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力学基础的知识.doc
《建筑的力学基础的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的力学基础的知识.doc(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章 建筑力学根底1.1 力的性质、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1.1.1 力的定义力,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很熟悉的概念,是力学的根本概念。人们对于力的认识,最初是与推、拉、举、掷时肌肉的紧X和疲劳的主观感觉相联系的。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逐步认识到,无论在自然界或工程实际中,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变形,都是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的结果。例如,机床、汽车等在刹车后,速度很快减小,最后静止下来;吊车梁在跑车起吊重物时产生弯曲,等等。这样,人们通过科学的抽象,得出了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变形。物体间机械作用的形
2、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物质的一种形式而起作用的,如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另一类是由两个物体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如两物体间的压力、摩擦力等。力的物理本质各不一样。在力学中,我们不研究力的物理本质,而只研究力对物体的效应。一个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二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前者叫做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后者叫做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应。就力对物体的外效应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例如,人沿直线轨道推小车使小车产生移动,这是力的移动效应;人作用于绞车手柄上的力使鼓轮转动,这是力的转动效应。而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力对物体作用时,
3、既有移动效应,又有转动效应。如打乒乓球时,如果球拍作用于乒乓球的力恰好通过球心,只有移动效应;如果此力不通过球心,如此不仅有移动效应,还有绕球心的转动效应。1.1.2 力的三要素实践证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者称为力的三要素。即:1. 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表示物体间机械作用的强弱程度,它可通过力的运动效应或变形效应来度量,在静力学中常用测力器和弹性变形来测量。为了度量力的大小,必须确定力的单位。本教材采用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是牛顿()或千牛顿(),。2. 力的方向 力的方向表示物体间的机械作用具有方向性。它包含方位和指向两层涵义。如重力“铅直向下“铅直是指力的作用
4、线在空间的方位,“向下是指力沿作用线的指向。3. 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位置。实际上,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力总是分布地作用在一定的面积上。如手推车时,力作用在手与车相接触的面积上。当力作用的面积很小以至可以忽略其大小时,就可以近似地将力看成作用在一个点上。作用于一点上的力称为集中力。如果力作用的面积很大,这种力称为分布力。例如,作用在墙上的风压力或压力容器上所受到的气体压力,都是分布力。有的力不是分布地作用在一定的面积上,而是分布地作用于物体的每一点上,如地球吸引物体的重力。 1.1.3 力的图示法 力具有大小和方向,所以说力是矢量。我们可以用一带箭头的直线段将力的三要素表
5、示出来,如图1.1所示。线段的长度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方位和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位画出的直线,如图1.1中的,称为力的作用线。书中一般用带箭头字母表示矢量,如力;而用普通字母表示该矢量的大小,如。有时也用或表示矢量,而 如此表示其大小。为了便于后面研究问题的方便,现给出以下定义:1.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或一组力称为力系。按照力系中各力作用线分布的不同,力系可分为:汇交力系 力系中各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力偶系力系中各力可以组成假如干力偶或力系由假如干力偶组成;平行力系 力系中各力作用线相互平行;一般力系力系中各力作用线
6、既不完全交于一点,也不完全相互平行。按照各力作用线是否位于同一平面内,上述力系又可以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两大类,如平面汇交力系、空间汇交力系等等。2. 如果物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如此该力系称为平衡力系。3.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系,如果可用另一个力系来代替,而不改变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如此这两个力系称为等效力系。4. 如果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如此这个力称为该力系的合力;原力系中的各个力称为其合力的各个分力。1.1.4 刚体的概念由于结构或构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产生的变形极为微小,例如,桥梁在车辆、人群等荷载作用下的最大竖直变形一般不超过桥梁跨度的1/7001/900。物体的微小
7、变形对于研究物体的平衡问题影响很小,因而可以将物体视为不变形的理想物体刚体,也使所研究的问题得以化简。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大小和形状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显然,现实中刚体是不存在的。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总是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形。在材料力学中,主要是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所以必须将物体看成变形体。在静力学中,主要研究的是物体的平衡问题,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如此将所有的物体均看成是刚体。1.1.5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合力投影定理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设力作用在物体上某点处,用表示。通过力所在的平面的任意点作直角坐标系如图1.2所示。从力的起点终点分别作垂直于轴的垂线,得垂足和
