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docx
《【教学设计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策。2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 .疏通课文,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素养。2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方法】1 .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2 .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3 .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2、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提醒: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二、研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1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明确:“王之蔽甚矣!”根据自己受到的蒙蔽。2 .请你概括邹忌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蒙蔽?邹忌又是怎样总结原因的?(出示课件)明确:他的妻子、妾、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而据他自己观察,他并没有徐公美,所以总结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他“孰视之”“窥镜而自视”“暮
3、寝而思之”,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所以结论就是:“王之蔽其矣”。3 .邹忌总结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 .思考: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他采取了哪些除蔽的方式?除蔽的结果是什么?(出示课件)明确:第三段中三令,三变。结果是“战胜于朝廷”。三、赏读课文,欣赏讽谏艺术1 .讨论: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这样有着怎样的效果,你能说说看吗?明确:邹忌“讽”,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
4、,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己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一一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2 .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直接效果。文章具体地叙
5、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叙述了纳课的过程,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3 .讨论:如果邹忌没有用“讽”这样的劝谏方式,你觉得能有这样好的效果吗?请你说说看。(提示:分别思考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日“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如果不用“讽”的劝谏方式,那么可能要不效果没达到,要不就招来杀身之祸。其实,“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四、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设计1 教学 设计 邹忌讽齐王 纳谏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