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专家共识要点(全文).docx
《2024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专家共识要点(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专家共识要点(全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专家共织要点(全文)“要医学遗传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r对包括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血胎异常和冠心病等一系列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理解。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渐渐融入r这类疾病的临床管理流程,其中涉及了基因检测的指征、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及遗传咨询的原则和临床意义。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专家共识/指南,结合国内行业的应用成果,总结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理论和应用现状,提出r推荐与专家建议,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的决策性参考。正文其因变异引起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分为心血管结构正常(如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异常(如遗传性心
2、肌病等)2大类,临床表型不一,从“貌似健康”到心力衰竭甚至心原性猝死。如何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给患者提供诊治专业意见和家族成员管理建议,属于医学遗传咨询的范畴。心内科医生与遗传咨询团队相互合作,是提高这类疾病诊治能力的重婴举措。首部国际和国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1.2)颁布11年后,2022年发布了国际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总结了心血管病基因检测的现况,概述:基因检测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检测时间选择等科学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垂要指导。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专家共识/指南,结合国内行业的应用成果,总结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与遗传咨ifU理论和应用现状,提出了推荐与专家建议,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心血管疾
3、痛必因检测与遗传许询的决策性参考。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常见遗传方式;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分为2类:第一类是由单个基因变异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也称孟德尔遗传病)。以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除性、X染色体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等方式遗传,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代表性疾病有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等。第二类是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基因变异共同作用,表型受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如环境、药物等)的双重影响,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代表性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通常由罕见变异所导致,此类变异的人群最小等位基因频率通常001%,且表现为较大的表型效应3)。其有时不足以单独
4、导致疾病表型的出现,即疾病不完全外显性,表现为同一家系中只有一部分携带特定遗传变异的个体出现疾病表型。另一个特征是表型异质性,即相同致病变异的家系中,疾病表型可能从“无临床表现”到“严重临床表现”。除了非遗传因素外,单基因遗传病外显率和表型严重程度还受其遗传背般变异(罕见变异或常见变异)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剧或减弱遗传病的表现度hio本共识主要对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早期红极综合征、心原性猝死/不明原因心搏骤停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沃尔夫-帕金森-怀特综合征,窦房结功能障碍,心脏传导缺
5、陷和家族性心房颜动(房豌),先天性心脏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进行介绍。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变异及检测方法最常见的与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类型为单核甘酸变异,除此还包括微小插入/缺失或拷贝数变异。单核甘酸变异包括:(1)错义突变:碱基置换后编码某个刎基酸的密码子变成另一种料基酸密码子,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2)同义突变:碱基置换后密码子虽然发生改变,但所编码的纨基酸并未改变,不产生遗传表型突变效应;(3)截短突变/无义突变:被基置换后原本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使得信使RNA翻译提前终止,导致信使RNA降解或翻译蛋白截短;(4)终止密码子突变:破基替换后便终止密码子变成具有皴
