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诗词的原则和方法(探讨).docx
《创作诗词的原则和方法(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作诗词的原则和方法(探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华诗词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创作数量急速上升,甚至已经超过唐宋诗词总合,虽然也有精彩之作,但是很多诗作步入创作误区,那就是一味的遵古、拟古,当代诗词更像“古人模仿秀”,我认为:写好旧体诗,除了需要天喊、勤奋、页诚,创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时人写时事诗词(艺术)源于生.活,古人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正是此意。没有源自生活的诗词作品应归于伪诗词。即使古代诗人的作品大多数也源于真实生活。H甫被后人尊为“诗史”便是最好的证明,白居易,李白等亦是如此,如6卖炭翁,赠江伦等作品,正所谓好诗源自生活来。用趣淮阳/尹勃下田抱草忘家极,拨打手机呼自家。老伴应声已捎带,地头骂我是呆瓜。“拨打手机”四字不仅是
2、时代的符号,同时也表现了农民的富裕,小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鹏鸿天*手机不看池塘不看山,春风与我不相干。做些俗事消消闷,找个闱人问问安。新语录,旧名单,深宵读遍又遍翻。也知某某成空号,存了三年未忍删。如此生活情态让人倍感亲切和可爱。年近雾落孤村现,微寒雪半融“风轻鹊婉转,霜重树玲珑。织妇灶台笑,归夫衣袋隆。街头三五叟,淡笑说年丰。农民工不但安全无保障,还总被克扣或拖欠工资。齐荣景先生就用自度词打工词写了这个题材:“江南雨,昏接晓,离人怎能不心焦。山后是愁水,山前是断桥”。而这首年近表面看与之前的打工词写的是同一题材,但“衣袋隆”三字就承载了比打工词更多的新意,因此实际上国先生写的是更新的题材。
3、二、关注民生的情怀清代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字面意思大致是:国家不幸的时候就是诗人幸运的时候,诗中写上沧桑的诗句便十分工整了。其实我理解为诗人更应该有一种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作,古代诗人多如牛毛,而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应该和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足以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这里不再多说。屡闻矿难而有感薄英权浇酒觞,迩来此事渐寻常,何尤亲屈争恩恤,但愿枯魂返故乡。客里谋生原有梦,田间困死更无偿,拼将十亿农工血,赢得万民奔小康.意在“谋生”,最终“困死”,农民工之生命或如嫌蚊哉?用卜亿人之血,保证一万
4、人之雷裕,如此小康,不要也罢。清展上班途中,遇老妇乞钱烟尘滚滚蔽红雀,忽有妇人躬似虾“年老唯依病儿子,朝来夏捡烂冬瓜.可怜秋色无边好,何况申城万物华。叹我囊中只车费,不妨今晚走回家。自然流畅、平白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生.活气息浓郁。悯农(新韵)晨起农忙日落还,当牛作马在田间,常因疾病床前坐,更为贫穷屋里烦。锦上添花多可数,雪中送炭不曾传。贪官污吏难知晓,尽敛平民血汗钱。在其彼岸诗话3中写道:好诗源自生活,然生活非体验得,须经验得。今之作家诗人,动辄言体验生活,自以为偶然采访于民众间,即可得其疾苦,谬矣!盖因人不临死地,虽上高山,而不知其危:不经贫困,虽见其况,而不解其苦。贫人唯以野菜为食,文人偶
5、以野菜尝鲜,其中滋味,岂得相似?故诗人只可发一1.1.之心声,切不得存为民立言之想。不然,即堕空虚境地。我深以为然。三、时人用时语写占体诗不要做“古人模仿秀,语言与诗词的关系,与衣眼和人的关系有些相似。时代前进了,诗词的语言也应与时俱进。刘伯伦先生在打假去劣,推陈出新一文中慷慨激昂批评诗界的陈腐语言。他说:陈词滥调,老生常谈,道是古色古香,却是腐铜朽铁什么金乌、桂跳,什么征弊、浮槎,什么天街、丹哪,什么泮池、送宫,与时代相去甚远。他还把美如画、一里收、“未休、乐尧天、换新天、唱大风等等今人的惯用语也列入陈腐一类。很多网络诗词生搬硬套古人词汇:驿站,长亭,古道,牧童,横笛,等等,试问朋友们这些古
