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底蕴,如果要考究和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孔子和老子。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源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一一即纪元前六至四世纪的希腊世界。可以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心理学”这一概念,但是其所言“人性”、“心性”、“心学”等等,实质上都是心理学思想范畴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探讨过人的心性问题,并得出了一些系统的观点和学说。早在先秦,百家争鸣中就存在关于人性的争论,后来孔孟“性善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国人基本的人性观。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个体对于人我关系的最初认知深刻影响着后续的行为和选择,
2、因此,性善观对于保护人际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包含了知、情、意三者,对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均有精辟的论证与阐述。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认知”与心理健康促进在认知上,传统文化讲求中立、辩证、平衡。儒家经典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的“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平气和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看问题是比较中正平和的,较少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也就容易作出公正的判断。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它的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
3、,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道家有句话叫做“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它是说任何东西没有好与不好,一旦过了那个度,就会变成灾难。这就是结果转化的辩证之理,也是事物和心境的平衡之理。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促进在情绪方面,传统文化强调身心一体,并提倡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如黄帝内经探讨了生理疾病的心理原因,认为七情,即喜、怒、哀、惧、爰、恶、欲是导致疾病的内因。因此,要通过调整情绪,做到身体健康。那么,如何做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静”,用“静”来达到自省自律。其中,儒家的方式是好坐(佛家叫禅坐,遒家叫打坐)。王阳明传习录中说,“初学时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优秀 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 促进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3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