6、基酸编码功能的遗传密码子,导致信使RNA持续翻译,产生具有额外氨基酸的延长蛋白质;(5)剪接突变:发生在剪接供、受体识别位点或其相似序列中,使正常剪接位点消失或新生剪接位点,导致RNA剪接异常。错义突变和同义突变在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包含Sanger测序(一代测序)和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是直接测定DNA序列的主要方法,作为变异位点的验证技术。二代测序技术可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靶向特定基因组区域捕获测序,如Pane1.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目前,对于致病基因较为明确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Pane1.测序是作为一线基因检测技术的推荐方案。多基因遗
7、传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易感性取决于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易感基因变异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大致分为2类:第一类是常见变异(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1%5%),具行较小的表型效应,第二类是中间效应变异(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1%2%),其表型效应和群体频率介于常见变异和罕见变异之间。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GWAS)是发现易感基因变界的有效方法,但仍然缺乏应用于临床的方效研究数据支撑,因此目前尚不适用于临床。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基因致病性的判别大部分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首选候选基因Pane1.法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如果未找到致病变异,则通过全外显
8、子组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进行更全面的检测。当确定了家系先证者的致病性变异,使用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该特定变异位点的级联筛杳(即对明确携带致病必因的先证者的一级亲属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评估)。进行基因检测的实验室应该具有遗传检测与变异致病性解读的能力,被检测的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应该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作为支撑,以便说明其与疾病相关变异的致病性分类1530基因变H解读推荐遵循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Co1.1.egeofMedica1.Genetics,ACMG)/美国分子病理协会(ASSoCiatiOnfOrMOIeCU1.arPatho1.ogy,AMP)变异分
9、类框架屋】。该框架需要收集正常人群变异频率,家系中的共分离程度,馈门结构中的位置,变异的功能分析等证据,通过相应数据库基因变异信息比对等证据进行评估,最终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判断。变异性质可分为以下5类:良性变异(致病性评分4-7,致病概率v1.%)、可能良性变异(致病性评分-1.-6分,致病概率20.1%且10%)、致病意义不明变异(VariantOfUnCertainSignifiCanCe,VUS,致病性评分05分,致病概率10%90%)、可能致病变异(致病性评分69分,致病概率90%且V99%)、致病性变异(致病性部分10分,致病概率99%),即变异评分分检测结果为阳性。该变异解读框架最
10、初在2015年制定,由C1.inGen协作专家组持续对框架内的证据解释进行更新与调整7,并推出针对一些基因的特定解读规则,如心肌俄相关基因MYH718,。遗传检测的必因变异致病性解读是一个多学科、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范围广、专业性强。本篇专家共识侧重于必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详细的基因变异致病性解读可参照ACMG变异解读指南进行(表D61oVUS不能确定是否致病。VUS携带者的预后介于阳性与阴性变异之间,包括带有未被识别的致病/可能致病变异和未识别的良性/可能良性变异人群,新的信息可能导致VUS被重新归类为致病/可能致病变异或降级为良性/可能良性变异。需要对VUS
11、进行再评估并及时更新报告。再评估可由临床医师/患者申请提出,也可由实验室设置固定周期,或数据库、文献更新为VUS变异提供分类新证据。同时,临床医生需要漠慎沟通报告中的VUS变异,说明目前VUS变异解析数据的局限性。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咨询一、概况遗传咨询是指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遗传学专家或遗传在询师为患者提供关于遗传疾病、遗传风险和遗传检测的咨询,帮助患者和家庭了解可能的遗传风险,做出科学的知情决策,并提供支持和指导19。咨询者可能是家庭中的先证者,也可能是患者的父母,或者有潜在或已知遗传疾病的亲属。心血管疾痛遗传许询的一般指征包括:(1)患者具有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2)心原性