6、代诗诃中的兔物我们现代人真的还能见到吗?鹏鸿大打工老者(新韵)小女辍学卖豆芽,打工老父走天涯。日背破块汗如雨,夜宿工棚箱似花。停饮酒,不喝茶,分分积攒寄娇娃。偶闲也作登楼里,万户千灯不是家。这是首雅俗共赏的绝妙好词,词写“老者”外出“打工”,是因为“小女辍学卖豆芽”,为让小女复读,“老父”不得不外出“打工二而远“走天涯”.“日背破块”,“夜宿工棚”,言其辛劳也:“停饮泗,不暇茶”,言其节俭也:“分分枳攒寄娇娃”,言其打工之目的也。结尾荡开一笔,万户千灯不是家”,虽是“偶闱”中之“登楼”-“里”,而以对比言之,写得何等深沉!通篇都是“口i?r,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可说是语俗而意深,言浅而旨远.正
7、是这些鲜活的群众语言,才给这首词熠添了新的特色,不但具有生活情趣,还拉近了“诗”与“群众”的亲切感。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下地回来卷喝酒,娘亲没再嘟嚏。今天我是读书郎.拔烟柴火灶,写字土灰墙。小关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远山更远那南方。俺哥和俺姐,一去一年长。此诃全是生活用语,意境主要由“爹”、“娘亲”、“我”三个人象和“夕阳”、“远山”两个物象以及由他(它)们的行为,情感编织的几个画面构成,跃然诗行,读者可见可触可感,词之立意自是独出心裁了。卖哭云来乂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筐筐婆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卖春”、“卖秋”这是专属于农民的别致的身份语,“今年柿子大丰收“,是纯粹的当代口语,“城
8、运”、“烫头”却是时代前行脚步中的两个音符。新的语言酿造了诗作的新意。在其&彼岸诗话中写道:古之大家,均以时语为诗。故周人用周语,唐人用唐语。今之腐儒,唯以古文为诗,砌古奥艰涩之辞,以为得周唐之三昧.此不亦守株待釜、绿木求鱼者乎!四、传承旧韵,推广新韵新I口韵之争由来已久,总仃些所谓的诗家在贬低中华新韵,好像用中华新韵写诗填词就不是真正的诗词,就不是真正的诗词者:反过来也有一些人总是贬低平水的h认为是老古董理应抛弃不用,我觉得这些看法都过于片面,其实不管是新韵IH韵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能创作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因此我辈必须传承用韵,推广新韵,在这里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主张放宽韵脚
9、,可以用词韵词林正韵)写诗,这就大大减轻门1平水韵3分部过细而造成的写作困难。这一主张已被诗界绝大多数人接受。长征文/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德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再岷山千里雪,:军过后尽开颜.悯农晨起农忙日落还,当牛作马在田间。常因疾病床前坐,更为贫穷屋里烦。锦上添花多可数,雪中送炭不曾传,贪官污更难知晓,尽敛平民血汗钱。诗者,气之华“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歌的定位可溯至舜帝.尚书舜典记载道:诗言志,歌咏言.很明显,中国文化自最早的文字记载以来就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心志与精神追求。诗歌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圈的整体气质所表现出的华彩。祥歌的
10、造诣深浅与品位高低很大程度上能准确反映个国家个文化的兴衰.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就是中国文化最昌盛的朝代一一唐朝“宋代经济发达,人文的刚性不足,而这一点也准确地反映在诗词方面,虽然洋洋大观,却难以超越唐诗的造诣。以唐诗作诗词学习的首选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当代中国,世人目光集中在钱上,气殖粗鄙浅薄,也就无法令其华彩映人了。当然不能说钱是邪恶,钱是正常社会生活的血液,是基本流通工具,但政府和民众都向钱看却不是吉兆。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本无善无恶,问题在于我的内驱力来自于欲望。若以物质生活为社会的根本,以所生产与占据的财富衡量人生成功与否,其最终发展图景就是欲望控制切,生活优渥却心灵空虚,人际感情
