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x
《【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2. 了解词的知识,当堂背诵课文。3. 紧扣“壮”品味词句。过程与
2、方法目标:1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2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3 .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2 .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难点:理解通过对比、以壮衬悲的手法来突出主旨的特色。【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辛弃疾作品,走进作者,导入本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
3、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现出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表现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
4、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三、课题简介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四、整体感知1 .说说这首词的风格。
5、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明确:豪放雄壮;壮。2 .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明确: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五、赏析文章1 .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明确: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2 .赏析:梦回吹角连营。明确: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设计1 教学 设计 阵子 甫赋壮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