12、猝死生还者家族史;(3)新诊断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或畤形;(4)致畸因素暴露,如因职业接触化学品、药物、酒精等;(5)反复流产或不孕不育或近亲结婚;(6)在进行基因检测之前和收到检测结果之后;(7)怀疑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妊娠;(8)基因检测结果阳性患者的定期随访。二、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遗传咨询方式、方法和流程自主原则:心血管疾病遗传咨询应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非导向性的在询模式,同时考虑家庭、社会、心理、文化和伦理的影响。这一模式中存在不同的内询策略【九:(1)以辅导为主:通过讲解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和遗传信息,帮助患者和家庭理解各种选择的优劣势,使患者能够独立做出知情选择;(2)以建议为主:根据个人
13、和家族病史、遗传检测结果等,评估遗传风险、患者的需求和价值观,提供关于生育选择、进一步遗传检测、家庭计划等方面的建议;(3)以心理支持为主:为患者提供情绪和情感管理技巧及应对策略,尤其是危及生命的心原性猝死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遗传咨询的过程中应享有最大决定权,遗传咨询师不应过度干预患者家庭的生育决定。尤其是进行症状前检测的情况。隐私保护原则:遗传信息可能对健康保险和职业选择产生巨大影响,存在遗传岐视风险。应该确保遗传信息的最大保密性。除了医疗紧急情况,在缺少个人书面许可的情况下严禁向第三方披露患者遗传信息。目的遗传在询方法一般分为:现场遗传咨询、电话遗传咨询、小组遗传咨泡、远程视频遗传咨询1
14、1,1o现场遗传咨询最常用,通过面对面交谈和专业遗传医师的参与,实时交流遗传信息和患者关注的事项,制定合理的治疗预防方案及家族管理策略。1.检测前与检测后咨询:建议对所有的患者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前遗传咨陶,内容包括讨论基因检测风险与获益,基因检测的选项,并获得知情同意。遗传咨询时,应采集至少3代家族史信息。当先证者检出致病/可能致病变异,推荐家族直系亲属进行级联遗传学筛查(3】。检测后遗传咨泡,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模式,尤其是医学遗传科和遗传咨询师的联合,向患者家庭提供基于检测结果的临床干预决策1,21o无临床表型但是携带了致病/可能致病变异的家系成员应该定期进行临床筛杳,如心电学、影像学检查等。在
15、遗传咨询时,需注意特定的基因变异导致相关疾病表型的可能性及对家系成员患病风险的影响。2.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遗传咨泡的特殊情况: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存在心原性猝死风险。对于有心原性猝死风险的家庭,遗传咨沏需要加入预防策略,如帮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和协调高危亲属的临床筛杳,参与关键治疗策略,如植入式心律复律除颤器(imp1.antab1.ecardioverter-defibri1.1.ator,ICD)治疗,以及详细调行家族史并安抚因意外失去亲人而产生的悲痛心情,为该家庭提供人文关怀与心理咨泡。心原性猝死高危患者如果被建议植入ICD,会经历一系列负面情绪,而心脏遗传咨询躺在提供遗传信息和情感支持方
16、面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总建议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本共识基因检测的总建议原则详见表313o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对患者预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制定以及高危亲属筛查、选择性生育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表4总结归纳了基因检测在各亚型心肌病和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意义133O遗传性心肌病茶因检测和咨询一、肥厚型心肌病1 .疾病概述:肥厚型心肌病特征是左心室壁肥厚,排除其他疾病(即高血压或心脏瓣膜病),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成人,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后,影像学显示左心室任意部位舒张末期最大
17、室壁厚度15mm即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既可呈家族聚集,也可为散发。对于有家族史或基因检测明确携带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变异的成人患者,最大室壁厚度13mm亦可确诊1,41基因检测可以改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诊断和预后。家族史的采集必须包含3代成员相关信息。患者和家属应知晓基因检测的作用和阳性结果的意义。2 .基因检测与临床意义:绝大部分肥厚型心肌病呈常染色体显件遗传,约60%的家族性和30%的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检测到明确的致病/可能致病变异,以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为主。目前已报道33个肌小节基因与肥双型心肌病相关,主要编码粗肌丝、细肌丝、Z盘结构蛋白或钙调控相关
18、蛋白。其中,8个肌小节基因(MYH7、MYBPC3、TNNI3、TNNT2、TPM1、MY1.2MY1.3和ACTC1.)为明确的肥厚型心肌病致痛基因I,MYBPC3和MYH7这2个致病基因最常见,约占变异阳性患者的80%o中度至强致病性证据的非肌小节基因包括TNNC1、CSRP3、JPH2、A1.PK3和FHOD3116j。中国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组成及占比与其他国家差异不大I)。由于致病基因变异存在外显不全,携带致病变异不一定存在临床表型。基因检测结果目前尚不影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决策,但如果通过基因检测将诊断修正为拟表型类疾病(如淀粉样变等有肥厚型心肌病表型的心肌病),筋要根据实际诊