11、的紧张和教育的失败使得这样的一些人群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对物质与社会权利的控制。而人类社会整体层面的偏亚物欲则导致自然界可用资源与可用空间的迅速枯弼,最后是人类整体被挑夺了对世界的控制。人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体,单纯强调个侧而是错误的。从很多角度看,人更大程度上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更多时候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灵感受,物质刺激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叫做珍珠曲翠白玉汤。说朱元璋登基后吃遍天Mh珍海味,难以满足自己的品味需求,忽然天想起自己某次逃亡时在破庙里从两个乞丐那里吃到的一碗汤,其滋味是所有美味佳肴都无法相比的.悬赏找到两位乞丐后如法炮制,用刷小米饭锅剩下的净水,扔抻的白菜帮子和烂豆
12、腐做出来。朱元埠以此宴谙群臣,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很明显朱元埠所回忆的是一种心灵感受,而不是具体的物质记忆。一碗半文不值的泪水汤在明太祖穷途末路时救他命,那个心灵记忆就成/世间最美佳肴,胜过人得意时世间所有珍愫佳宴。就饮食而言,只有食品的营养不因人的泳受而改变,其他一切都是作用于感官而成为心灵感受的一个媒介。因此,片面追求食品味道是镜花水月的虚幻,而因为攀比某种名头而暴珍天物的行为就更是荒唐了。从这个角度看,品味一些诗歆作品,学写几首占诗词,远比耗资巨大的浮华生活来得实在。在物欲过盛的时代提倡心灵感受是正确的方向,而倡导中国古诗词则更是恰当其时。存词的写作过程与欣赏过程怡好相反。诗词欣赏首先是看
13、作品的遣词用字,其次是格律是否得当,读来是否有抑扬顿挫的美,再次是寻找诗歌中的意象,最后是泳找心灵感受,看是否与作者有心灵共鸣。而诗词创作过程则恰恰相反,首先在当下的景色与社会事理中自己是否有独特的心灵体验与不同的感悟,然后于现实中寻找意象和意境去寄寓这样的心灵感悟,再后是用恰当的修辞将这些意境和意象表达出来,最后用格律和抑扬顿挫的音感来调整诗词的外观.在有了有价值的心灵感受以后,又选定了具体意缭及作为背景的意境,就可以用诗词格律来锤炼一篇诗歌了。当然,哪位有浑然天成之作,也就不必拘泥于诗词格律,稍梢凑个五言七言,列个四韵八句,惯诗的人般不会以出律来苛求。只是那练宅之作,当以锤斑功夫为本,不可
14、自诩神来之语.或者对四六胜体有感觉,尽可写来,不是诗词却胜过诗词了。谈诗词不可不谈格律。格律方面的密炼需要很深的功底才能提得上严格的格律。现代的中文教育在中文音律方面都没仃足够锻燎,过于苛刻格律要求不现实,无法帮助达到诗歌的美感,反而会伤到诗歌的本体.诗歌首先要准确透彻地表达心灵感喟,这是诗歌的灵魂。其下层的一切意境意象以及修辞格律必须为突出这个灵魂服务。为了达到格律要求,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用内去锤炼修辞,如仃必要而且你自己的阅历与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尽可以在意境意象方面选择修正或者重组,但心灵感动却不可改动,也不能援上或者就下,诗歌必须是我切表达自己的心灵感触,这样后世读者才能透过诗歌的
15、表面看到充盈在其内部的灵魂。修辞直白,意象简单都没关系,心灵定要真实地表达出来为好。羡慕别人的光鲜意象和华阅修辞而嫁接到自己的诗歌上,表面上效果好,但经不起揣摩与品味.当代人所说的古诗词基本是指唐代确立的近体诗和鼎盛于宋代的各种词牌,而严格意义上的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很少为当代人所尝试。近体诗中以七律的格律最为典型,依其重要程度,罗列简述如下:韵脚是必需的要求,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押韵,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就是韵母必须相同。因为古代发音与现代不同,所以我们现在的的脚要求往往和古代的经典音律有所差异。以个人观点,当以现代读音为准,因为我们写诗不是发给祖宗看的,是我们自己在交流。韵律之事不过读来音韵
