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损害赔偿疑难问题研究.docx
《侵权损害赔偿疑难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侵权损害赔偿疑难问题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侵权损害赔偿疑难问题探讨摘要:侵权损害赔偿是指赔偿义务人或其替代责任人就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给赔偿权利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所应担当的民事赔偿责任。不言而喻,侵权损害赔偿分为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无论是人身损害赔偿还是财产损害赔偿都是法律给予受害人的一种救济手段,其主体范围包括赔偿权利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客体范围包括受害人因人身、财产损害所遭遇的财产损失。我国现行法律在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承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
2、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说明等。尽管法律在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法律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属性又确定了其调整作用的滞后性,这又确定了法律规范本身又不能完全调整实践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因此,笔者在审判实践中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新状况、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权作引玉之砖。一、人身损害赔偿主体范围的确定。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赔偿权利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市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说明第一条其次款规定:“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缘由干脆遭遇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担当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
3、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第三款规定“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缘由依法应当担当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该说明就“赔偿权利人”和“赔偿义务人”仅作了概括性的规定,详细谁是“赔偿权利人”,谁是“赔偿义务人”并没有列举。笔者认为,人身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就是受害人,包括干脆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两类;人身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就是责任人,包括干脆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两类。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主体范围的确定。自不待言,干脆受害人是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干脆承受者,是当然的权利主体,这里不作赘述。间接受害人是侵权行为损害后果的间接承受者。间接受害人包括为干脆受害人负担医疗费、丧葬费等遭遇
4、财产损失的近亲属和利害关系人;因干脆受害人致残、致死而遭遇精神损害的近亲属和利害关系人;残者丢失劳动实力前及死者生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实践中,对上述第一类间接受害人权利主体的范围简单理解和把握,这里不作阐述。其次类间接受害人事实上是“精神损害抚慰金”权利主体范围。人身损害不仅会给干脆受害人带来精神苦痛和精神创伤,还会给肯定范围的近亲属和利害关系人带来精神苦痛和精神创伤,从而引起对这些近亲属和利害关系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说明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权利主体作了进一步规定。实践中,如何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权利主体范围?笔者认
5、为,应留意以下几点:第一,受害人被致残时,该受害人当然是“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权利主体,同时,其近亲属因该干脆受害人被致残也遭遇精神苦痛和精神创伤,甚至比干脆受害人遭遇精神苦痛更深,如对幼儿或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人身损害,干脆受害人本人由于智力或其他缘由无法对所遭遇的苦痛进行评价,而其近亲属所遭遇的精神苦痛可能更大,此时,其近亲属作为间接受害人应当成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共同权利主体。其次,受害人死亡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说明规定:“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恳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
6、近亲属提起诉讼,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而“近亲属”是个法律用语,我国不同法律、法规、司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看法(试行)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笔者认为,“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民事诉讼,其权利主体的近亲属范围应依据民法规定的近亲属范围来确定。第三,被致残、致死受害人的近亲属,未必都是“精神损害抚慰金”权利主体;不是被致残、致死受害人的近亲属,也可成为“精神损害抚慰金”权利主体。假如有证据证明该近亲属
7、没受到精神苦痛,如分居多年、视为路人甚至仇人的夫或妻;多年不相往来的养父母子女、继父母子女;非同胞或者非完全同胞的兄弟姐妹等,则不能成为“精神损害抚慰金”权利主体。相反,与被致残、致死的受害人关系特殊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挚友,未婚妻或者未婚夫,假如有证据证明其因受害人的致残、致死遭遇巨大精神苦痛的,也可以作为“精神损害抚慰金”权利主体。当然,我们对这些间接受害人范围应依客观标准作出严格限定,不得随意扩大。第三类间接受害人事实上是“被扶养人生活费”权利主体范围。关于“被扶养人生活费”权利主体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说明规定:”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担当扶养义务
8、的未成年人或者丢失劳动实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J实践中如何确定“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权利主体范围?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应当正确理解“被扶养人”中“扶养”这一法律概念的内涵。这里的“扶养”是一个概括的法律概念,它是对我国民法中的赡养、扶养、抚养这三个法律概念的概括,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同等关系的亲属间的扶养。因此,“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权利主体范围应包括受害人依法应当担当抚养义务的未成年近亲属和依法应当担当赡养、扶养义务的丢失劳动实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其次,“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权利主体范围应限于与死者或残者有法定扶养关系的被扶养人,不应包括有事实上的扶养关系的被扶养人。第三
9、,“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权利主体范围应以残者丢失劳动实力前及死者生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近亲属”为限,不包括有扶养期盼权的近亲属,享有扶养期盼权的人并不是残者丢失劳动实力前及死者生前的实际扶养人,因而不属于“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权利主体范围。但依据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一立法精神及世界立法通例,胎儿应属于“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权利主体范围。人身损害赔偿义务主体范围的确定。如前所述,人身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就是责任人,包括干脆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两类。干脆责任人是侵权行为的实施者,是干脆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人身损害的人,又称侵权行为人。实践中,我们可把侵权行为人分为单独侵权行为人(一人单
10、独实施侵权行为或危急行为);共同侵权行为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准共同侵权行为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急行为)。间接责任人是代替侵权行为人担当赔偿责任的人,又称替代责任人。在某些特殊状况下,侵权行为人本人不能或者不应干脆担当赔偿责任时,为了对受害人予以救济,法律规定由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受害人担当赔偿责任,这便产生了替代责任人。我国民法规定的替代责任人范围是:无民事行为实力人、限制民事行为实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监护人;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致人损害的国家机关;法人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致人损害的法人;致害物件的全部人或占有人。实践中,我们应严格把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侵权 损害赔偿 疑难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7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