8、,并在轴上得线段,线段的长度加以正负号称为力在轴上的投影,用表示。同样方法也可以确定力在轴上的投影为线段,用表示。并且规定:从投影的起点到终点的指向与坐标轴正方向一致时,投影取正号;从投影的起点到终点的指向与坐标轴正方向相反时,投影取负号。从图1.2中的几何关系得出投影的计算公式为 (1.1)式中为力与轴所夹的锐角;和的正负号可按上面提到的规定直观判断得出。如果在轴和轴上的投影和,如此由图1.2中的几何关系可用下式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 (1.2)式中的角为与轴所夹的锐角,力的具体指向可由、的正负号确定。特别要指出的是当力与轴(或轴)平行时,的投影 (或)为零; (或)的值与的大小相等,方向按上
9、述规定的符号确定。另外,在图1.2中可以看出的分力与的大小与在对应的坐标轴上的投影与的绝对值相等,但力的投影与力的分力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力的投影是代数量,由力可确其投影和,但是由投影和只能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能确定其作用位置。而力的分力是力沿该方向的分作用,是矢量,由分力能完全确定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轴与轴上的投影,投影的正负号按规定观察判定。解 的投影:的投影:的投影:的投影:的投影:的投影:力投影计算的要点:(1) 力平移力在坐标轴上投影不变;(2) 力垂直于某轴,力在该轴上投影为零;(3) 力平行于某轴,力在该轴上投影的绝对值为力的大小。合力投影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在任一轴
10、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即:式中“表示求代数和。必须注意式中各投影的正、负号1.2 静力学公理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关于力的最根本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被称为静力学公理,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它们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它们是研究力系简化和平衡问题的根底。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1.4所示。上述的二力平衡公理对于刚体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而对于变形体只是必要的,而不是充分的。如图1.5所示的绳索的两端假如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力作用可
11、以平衡,但假如是压力就不能平衡。二力平衡公理明确了作用于物体上的最简单的力系平衡条件,它为以后研究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提供了根底。受二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的杆件或构件称为二力杆件简称为二力杆或二力构件。如图1.6(a)所示简单吊车中的拉杆,如果不考虑它的重量,杆就只在和处分别受到力和的作用;因杆处于平衡,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力和必须等值、反向、共线,即力和的作用线都一定沿着、两点的连线,如图1.6(b)所示,所以杆是二力杆件。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去掉任何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相差一个平衡力系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一样,可以互换。这个公理的
12、正确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平衡力系不会改变刚体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平衡力系对刚体的运动效果为零。所以在刚体上加上或去掉一个平衡力系,是不会改变刚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到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会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力的可传性原理很容易为实践所验证。例如,用绳拉车,或者沿绳子同一方向,以同样大小的力用手推车,对车产生的运动效果一样。如图1.7所示。力的可传性原理告诉我们,力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在作用线上的位置无关。换句话说,力在同一刚体上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这样,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点在作用线上的位置已
13、不是决定其作用效果的要素,而力的作用线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力的三要素应表示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在应用中应当注意,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同一个刚体 ,不适用于两个刚体 (不能将作用于一个刚体上的力随意沿作用线移至另一个刚体上)。如图1.8(a),两平衡力、分别作用在两物体、上,能使物体保持平衡(此时物体之间有压力),但是,如果将、各沿其作用线移动成为图1.8(b)所示的情况,如此两物体各受一个拉力作用而将被拆散失去平衡。另外,力的可传性原理也不适用于变形体。如一个变形体受、的拉力作用将产生伸长变形,如图1.9(a)所示;假如将与沿其作用线移到另一端,如图1.9(b),物体将产
14、生压缩变形,变形形式发生变化,即作用效果发生改变。公理三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如此)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仍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以原来的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矢量来表示。即合力等于原来的两个力的矢量和(几何和)。设在物体上点作用着两个力和,其夹角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如此,得到合力FR=AB,如图110所示,即:式中“十号表示按矢量相加,即按平行四边形法如此相加。图1 .10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作图法求出。作图时应先选取恰当的比例尺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直接从图上量取对角线的长度,它按所选比例尺代表合力的大小,对角线与两分力间的夹角表示合