16、铿锵.无理由以古音为雅,以当代为俗“平仄是基本要求。初学者可以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原则。就是说,对于七言诗,第一三五字可以不管平仄随便用,二四六三个字必须按规矩用。典型的两种平仄联是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是律诗中很潦亮的功夫,每联第一句的每个词与第二句相同位置的词要在平仄上相反,而在词性和内涵上相对。一般七律中间两联是最见对仗功底之处。律诗最后一联,第四联,习惯称尾联,多采用流水对,就是两句在意思上不作对仗,而是连贯的表达个意象。典型如崔颖的“日暮乡美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颔联(就是第二联)和预联(就是第一:联)工整对仗相比,可以看出流水对
17、的特点。黏的要求也比较重要。是说相邻两联的平仄类型要有变化,就是卜一联首句的平仄要和上联第二句的平仄相似。每句内部的平仄控制是近体诗中最挺杂和最困难的部分.一般来说,首字可以完全自由,第二字因为是每句的平仄起处,没有什么变通的空间。第三四五六字往往整体考虑调推来达到最佳的平仄分配和抑扬顿挫效果。其中主要有卜.面几个方面:孤平,三连平和拗救。孤平是指有韵脚的二四六八句除韵脚之外仅有一个平声字。这样的句子不好,要通过拗救的方式在相邻的字中应仄的地方用平音字。也有在对句中拗救的.三连平则是第五六七字全用平音,这i股要改第五字为仄音,从而靠谱。或者改第六字为仄音,再拗救下。如果是平常语入诗,本是最动人
18、处,因平仄而改,虽然修辞上不拗九意境却拗得不行,所以大家往往就干脆不改。三四五六字平仄出律的其他情况也可以通过拗救方式来解决。同样也有三连仄的说法,只是仄音顿挫变化稍多,故稍可容忍。因为七言格律是从五言之前加两字而来,所以孤平的问题和拗救的手法多是在三四五六这几字里评判和运用.因为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说法,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古诗本是两字一组涵义和平仄,却在标准谱中有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情况。律诗因为有三句仄音结尾的句子,这第七字律是同声调也会感觉不佳,最好是上声(工声)去声(即四声)和入骨都用到这称作三声互用.入声是平仄中比较难掌握的问咽主要因为普通话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发音不再有这个声谢。首先说
19、,研究和评判古人诗词格律,入声是不可缺少的个方面。第二,我们当代人作诗必须照顾当代人的听觉习惯,还要考虑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用老祖宗的听觉习惯来限制自己与后人的音律使用,这颇有为古人担忧的味道。第三,入声主要是是在许多特定声母韵母组合里出现,这样的发音是否就适合短促的人声,有待音律学专家从汉语发音方法和人的发音与听觉机理上考虑,从而给出研究结论。如果单纯是发音习惯问题,这入声的考虑还是局限在专业研究为直。如果说诗歌的意境与灵魂是明珠,那么诗诃格律就是盛放明珠的匣子。由于匣子做不好而抛弃r明珠,那是怎样的行为呢?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诗词格律成为当代中华同胞用诗歌抒发胸臆的一大短板,而过分强调格
20、律则成为中文诗歌发展的最主要束缚之一。所以,在格律方面松绑是古诗词发展的关键。如果以上格律难以掌握,可以先用几个最简单的规范来练一下,熟悉以后再做更细致的要求“比如这样几条:第一,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必须押的,一般用平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五七句最后一字必须用仄音。第二,每句中各字只论二四六字平仄。第三,每联盛体的平仄字数要大致相当。作诗首耍是表达心灵,细部出律尚可接受,一首生涩拗口的诗也是诗,还有锤炼的机会;如果因格律的考虑而伤到甚至毁押诗所要表达的精神与意境,那就不能算作诗而只能算做文字游戏了,丢失的灵魂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一首诗如果能够将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准确透彻地表达出来,无论诗歌形式和修
