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域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为推进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结合我省实
2、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乡村产业包括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六大产业,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科学谋划,规划期限2021-202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第一节重要意义当前,我省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的新发展阶段,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一、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
3、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二、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农村仍是重点和难点。发展乡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才有基础、提升才有空间。三、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提升和组织方式创新,更体现在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业
4、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第二节发展现状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一、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12万亿元(2019年全国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吸纳126万多人就业(2019年全国3000万人)。二、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建设了70多个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150多个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发掘了一批乡土特色工艺,创响了4000多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加工农产品品牌和乡土特色品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面推进,
5、实施行动计划,首批遴选确定了24个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县、135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三、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培育了3000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推介了100多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2亿人次以上,综合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四、乡村新型服务业及电商加快发展十三五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300亿元,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及各类涉农电商数量快速增长,农村网络销售额超IOoO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600亿J1.o五、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十三五末,农
6、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6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2家,居全国第10位;省级龙头企业999家,居全国第8位;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941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564家,居全国第1位。家庭农场超过14万个,农民合作社达10万家,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农业产业化带动800多万农户进入大市场。六、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十三五末,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30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5%。在乡创业人员近70万。十三五期间,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注重布局优化。在县域内统筹资源
7、和产业,探索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的格局。二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加快工艺改进和设施装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四是注重品牌引领。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产品品牌,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五是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第三节机遇和挑战一、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当前,我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主要是:1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8、,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激发内需潜力,打造乡村商品和要素循环畅通的巨大引力场。2 .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我省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跨越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新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4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新机遇。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
9、,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新机遇。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二、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1 .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分化,对我省乡村产业链构建产生较大影响。2 .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乡村网
10、络、通讯、物流等设施比较薄弱。3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我省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内涵提升不足。仍然存在规模小、布局散、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低等主要问题。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4 .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
1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我省资源特色,以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为核心,以实施五大行动(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高端农业品牌培育行动、行动计划、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行动、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和四大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乡村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徽风韵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按照双招双引和三个三的工作要求,注重创新引领,强化数字赋能,突出集群成链,拓展乡村功能,培育新动能、新业态,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
12、源要素,打造高端农业品牌,拓展高端农产品市场,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作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二三产业更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一一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坚持绿色引领。践行
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坚持耕地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可以长期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减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优质农产品保供能力明显增强,乡村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2.5%左右,乡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8%左右,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2.8万
14、亿元。保供能力更加稳固。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935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I1.OO万亩左右,生猪年出栏2700万头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45万吨,茶叶总产量达到18万吨。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系列认定登记农产品达到8000个,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z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o 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个,其中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建设12
15、0个产值超十亿元特色产业镇(乡)。 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2.5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IIOo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全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建成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N个全产业链产值超IOO亿元的乡村特色产业。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5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190万人。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产品加
16、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以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第三章乡村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第一节培育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一、做强现代种养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奶业振兴和渔业转型升级。聚焦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10大规模化主导产业,聚集资源
17、要素,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依托特色品种,打造一批精品茶园、梨园、药园、牧场等大地景观及主题农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种业技术研发,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良种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以产业为主导、农业企业为主体、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集培育繁殖和推广为一体的现代良种体系。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三、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
18、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及乡土文化的旅游化利用。四、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五、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领域,支持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农业托管、统防统
19、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
20、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六、发展乡村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第二节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布局。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优势特色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为重点,科学布局绿色乡村产业板块,形成既凸显区域差异化
21、发展又能实现区域互联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规模循环农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其适宜发展规模经营和现代大农业的地利条件,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培育提升规模化循环农业全产业链。聚焦优质粮油(专用玉米、专用小麦、高蛋白大豆)、健康畜禽(生猪、肉牛、肉羊、奶牛、家禽等)、精品水果(梨、苹果、石榴等)、道地中药材等规模化主导产业,推动现代种养业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加快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
22、台、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大粮仓大果园大药库和大食堂。同步推进沿淮适应性农业(莲藕、灵实等水生作物)规模化发展,引导乡村生态与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加快提升乡土特色产业等其他乡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充分发挥其临近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步伐,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培育发展精准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和都市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品牌粮油(优质水稻、食用大豆等)、蔬菜瓜果(设施蔬菜、西瓜、草莓等)、苗木花卉、
23、优质畜禽(生猪、鸡、鸭等)、名特农产品(小龙虾、滁菊、艾草等)等规模化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和集约化、综合化程度。加快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绿色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台和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国际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同步推进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加快提升乡土特色产业等其他乡村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高
24、效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其临近江的区位优势和水土等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找准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加快培育发展高效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品牌粮油(优质稻米、双低油菜等)、设施蔬菜、设施水产、名优畜禽(白猪、板鸭等)等规模化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推广绿色发展模式,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搭建农产品加工园区、企科对接平台和土地要素对接平台,聚合资源要素。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优质高效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产业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