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新兴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2—2026年).docx
《城区新兴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2—2026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区新兴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2—2026年).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十四五时期是双循环战略格局下创新驱动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将集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作为工业大区,城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其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地区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城区国民经
2、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发展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区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区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1增加至666.20亿元较上年增长42.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6.6%提升至29.5%o2021年,新兴产业增加值204.40亿元,同比增长14.7%,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空间载体上形成了高新区、经济区、新材
3、料科技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2021年实现产值279.89亿元、75.08亿元、306.58亿元。在新兴产业集群上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加快聚集。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逐年递增至2.5%,规上工业企业内设研发机构达158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7家,达到122家。累计获批国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0家、科技型企业1157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城作为工业大区,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双驱
4、发力。绿色示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建成国家和市级绿色工厂21家,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均位居全市区县前列。节能降碳效果显著,2021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5%0(二)面临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深入发展,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跨领域融合使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为城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体系重构提供了新契机。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全面实施,区域间产业分工协同程度提升,有助于城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优质新兴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
5、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助于城区发挥自身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优势支柱产业为引领,特色支柱产业为依托,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同时,城区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小的问题及挑战。一方面,全区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规模不大、产业链延伸度关联性不强、行业领军企业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城区新兴产业类型与周边区县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在人才、技术和资源上也竞争激烈,这对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较大的挑战。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6、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机遇,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加快构建城区1+2+3产业科创体系2,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3、五大彳亍动4,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助力三高地三示范区5建设。(二)发展原则创新驱动,关键突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口快构建1+2+3产业科创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科创平台、打造科创基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7、。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对标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城区发展实际,重点培育三个优势支柱产业、三个特色支柱产业和若干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百亿级企业和上市企业,针对主导企业和重点项目,系统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盘活新兴产业池。产业聚集,优势凸显。按照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高新区、经济区、新材料科技城,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创建新材料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创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市级新兴产业集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
8、展道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全过程。严格落实新兴产业项目能耗、环境、安全准入,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三)发展目标重点打造3+3+X个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到2026年末,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o产业集群梯次发展,形成七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形成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特色支柱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提质扩容,力争
9、到2026年,城高新区新兴产业产值达600亿元,经济区达200亿元,新材料科技城达600亿元。优质企业培翻漱显著,规模以h新将200家,百CTii!J10家,上市砂10家,nW牛蒜斤中小企业培育达到150家。仓翻区动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尺艘海IJ2.7%,市级I壮新型研发机构达J15家,国家蠲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绿色低凝续发展,累计创建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40个,单位GDP育箱U2026年完成市上下达目树修。三、构建3+3+X新兴产业体系全力将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快培育若干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做优做特以页岩气、氢能
10、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以本地需求为导向提升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以半导体为主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将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终端产业打造成为三大特色支柱产业。配套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数字创意、商贸物流等x个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形成产业结构分明,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3+3+X新兴产业体系。面向未来产业方向,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光子芯片与器件等先导性产业。(-)“3个优势支柱产业1 .新材料依托城新材料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做大做强优势新材料,发展前沿新材料,延伸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高分子合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补齐产业链短
11、板,提升产业链能级。围绕城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加快布局前沿高性能复合材料、气凝胶复合材料产业。到2026年,力争新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750亿元。壮大先进高分子合成材料产业链。巩固提升聚酰胺产业链,增强聚氨酯产业基础,延伸发展聚酯产业链。对聚酰胺产业链,向上游扩大原材料己二酸产能,利用技术和产能优势,加强产品规划建设,重点推动一体化项目建设,同时加快突破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备技术。对聚氨酯产业链,扩大原材料页岩气制乙快产能,向下游延伸聚氨酯应用产品,推动聚氨酯硬泡、软泡、弹性体等汽车、纺织领域轻量化高强度应用产品基地建设。对聚酯产业链,瞄准聚酯纤维材料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页岩气制乙二醇技术优势,依