15、力的方向,可用量角器量出。还可以利用几何关系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力、和它们的夹角,根据图1.10,由余弦定理可得合力的大小为 对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得合力分别与分力、间的夹角、,即由得到, 根据公理三用作图法求合力时,通常只需画出半个平行四边形就够了。如图l.10b所示,从点开始先画矢量,从点再画矢量,连接起点与终点得到矢量,矢量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三角形abc称为力三角形,这一求合力的方法称为力三角形法如此。如果从点开始先画矢量,再从点画矢量,同样可以得到一样的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矢量,如图1.10c所示。由此可见;按分力的不同先后次序作力三角形,并不改变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用三角形法如此
16、求合力,只能决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合力的作用线应通过两分力在物体上的共同作用点。平行四边形法如此是所有用矢量表示的物理量相加的普遍法如此。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如此也是研究力系简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一刚体受共面不平行的三力作用而平衡时,此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给出了不平行的三个力平衡的必要条件。公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且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这个定律说明了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有作用力必有一反作用力,且总是同时产生又同时消失的。根据这个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对物体作用力的大
17、小和方向时,就可以知道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例如,图1.11(a)中物体放置在物体上,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作用在物体上;是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物体上。和是作用和反作用力关系,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如图1.11(b)所示。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与二力平衡公理混淆起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的。所以,它们不能互相平衡。1.3 荷 载与分类工程上将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能主动引起其物体运动、产生运动趋势或产生变形的作用称为荷载也称主动力。如物体的自重。1.3.1 荷载的分类结构上所承受的荷载,往往比拟复杂。为了便于计算,参照有关结构设计规X,根
18、据不同的特点加以分类:1按作用时间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与偶然荷载。永久荷载长期作用于结构上的不变荷载,如结构的自重、安装在结构上的设备的重量等等,其荷载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是不变的。可变荷载结构所承受的可变荷载,如人群、风、雪的荷载等。偶然荷载使用时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很大,持续时间短的荷载。如爆炸、地震、台风的荷载等。2按作用X围荷载可分为集中荷载和分布荷载。集中荷载是指荷载作用的面积相对于结构或构件总面积而言很小,从而近似认为荷载作用在一点上,称为集中荷载,如屋架传给柱子的压力,吊车轮传给吊车梁的压力等等,都属于集中荷载。单位是牛或千牛。分布荷载是指荷载分布在一定X围上,当荷
19、载连续地分布在一块体积上时称为体分布荷载(即重度),其单位是牛顿/每立平方米或千牛/每立平方米;当荷载连续地分布在一块面积上时称为面分布荷载,其单位是牛顿/每平方米或千牛/每平方米;在工程上往往把体分布荷载、面分布荷载简化为线分布荷载,其单位是牛顿/每米或千牛/每米。分布荷载又可分为均布荷载与非均布荷载等。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将是今后经常碰到的荷载。3按作用性质荷载可分为静荷载和动荷载。 静荷载凡缓慢施加而不引起结构冲击或振动的荷载。动荷载凡能引起明显的冲击或振动的荷载。4按作用位置荷载可分为固定荷载和移动荷载。固定荷载是指作用的位置不变的荷载。如结构的自重等。移动荷载是指可以在结构上自由移动的
20、荷载。如车辆轮压力等。1.3.2 荷载的简化和计算1等截面梁自重的计算在工程结构计算中,通常用梁轴表示一根梁。等截面梁的自重总是简化为沿梁轴方向的均布线荷载。一矩形截面梁如图1.12,其截面宽度为(m),截面高度为(m)。设此梁的单位体积重(重度)为,如此此梁的总重是梁的自重沿梁跨度方向是均匀分布的,所以沿梁轴每米长的自重是将代入上式得(1.3)值就是梁自重简化为沿梁轴方向的均布线荷载值,均布线荷载也称线荷载集度。2均布面荷载化为均布线荷载计算在工程计算中,在板面上受到均布面荷载时,需要将它简化为沿跨度(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的线荷载来计算。设一平板上受到均匀的面荷载作用,板宽为(m)(受荷宽度)
21、、板跨度为(m),如图l.13所示。那么,在这块板上受到的全部荷载是而荷载是沿板的跨度均匀分布的,于是,沿板跨度方向均匀分布的线荷为(1.)假设图1.13所示平板为一块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宽1.490m,跨度(长)5.970m,自重,简化为沿跨度方向的均布线荷载。自重均匀分布在板的每一小块单位面积上,所以自重形成的均布面荷载为:屋面防水层形成的均布面荷载为防水层上再加0.02m厚水泥砂浆找平,水泥砂浆容重,如此这一局部材料自重形成的均布面荷载为 最后再考虑雪荷载(北方地区考虑)总计得全部面均布荷载为把全部均布荷载简化为沿板跨度方向的均布线荷载,即用均布面荷载大小乘以受荷宽度1.4 约束、约
22、束反力、受力图 1.4.1 约束和约束反力的概念可在空间自由运动不受任何限制的物体称为自由体,例如,空中飘浮物。在空间某些方向的运动受到一定限制的物体称为非自由体。在建筑工程中所研究的物体,一般都要受到其他物体的限制、阻碍而不能自由运动。例如,根底受到地基的限制,梁受到柱子或者墙的限制等均属于非自由体。于是将限制阻碍非自由体运动的物体称为约束物体,简称约束。例如上面提到的地基是根底的约束;墙或柱子是梁的约束。而非自由体称为被约束物体。由于约束限制了被约束物体的运动,在被约束物体沿着约束所限制的方向有运动或运动趋势时,约束必然对被约束物体有力的作用,以阻碍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这种力称为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力学 基础 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