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访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家声.docx
《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访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家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访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家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传统文化教化该何去何从?访北京四中特级老师李家声中国老师报编者按: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化这种社会遗传方式持续下来的,因此可以说,教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化材料。然而,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学校教化却对传统文化避重就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老师,面对传统文化的失落,应当如何在现代教化中加以挽救?为此,我们访问了北京四中语文特级老师李家声。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更多地应当体现为酷爱祖国的文化。中国老师报: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日,许多人起先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有人认为那些老古董的东西,已经腐朽、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如丢了算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2、?李家声:文化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安家立命之本。你必需得承认,中华文化,或者说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四大古文明,为什么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下来呢?就从这点看,足以说明它的价值,足以说明它“好”了。假如它不好,它就确定会被淘汰,因为历史是有义但无情的。经过了历史的淘洗和检脸,我们的文化实在是太美了。就像我刚刚给学生讲完的唐诗宋词,只要你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它就像美酒一样,沾唇即醉,你想说我不受它影响都不行能。所以说,它是很吸引人的。这么好的东西,你能抛弃它吗?人们常说,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其文化。那么反过来,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不灭,它就有希望。我们可以以史为鉴。比如
3、说满清,一个少数民族,为什么能够统治中华二百多年?缘由就是他们认可了中华文化。反之,太平天国,按理说,推翻满清应当说是自明末以来大家盼望已久的一件事,可是最终,为什么却很短命呢?而且像曾国藩这样的学问分子,反而去镇压他呢?就是因为他不认可中华文化。从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就能够看出,谁要是和文化逆着干,必是没有好结果的。我们这个民族,这么大的面积,有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文字,是什么把人们凝合在一起?应当说是我们的文化,这是多不简单啊。你看看欧洲,那是多少种语言啊,从这可以看到我们强大的凝合力。我们怎能抛弃它呢?有许多事情往往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常常到世界各地去,有时候跳出了我们这个文化圈子,再回
4、头看,也是一个佐证。比如去美国的华人,他们到了美国,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生活,可是,他们到了美国之后,最感到不足的就是文化。这些人是有比较的,这些人他们能在美国混出来,都是精英啊。他们比较之后,发觉那里文化不行,不如我们的中华文化,因而更加倍地珍惜我们的文化了。美国许多华人社区,他们的心特别地齐,一有闲暇时间,大家都聚在一起,看看书法,读读中文报纸什么的。我有一个挚友在美国,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了“洋鬼子”了,自己晚上常常落泪。所以说一旦离开之后,才会更加感到宝贵。再比如,马来西亚的华人,他们把中华文化保存得那么好,看得那么宝贵,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文化的“好”。当然,当代的西方文化中,有许
5、多好的东西,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一些跟不上形势的东西,有一些局限的东西。对于西方文化中的好东西,我们应当汲取。不能视而不见,闭着眼睛,说“不好就是不好”,这是狭隘的。但假如你说我们的文化就是不行了,要抛弃它,我觉得还没到那个时候。我们也不能因为过多地看到我们的文化中束缚人的东西,又看到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就觉得我们文化不值得珍视了,这是一个片面的想法。好在这个倾向不是那么重,一些有深度的学问分子,还是相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声疾呼着。再有一个,请大家信任,咱们的文化是经得起历史检脸的,所以我们既忧虑也不必为它忧虑。历史往往是一段直线,将来就是今时之延长,“过去”是我们现在这段时间的往前延长。
6、我认为我们不是五千年的文明,而是近万年的文明,汉字差不多就有一万年的历史,我可以考证,一万年,我们的文化都没有断,将来能断吗?所以我们不用过于忧虑。不过,我们发觉问题,还是能解决为好。不然会受损失,就像文化大革命,虽然我们挺过来了,但是损失却是很大的,难以弥补的。我们常常说到爱国,而且往往把这个看作是第一位的,然而爱国有时候太抽象了,或者说太宽泛了。爱国是一种情感,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更多地应当体现为酷爱祖国的文化。我们在中学进行传统文化教化,不仅仅是给孩子讲“四书五经”。中国老师报:目前,我们的学校教化里对传统文化的教化很是不够,所以有些地方出现了复古的“私塾”。您认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
7、教化,就是给孩子讲“四书五经”吗?李家声:我们在中学进行传统文化教化,不仅仅是给孩子讲“四书五经”。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些地方搞传统文化教化,有点流于形式了。他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危机,所以就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我觉得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英非我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学生读经,摇头晃脑的,也没有必要。论语是要读,但也不是非要从两三岁的孩子就起先。两三岁的孩子可以熏染,比如,告知孩子,“你要是不明白就问啊”,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小孩子一听,噢,这句话是这么个意思。要是你告知他“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孩子能懂吗?就是高校生,
8、甚至探讨生,也不确定能读懂。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化,不要去追求形式,终归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孩子们要学的东西许多。中国老师报:那您觉得在学校中该如何进行这种传统文化教化?李家声: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学校的做法。比如,北师大二附中,就对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在校内里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国。他们校内里常常播放的是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内里,还有各种文学社团,比如进行古诗词朗诵、古诗词写作,这就形成了一种氛围。我觉得他们做得就很好。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老师报:有些老师担忧在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化,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李家声:其实不会的。我
9、能够理解这些老师的担忧,因为老师在学校的工作都是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其实这些事情和高考并不冲突,学生的文化素养好了,就会提升道德标准,也会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相识,做事会更加仔细,各方面的优秀品质都会得到提升。刚才提到的北师大二附中的文科试脸班,是全市高考成果最棒的,考上北大的学生数也是最多的。这就证明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化,与“升学率”并不冲突。首先不要让孩子对文化没了爱好,这是最主要的。中国老师报:在学校教化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化,学生们的看法怎么样?他们会欢迎吗?李家声:我觉得只要老师讲得好,孩子还是很喜爱的。就拿我们北京四中的孩子来看,他们还是很珍爱我们的文化的。其实只要你爱国,没有不喜爱这种
10、文化的。关键在于不要把传统文化理解得太偏狭了,应当多让孩子看到它的博大精深,以及美的特质。比如有一次,我在我们学校高二开了一个讲座“汉字与文化”,应当说是挺枯燥的东西,后来讲着讲着,我发觉外面天都黑了,我一看表,原定在四点半结束的讲座,已经超时了很久。于是我说,不讲了,到此打住吧。没想到,孩子们都不情愿,在底下噫嚷“别介,李老师,您讲”。可见,孩子们还是喜爱的,只看我们怎么教了。中国老师报:那么如何让孩子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爱好?李家声:首先不要让孩子对文化没了爱好。这是最主要的。现在学校的许多做法,是让孩子没了爱好。中国老师报:您觉得为什么我们的教化反而让孩子没了爱好呢?李家声:我觉得是因为
11、急功近利,浮躁。其实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我们老师也不例外。我最近作为评审员参与了“多媒体教化”的评审工作,结果我发觉怎么好多人的东西都一样呢?后来才知道,原来网上都有,你要哪节课的都有,甚至年终总结都不必写,网上也有。你说多浮躁啊。教书这种工作是骊不了人的。老师靠浮躁得到的东西,确定感染不了学生。这一点有的老师不懂啊。我刚讲完昆邑行,那里面的琵苣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呢?我们看真正融入感情的演员,出来一句话没说,往那儿一站,那种眼神,观众已经被他感染了。他确定要有自己的深深的体悟和领悟,感情的投入。这也难怪,有的老师就是在网上,这一点,那一点,相当丰富,大拼盘,多好啊,可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教育 何去何从 北京 特级 教师 李家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6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