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docx
《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docx(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支配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动素养教化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高校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信任书籍的力气,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倾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训海;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观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会到流传了上百年芟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爱经典
2、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2、初步驾驭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C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训练儿童应对、驾驭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常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提倡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很多品德教化渗透其中(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意教化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
3、简单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假如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C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老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歌后语竞赛等。2、注意嬉戏教学。教学中要推K激发学生爱好,将运用嬉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3、注意面对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织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课时支配: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其次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冏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冏断句宜城见杜朋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
4、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破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一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曾雪芹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H月盈层,辰宿列张。寒来昌往,秋收冬藏C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C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二、简介千字文(一)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帧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5、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馨理解意思。2、全班淘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故事链接:第2页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七、拓展活动:读一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鸟鸣养,以宙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八、课外延长:课下搜集占时描写四时更替、宇
6、宙改变的语句,并沟通。第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C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汇,形端表正。二、简介千字文(二)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稀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淘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
7、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淘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咫子教化做人的小故事。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菊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第
8、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C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嬖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H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消。似兰斯馨,如松之盛C络绎不绝,渊澄取映。二、简介千字文(三)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帧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馨理解意思。2、全班淘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
9、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故事链接:第7页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七、拓展活动:杳一直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杳阅资料,找动身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子公都是哪些人?八、课外延长:1、与父做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
10、同学沟通。第4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相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与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月夜(唐)杜甫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思(宋)李靓人言落日是天际,望极天际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二、简介李靓李戡,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C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秣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
1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秣理解意思。2、全班海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淘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学问链接: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七、拓展活动:背一背岁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坡梦佳期C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
1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第5课时古诗两Ir教学目标:1、相识山中和济匕作两首占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忏古诗的作者与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经典回放:山中(唐)王勃K江芯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济上作(明)徐襁育两年为客逢秋步,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惴怅,故园明日又重阳。二、筒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徐襁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13、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C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秣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与时发觉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学问链接:了解山中和济匕作的写
14、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七、拓展活动:1、说一说说说本课的两忏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哀痛感情的?2、读一读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第6课时古诗两*教学目标:1、相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与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断句(北魏)刘昶白云满部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家乡儿T里!宜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国,宣城还见杜鹘花。一叫一
15、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二、简介作者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秣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秣理解意思。2、全班海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
16、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学问链接:r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苫的思乡之情。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人日思归(Pfi)薛道衡入春才七日,国家已三年。人回落腰后,思发在花前。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C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第六单元诗歌诵读(二)下身第17爆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相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乂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占诗的作者与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
17、外弟又各别(唐)李益十年国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闻名边塞诗人,擅K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同口而语。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种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程理解意思。2、全班海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
18、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学问链接:r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岗别之情。七、拓展活动:比一比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第18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相识垂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件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与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占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重别周尚书(北周)
19、质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辩萧班马鸣。二、简介作者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闻名的文学家。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闻、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
20、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学问链接:了解重利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七、拓展活动:读一读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箫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沟通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第19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相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件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与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占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别(唐
21、)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蟒折苦,应为别离多C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f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高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二、简介王之涣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擅长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出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颂。三、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倾听,标记诞生字、新闻、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老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仔细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帮助朗读有
22、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订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沟通。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学问链接: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七、拓展活动:做做唐代诗人中,有着很多情意深厚常常被同日而语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挚友。八、课外延长: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沟通。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相识塞下曲(节选)和秋里两首古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四年级 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6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