19、断调检治疗策晞。尽管有证据表明携带1个致病/可能致病变异的个体可能具有更严重的临床表现,但是仍无法准确颈测心原性猝死的风险。同一基因变异存在家族内和家族间异质性,会给临床决策以及心原性猝死的风险分层带来困难。3 .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必因筛查应从先证者开始逐级扩展到家系。对于有特殊临床表现及其他综合征线索的患者,应同时考虑筛杳相关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对于合并特殊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关注遗传性心律失常相关的致病基因。如果PaneI测序结果阴性,可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升级为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筛查。家系级联筛杳应针对含致病/可能致病变异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携带与先证者相同变异的亲属
20、需要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不携带先证者相同变异的亲屈可以不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对于基因型阳性而表型阴性的家族成员,可以根据年龄(儿童和苛少年每1-2年,成人每35年)和临床状况的变化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口8)。先证者检出VUS变异无须进行家系成员脸证,避免给携带VUS的健康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生活负担,可以定期对VUS变异进行再评估。对于未检出致病/可能致病变异的先证者家系,其家族成员不能排除患病风险,直系亲属仍需进行定期的临床复杳而不是进行遗传筛杳。对于肥厚型心肌病育龄夫妇,如有生育后代的需求,应进行专业的遗传咨询,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明确生育患痛后代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需由心内科和产科专家联合
21、会诊评估妊娠风险。目前主流的选择性生育技术有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考虑到生育伦理和孕妇身心健康,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在考虑选择性生育技术时优先选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遗传咨询遵循本共识总原则,建议对所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遗传在询(表5)3.13o二、扩张型心肌病(di1.atedcardiOmyoPathy,DCM)1.疾病概述:DCM是排除异常负荷条件(如高血压、瓣膜疾病、冠心病等疾病)后,出现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DCM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目前已知超过50%的DCM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散发性DCM0目前报道与DCM相关的基因约100个。多为编码肌节蛋白、Z盘/
22、细胞骨架、闰盘和离子通道的基因,并与其他心肌病亚里具方重登表型。TTN基因截短变异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约占DCM患者的15%20%9,在家族性和60岁以上的迟发性DCM中占比更高,往往具有不完全外显的特点。占比第二的致病基因是1.MNA,约占6%【3】,其他致病基因则较为分散,MYH7、BAG3、TNNT2、F1.NC、RBM20、MYBPC3和SCN5A分别占2%4%,P1.NxTNNC1、TNN1.3、TPM1、TPM1.和DES等基因变界的占比则小于1%(3)。由于基因型和表型的重荏和复杂性,候选基因除了应纳入上述基因外,花时还需要关注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的致病基因(3)
23、o国人报道的DCM致病基因包括TTN.F1.NC.MY1.K2、TNN1.3K、MYBPC3SCN5A、KCNQ1、MYH7、MYPN、1.DB3、DSP、DSC2、BAG3、1.MNA.DSG2、TNNT2和RBM20等21,22.23,24,25。2.基因检测与临床意义:DCM的已知致病基因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或线粒体遗传。PaneIi则序是目前一线检测方法。全外显子组测序可用于合并其他心脏外表型的DCM患者126),全基因组测序可用于怀疑非编码基因及结构突变可能是致病原因的DCM患者3,27o对dcm确诊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
24、略、指导携带突变的家族成员的早期干预,以及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致病基因遗传阻断等(28】。在先证者中进行基因检测和识别致病/可能致病变异,可以帮助鉴别DCM与其他心肌病。基因检测可以用于评估无症状家族成员的DCM遗传风险进而指导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291。DCM患者必因检测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识别致心律失常高风险亚型,从而指导心原性猝死高危患者的临床干预。临床随访研究发现20%的1.MNA基因致病变异携带患者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3。】和19%的致病变异携带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13,j。因此,1.MNA基因致病变异的患者提示不良预后,尤其是合并传导缺陷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DC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遗传性 心血管疾病 基因 检测 遗传 咨询 专家 共识 要点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7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