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心得体会.docx
《伤寒论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心得体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心得体会(精选13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好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动身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共享与同仁。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一般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刚好、不彻底,可能会引动许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突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
2、师就对此有具体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敏捷看待。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宜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
3、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白芍6炙甘草4.5生姜2片厚朴9杏仁9麻黄1.5贝母9苏子9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
4、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C,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四周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厚朴五分杏仁十粒僵蚕一钱前胡五分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
5、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加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2)溢饮
6、,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3)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精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宜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肉桂0.9沉香1.
7、5白芍6细辛2.1干姜3五味子3半夏6炙甘草6委仁15莱版子12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痿。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宁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
8、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索、钻研,这一次次的思索、钻研都化作多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情愿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
9、,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觉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须要学问积累更须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终在学问与阅历积累到肯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进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伤寒论心得体会篇3在这春雨
10、纷纷的夜晚,窗外宁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索、钻研,这一次次的思索、钻研都化作多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情愿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
11、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觉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须要学问积累更须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终在学问与阅历积累到肯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
12、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进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伤寒论心得体会篇4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肯定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见治病要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见“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见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
13、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全部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峻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探讨的对象,当然也同时探讨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O所以伤寒论重点探讨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3 .对六经的相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动身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
14、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谙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谣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许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
15、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解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备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解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解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解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冲突。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全部的阳明病都会伴随意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
16、发便秘。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4 .对于药物运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
17、静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篓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篓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苓。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苓,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及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明显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慧及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惹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慧仁
18、、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5 .心得总结和对将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学问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学问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溢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肯定要敏捷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阅历。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肯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依据社会环境的改变,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溢信念,当铁杆中医,努力提中学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播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气。我肯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6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