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详细汇编(全).doc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详细汇编(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详细汇编(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详细汇编(全)O1.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I)F1.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占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隐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2、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己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跚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鹑号洪都百炼生。 称溢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
3、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需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鼎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命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
4、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埴(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H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虎聪明仁惠”,“孙讨虎”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虎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
5、,“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占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莪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乂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6、”,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像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狡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武运袭其祖谢玄的曲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禹河南郡公,世称楮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
7、备曾任缘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8、”,赖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黑、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都,谦称H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芳之意。(2)占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宾(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占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
9、后辈:如果臼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占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屈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F1.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会、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源词有:因为占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走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臼称;老人F1.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
10、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占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夫子。占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阿(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
11、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乂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
12、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怦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IO)对品格高尚、智一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
13、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14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亨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占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3)不同
14、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4)年龄的称谓。占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F1.己
15、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香(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香,占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必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占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
16、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占稀是七十岁。羞(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02古代职官爵即的位、曲号,是占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乂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像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17、。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铺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占代称太师、太传、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占代乂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
18、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
19、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
20、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鹭奇其才,邓鸳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乂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
21、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日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
22、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版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附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葡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3、。“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慕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化 常识 分类 详细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59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