12、托龙头企业,加快扩大PET产能,同时发展PBLPTT新型聚酯纤维,丰富聚酯产品结构,向下游延伸发展涤纶工业丝、涤纶帘子布等高附加值聚酯纤维纺织品。扩大上游原材料聚四氢吠喃材料产能,发展节能环保材料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S(全生物降解塑料),拓展食品、医药、电子产品领域的绿色包装材料产业。一推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提质增效。聚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合金材料,以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为发展方向,面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提升基础材料制造水平。依托金属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高精铝箔、铜箔、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电池托盘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材料,加快建设锂
13、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提升铝合金零部件、高性能覆铜板、高端裸铜丝等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材料供应水平。积极引育高性能铝锂合金、铝镁合金材料生产企业,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水平,促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升级。一提升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顺应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趋势,以高强度、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城及本地树脂及有色金属基础,依托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引进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重点发展轻量化、高强度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金属基复合材料,拓展在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一抢抓气凝胶复合材料发展机遇。顺应节能减排趋势,结合气凝胶材料
14、商业化发展进程,利用气凝胶良好的隔热、透光、隔音、绝缘性能,重点引进气凝胶研发生产企业,结合本地工业保温、新能源汽车电池隔热、建筑节能等下游应用需求,开发气凝胶插片、气凝胶毡等产品。2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依托城传统汽车制造产能技术优势Jl质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迫切需求。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平台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三电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水平,构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支持整车企业前瞻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研发,加快氢能汽车产业化步伐。到2026
15、年,力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纯电动、混合电动、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为主线,加大对龙头整车制造企业支持力度,发挥整车企业带动效应,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聚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齐产业链上下游短板,提升整车高性能模块化集成制造能力。加快突破电芯直接封装技术,加快电池级磷酸铁锂、高纯陶瓷电容等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重点引进锂电材料和系统制造企业,培育高强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动力电池生产链。引育一批高端电机电控、车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智能化电池管理、轻量化、低摩阻
16、等共性节能技术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支持整车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研发、氢提纯和制备、车载储氢等技术研究,完善氢燃料乘用车商业化产业链。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以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检测验证、示范应用与生产配套等体系为目标,以整车制造企业为引领,加快引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技术配套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与整车企业深化合作发展。重点突破智能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大数据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精度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线控底盘、智能驾驶舱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水平。谋划建设基于5G的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
17、地,便于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和装备企业在城开展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辆、设备研发测试。3 .生物医药发挥城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优势,优化升级中医药产业链,壮大现代中医药产业,提升产业多元化、智能化水平。聚焦常见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以生物技术药、特色原料药为研发创新主要方向,支持现代生物药企丰富药品结构,利用城化工产品原料优势,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延伸发展智能监测检测、医疗耗材等新兴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产业科创基地。到2026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一优化现代中医药产业链。着力培育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逐步建立互联网+中药材种养
18、平台,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质量可溯源的中药材数据库,加快中药材标准制定及检测平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开展面向心脑血管疾病、妇儿科疾病等临床用药需求较大的慢性病中医药新产品开发,推动传统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同时提升中药生产加工过程智能化程度。加快特色原料药创新发展。利用城本地化工产品原料优势,开发可药用页岩气天然化工产品,生产特色原料药。以市场相对稀缺、技术难度较高的化学药为导向,研发和引进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类高端化学仿制药及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物。加快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进程,构建从起始物料-高难度中间体-特色原料药-制剂全链条生产平台。顺应化学药清洁化、绿色
19、化发展,优化原料药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绿色化生产水平。壮大生物技术药产业规模。发展面向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需求较大的生物技术类药物。发挥地区最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水平,加快血液制品生产,丰富现有血浆制品产业结构,加快血液制品注册申报,推动血液制品精细化、智能化生产。利用华兰生物在疫苗产品、基因工程药物研制及生产方面的优势,加快研发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延伸发展流感疫苗及四价流感疫苗等产品,丰富产品结构。推动生物制剂项目建设。打造医疗器械制造基地。抢抓医疗与5G、AI等技术快速融合机遇,布局发展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医疗器械。面向高
20、端医疗市场,发展及时检测设备、高通量测序仪等体外诊断产品及配套检测试剂。积极引育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骨科材料、创伤护理、感控设备及耗材等手术器械生产项目,同时发展骨科、心脑血管、微创介入与植入等耗材产品。(二)“3个特色支柱产业1 .清洁能源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对利用清洁能源减污降碳的需求,充分发挥城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作用,推动页岩气开采智能化、低碳化技术攻关,提升页岩气深度利用水平,推动页岩气产业链优化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页岩气产业科创基地。建成以页岩气和LNG液化天然气为主的现代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页岩气制氢项目落地,围绕氢能制、运、用、加等场景,完善氢能利用产业链,助力氢走廊建设。
21、因地制宜逐步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培育物理、化学等先进储能产业,优化能源储备体系。到2026年,力争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一推进页岩气产业链优化升级。延伸壮大页岩气深度利用产业链,加快页岩油气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融入零碳(低碳)开采等绿色低碳前沿新技术,完善海相页岩气开发地质评价技术体系,突破智能排采、采收率提升、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提升页岩气深度利用水平,扩大页岩气制乙二醇、乙焕能力,保障聚酯、聚氨酯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原料供给。建成以页岩气和LNG液化天然气为主的现代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页岩气发电基地,推进LNG项目建设,布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利用LNG尾气资源,发展高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区 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 2022 2026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