.esiastrea)和小星珊瑚属(1.eptastrea)以外的其他物种归入裸肋珊瑚科(MerUIinidae);双星珊瑚属则划分到双星珊瑚科;同星珊瑚属在后来被归入同星珊瑚科;而小星珊瑚属因分类地位尚无定论而暂归在未定类群,本名录认可上述调整。(4)新增真叶珊瑚科(EUPhyniidae),变更丁香珊瑚科和枇杷珊瑚科。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不认可真叶珊瑚科,而是将该科的部分物种归入丁香珊瑚科。Cora1.softheWorId虽认可真叶珊瑚科(EUPhynidae),但拉丁名中少了一个字母“i”(Veron,2000)。BUdd等(201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
9、证据,根据FUkami等(2008)分出的类别V重新确定真叶珊瑚科,将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中的枇杷珊瑚科的物种也归入其中,并取消了丁香珊瑚科和枇杷珊瑚科,本名录认可该调整。(1)新增同孔珊瑚属。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中尚不认可同孔珊瑚属,但台湾石珊瑚志则将同孔珊瑚属从鹿角珊瑚属中分离出来。目前认为,同孔珊瑚属多具有不止一个轴珊瑚杯,且其繁殖方式是排幼型(brooders)而并非鹿角珊瑚属的排卵型。线粒体和核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也证明了同孔珊瑚属与鹿角珊瑚属其他物种的分别。故在此认可同孔珊瑚属从鹿角珊瑚属中分出,单独建立新属。(2)新增伯孔珊瑚属。
10、对于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的滨珊瑚科(Poritidae)物种,根据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的分析,Kitano等(2014)将穴孔珊瑚属(A1.Vee)Pora)归到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中,最近的系统转录组学信息更加证实了穴孔珊瑚属属于鹿角珊瑚科这一观点,这里亦认可该调整。同时Kitano等(2014)在分析中发现,斯氏角孔珊瑚与该属其他种区别较大,故将其归入伯孔珊瑚属。(3)新增圆星珊瑚属(Astrea)拟菊花珊瑚属(Paragoniastrea)和拟圆菊珊瑚属(Paramontastraea),变更蜂巢珊瑚属(Favia)为盘星珊瑚属(Dipsastra
11、ea)0基于物种骨骼微细结构特征和基因序列信息,Huang等(2014b)将原裸肋珊瑚科、蜂巢珊瑚科、梳状珊瑚科和粗叶珊瑚科(Trachyphy1.1.iidae)下属的属级分类阶元进行了较大调整。在分析中发现原蜂巢珊瑚属(Favia)可划分为两个类群,即大西洋类群和印度-太平洋类群。而原蜂巢珊瑚属的模式物种MadreporafragumEsper,1795为大西洋类群,故在大西洋类群中保留FaVia这个属名,而将印度-太平洋类群归入盘星珊瑚属,本名录基于此将中国动物志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中的蜂巢珊瑚属变更为盘星珊瑚属。此外,Huang等(2014b)的分子系统学证据也支持将原
12、来的芭萝珊瑚属(Barabattoia)物种合并入盘星珊瑚属,将菊花珊瑚属(Goniastrea)中的部分物种归到腔星珊瑚属(Coe1.astrea)和盘星珊瑚属。原圆菊珊瑚属(Montastraea)印度-太平洋的物种则被拆分到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圆星珊瑚属、拟圆菊珊瑚属,而圆菊珊瑚属(Montastrea)的属名则被还原为Montastraea并认定为大西洋类群。随后,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证据从菊花珊瑚属中拆分出拟菊花珊瑚属,并同时将拟棍棒珊瑚属(Parac1.avarina)合并入裸肋珊瑚属(MerU1.ina)(HUangeta1.,2014a),本名录采纳上述结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礁石 珊瑚 分类 厘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5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