21、辞手法,都有价值,可以是无甚格律的白话诗,也可是粗略格律的近体诗词或古诗,当然格律意境与灵魂俱佳股好。此即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体将创作基本规则在唐代以前,是没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的.盛唐以后,由于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与揣摩,诗歌的创作在字数、声的以及对仗等方面都有了比较严密的规定,诗体的格律终于形成,格律诗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随之这样有着种种规则的诗体,与此前不受格律限制的诗体被人们划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那么,既然近体诗有岩种种规则限定,而占体诗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是不是意味着古体诗的创作就完全不需要遵循任何规则,创作者可以彻底“放飞自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2、正如近体诗的出现,古体诗也是在诸多诗人的不断革新尝试之下形成唐代之前的样了。今天就来说说古体诗,顺便再来说说唐代以后的入律古风。一、古体诗的大致发展脉络自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纶出现以后,四言诗开始作为一种正统的诗体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历经先秦、两汉、魏晋,直至南朝梁,都直有文人在创作四言诗。哪怕到南朝梁时,K文心雕龙3作者刘勰也已经接受,此时五言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诗歌创作主潦,但他仍然认为四言诗才是“正体”。刘能所言“雅润为本”的四言诗由于其惊人的炼字工夫,以及与此后年代的语言差异,已经无法让更多的群体接受与传播。汉代以后,节奏感更强,语言表达更直白,更适r传播的,以“清丽居宗”的五言诗逐
23、渐大行其道“代表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最或要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它继承了诗经作品“温柔敦厚”的传统,成为“诗言志”的重要诗教典范,我想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它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作品。其他如七言诗、杂言诗及至六言诗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占据主潦.在这其中,杂言诗诗经中有,此前我介绍的乐府诗集中大量的民歌作品同样属于杂言诗,后来,为了简易区分,将这些字数诗句字数不一样的一起归入七言古诗范闹。二、古体诗的一些名称和分类想要了解古体诗,并在闲暇时进行古体诗的创作尝试,了解古体诗的一些名称和分类是有必要的。为方便快速了解,智介绍以卜几个小类。1、风、雅、颂我们读诗和学诗,诗经几乎是必须解的一部典籍。她是超然于其他
24、所有诗歌作品之上的,给予后世无数文学艺术创作养分的文化瑰宝。G诗经有3个部分,分别为国风、雅、颂九夕国风3系属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各国里巷歌谣:雅乂分大雅和小雅,为西周都城一带的作品,多为货族作品,也称为“王畿正声”:颂B则是属于王室诸侯所用的祭祀歌。2,骚体楚辞3,不光收录有屈原的作品,还收录了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楚地的地方特色,又加之其中有屈子的代表作品离腌,因此此类诗体被称为“睡体1所谓“风骚”,实际上正是来自于“风和骚”,也就是说,想要成为“风骚”之人,不懂“风和“之”是断断不可以的。3、乐府诗汉武帝置乐府,除机构创作外,也像西周春秋之时,从民间采集作品加以配乐,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作 诗词 原则 方法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3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