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简史PPT学前教育简史PPT.pptx
《学前教育简史PPT学前教育简史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简史PPT学前教育简史PPT.pptx(7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学前教育史,绪论,一、关于本学科的发展中国学前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出版了几本中国学前教育史著作,逐步建立起本学科的学科体系,也标志着本学科开始取得独立的学术地位。二、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我国自古至今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三、学习本学科的方法论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加以总结”。作为历史学科,史料很重要:1、文物:1)古文化遗址:2)地下挖掘出的文物:3)历史性的建筑:2、文献:中国古代的文献主要包括:1)经;2)史;3)子;4)集。近现代历史文献则包括国家有关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制度等以及有关学者
2、关于学前教育的论文、论著等。,四、本学科的学科体系绪论上编 古代的学前教育第一章 先秦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述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三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发源第二章 秦汉至清中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述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三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下编 近现代的学前教育第一章 近代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述第二节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三节 民国的学前教育第四节 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第二章 现代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述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的学前教育第三节 苏区和革命根据地的学前教育第四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上编 古代的学前教育,第一章 先秦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
3、述,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学校教育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末期“成均”,“庠”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奴隶社会。我国至西周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极度动荡,文化思想领域却非常活跃,涌现出了众多思想流派,并出现了私学。,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实施,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在原始人群或氏族公社内部,儿童享有平等地接受教养的权利。社会公育的内容:1)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规范。,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萌芽状态的幼教机构:成均在当时已经担负着宫廷幼儿美育的功能;庠可以视作为我国最早的初步定型化的社会幼教机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部落内的老人们是儿
4、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二、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详细周密的学前教育计划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该计划具有以下特点: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的内容非常贴近贵族子弟的日常生活,涵盖面也非常广;对儿童的教育已经注意顾及儿童身
5、心发展的特点,注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要求;在教育内容方面还出现了男女的区别。,(二)宫廷内学前教育的实施1、胎教从整个世界教育史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和试行胎教的国家。据烈女传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贾谊的新书胎教中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通蹉,失误),笑而不諠(通喧),独处不倨(通踞,傲慢),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春秋战国时期随
6、着学术文化的下移,作为西周文化教育内容之一的“胎教之道”也开始走出宫廷,逐渐为民间所知,为世人所行。,2、乳保之教和保傅之教1)乳保教育制度所谓的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内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和世子事务的制度。据礼记内则记载,太子、世子出生三日后,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三母对太子和世子的养护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子师,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处者。”孺子室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幼儿教养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宫廷育婴院。,2)保傅教育制
7、度所谓的保傅教育制度,是指宫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大戴礼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指姜太公)为太师。”三公均由男子担任,他们对太子和世子进行教育时亦有明确的分工:“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能以文字、书册进行教学。3、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4、幼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比原始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三、春秋战国时期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宫廷内的保傅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教育世子,普遍设置有保傅制度。(二)士阶层的家庭教育儒家把家庭教育
8、视作稳定社会的基本手段,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家教实例,如孔子教子(“诗礼传家”)、曾子杀猪、孟母教子等故事。,孟母的家教经验至少有四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注意胎教2、言行一致,以身作则3、为儿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4、以物理喻学理,教育儿子不断学习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形成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属于家庭教育的初发阶段。但这些经验性的做法经后人的总结概括,逐渐具有了理论意义,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教巨著颜氏家训的出现积累了材料,提供了经验。,第三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发源,一、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一)关于教育作用1、充分肯定
9、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的思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育能“感化人心”。,2、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都重视教育对于补充或改变人性的作用。“蒙以养正”是儒家的共识,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常被后人引用。,(二)关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儒家真正重视的不是人的个性的发展,而是人的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发展和完善。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往往注重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致力于灌输伦理道德观念等,(三)关于教育关系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儒家是侧重于成人本位论的。儒家追求建立“尊卑
10、有等,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因此比较强调卑贱者、年幼者对尊贵者、年长者的顺从或依从。体现在教育上,便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绝对控制和支配,即所谓的“师道尊严”。,(四)关于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儒家坚持“德育中心说”,特别注重社会伦理知识,轻视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蔑视劳动技能的习练。反映在幼儿教育上,儒家虽然也主张对孩子进行文字和常识的启蒙教育,但如果与行为习惯、伦理规范等教育相比较,则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五)关于教育方法儒家在儿童德性的培养上注重感化濡染:重视身教;重视“物教”,即利用环境和周边事物对儿童施以教育。值得指出的是,儒家在注重正面感化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过反面惩戒的手段,但相
11、对而言“明德慎罚”。,二、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创始人是墨子,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一)关于教育作用“素丝论”,即认为人的本性本无善恶,其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二)关于教育目的培养“兼士”。,(三)关于教育关系成人本位论,强调“后生”应遵从“先生”,而且更重视教师的权威,师道尊严的思想更严重。(四)关于教育内容墨家学派在教育内容问题上的特色之所在是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艺的教育倾向。(五)关于教育方法主张强化意志;强行施教。,三、道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创始人是老子。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自然无为”。(一)关于教
12、育作用“自然人性论”,反对任何人为的东西,“人为的教育”违背了“顺应自然”的法则,是对人性的戕害。道家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人为的社会原则都有可能背离自然法则,教育在刻意造就人时,切勿忽视人的个性自然发展。,(二)关于教育目的避世的“隐士”。(三)关于教育关系主张人格平等。其立论的基点,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儿童。(四)关于教育内容主张直接取法自然或淳朴的生活。(五)关于教育方法道家的自然教育论决定了教育的过程是顺应自然的过程。,四、法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和韩非,推崇法治。(一)关于教育作用“人性自私说”,肯定法的作用,而否定教育的作用,比较重视立法、惩戒。
13、(二)关于教育目的培养能法之士,(三)关于教育关系持成人本位论。但相比较于儒、墨两家以慈爱为基础来处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来说,法家更重立威,偏重于惩戒教育,表现出了对亲子关系的冷漠。(四)关于教育内容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五)关于教育方法重视立竿见影的矫正作用。,复习题,简释题:1、乳保教育制度 2、保傅教育制度思考题:1、简述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2、简述奴隶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3、简述礼记内则中所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4、评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5、简述孟母的家教经验。,第二章 秦汉至清中叶的学前教育,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述,一、
1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使封建的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儒学教育。二、官学、私学、书院并行发展的学校教育体制1、封建官学制度确立于汉代。官学主要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2、私学产生和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主要分经师讲学和蒙养教学两种程度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完全由私学承担。3、书院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学校教育制度南宋时期书院兴盛,特有的“讲会制度”,体现出一定的争鸣精神。,三、完备而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汉代推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学校教育逐渐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实施,一、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一)胎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胎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教育 简史 PPT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0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