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docx
《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信息之美祝愿文本价值论一、美就是信息鲁迅的小说祝愿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就是信息”这个美学命题相契合。祝愿这个艺术文本用短短的几千字的篇幅,集中批判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展示了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南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风土人情,凝合了发人深思的丰富的社会内涵。被誉为“文艺探讨中的哥白尼”的符号学美学家洛特曼,在文艺探讨中进行了一项哥白尼式的革命,那就是论证了“美就是信息”这样一个美学原理。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概括了艺术美的来源,艺术之所以美是因为“艺术语言能以极少的篇幅集中惊人的信息量”。自古典美学发生转折以后,西方美学界形成了两种明显对峙的美学探讨思路:一种思路是注意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探讨,如社
2、会历史探讨、传记探讨、精神分析探讨、原型指贲探讨、说明学探讨、接受探讨等;另一种思路是注意作品客观存在本身的探讨,如符号探讨、形式探讨、新指责探讨、结构探讨等。这两条思路的探讨方法后来被韦勒克命名为所谓的“外部探讨”与“内部探讨”。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克服文艺探讨中的偏执性,洛特曼引进生物学理论,把艺术文本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具有独特功能的生物体,其生命就体现在文本的语言,它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信息。信息就是意义,信息量越大,意义就越丰富,意义越丰富,审美价值就越高。洛特曼提出的“美就是信息”这个命题就修正了西方争辩不休的所谓“内部探讨”与“外部探讨”,调和了“内部探讨”与“外部探讨”之间的对立性,从
3、而发展了克罗齐开拓的美学独立思想,巩固了美学独立的地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文本的魅力在于艺术语言所蕴涵的信息量,而不在于篇幅的大小。越能以极少的篇幅集中极大的信息,艺术文本就越凸显出其艺术魅力。衡量艺术文本价值,重在文本的篇幅与信息量的比例关系。对于叙事文原来说,同样一个故事,就看作者如何去讲解并描述了,不同的讲解并描述方法就会包含不同量的信息,艺术文本就会具有不同的价值。鲁迅深谙个中道理,虽然,他或许不知道洛特曼“美就是信息”这样一个美学命题,可深受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影响的他,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却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这样一个美学原理,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关键在于他运用了现代叙事方法,
4、在其有限的文本篇幅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量。二、祝愿故事的讲解并描述细致地研读祝愿的文本,文中的雪泥鸿爪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线索,可以使我们补充得出这么一个关于祥林嫂的传记文原来:祥林嫂是山里人卫祥林的妻子,比丈夫大十岁。丈夫在十六岁时的那年春天死了,祥林嫂守了寡。因为与婆婆不合,初冬时(应当是十月初)从山里逃出来,通过中人卫家婆子介绍来鲁镇四老爷家做工。过了年,在正月元宵节过后,婆家人找上来,趁祥林嫂在河边淘米时,派人抓了回去,并以八十银元的价格卖进了深山,嫁给贺老六为妻(27岁)。年底,生了儿子阿毛。祥林嫂其次次婚姻不到两年,也就是她二十九岁时,贺老六得伤寒病死。其次年的春天,儿子阿毛被狼叼走。
5、于是,贺老六的大哥把祥林嫂赶了出来。再次丧夫并失去儿子的祥林嫂在这年秋天,又回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女佣。做完四年后,挣够二十四块银元,到庙上捐了门槛。这年冬天因不能参加打算祭祀活动而在精神上备受打击,其次年,即她三十五岁的那年夏天,即已头发花白。此后不久便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沦为乞丐,五年后的冬天,在鲁镇的一片祝愿声中去世。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把它写成鸿篇巨制,也可以写成“故事会”式的故事。不同的叙事方法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鲁迅却用一篇几千字的短卷小说集中了长篇小说都难以集中的信息量。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1、作者为文本选择了一个可信的叙事者:故事可信不行信,最重要的是看什么人在讲解并描
6、述,也就是说讲解并描述故事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故事讲解并描述人是否可信。在鲁迅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个以第一人称“我”干脆露面的叙事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家乡与社戏中的迅哥儿;一件小事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我”;伤逝中的涓生,孔乙己中的小店员等等;同样,祝愿的故事也是由“我”来讲解并描述的。因此,“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对祝愿故事的可信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整个关于小说中主子公祥林嫂的故事大都是他讲出来的,而且我们对祥林嫂的了解都是通过他的视觉而得到的,所以,对他的相识是很重要的。讲解并描述祝愿故事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推断。首先,小说开头说“我”与鲁四老爷见
7、面,有这么一句:“他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1.squ。;胖了’,说我&1.squo;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国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从“我”的自我辩解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新党,而且不是康有为的新党,那么,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可以知道,他是一个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我”专程回老家过年,可是只待了两天,便觉得“无聊赖得很”,“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可见“我”与鲁镇上的封建势力格格不入。其次,要了解“我”,就得看看“我”在关注什么。在“我”回老家的这两三天中,“看了几个本家和挚友”,可以讲解并描述的事情按例应当不会少,可是,给他
8、留下最深印象的、使“我不能安住”的,是他遇见了祥林嫂一事。然后,“我”把与祥林嫂见面的情形做了具体的介绍,让读者对祥林嫂的情形有了显明的了解。“我”为什么单单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且“总觉得担心”?换了“我”是鲁四老爷,也会担心吗?从作者特别在意这次会见、并觉得担心来看,“我”是一个很具有怜悯心的有良知的学问分子。第三,要了解“我”得进一步看“我”的行动与思想。在祥林嫂有关地狱有无的逼问下,这个学问分子不能做出确定与否定的回答,只能用“说不清”来躲避;并且,明知祥林嫂如此不幸,他更是无能为力予以帮助,对祥林嫂最终的凄惨结局无法挽回。只有在听到她的死讯时“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
9、且,“我的惊惶却不过短暂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说不清和他之所谓&1.squo;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好像有些负疚”。可见这个学问分子的“我”在现实面前的无奈、无助和无能为力。最终,在自省中,提出了“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的反讽之语,这既是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是对无奈现实的一种躲避与妥协。结果,他是逃离了鲁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祝愿中的“我”是一个反封建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学问分子,他对受苦难的穷人有真实的怜悯,但他与封建主义者如鲁四老爷之流并不会有刻骨仇恨,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
10、已。对这样的一个“我”的叙事,读者是可以放心的,他的叙述是牢靠的。2、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段:圆于祝四中故事的讲解并描述者“我”的视角,要讲解并描述主子公祥林嫂的“半生事迹”,非得有超群的叙事、裁剪的技巧不行。鲁迅的高妙就在于他娴熟地调动了一切手段,通过各种叙事方法来集中信息,显示出超群的叙事实力。祝愿采纳了常用的倒叙手法,从祥林嫂的末路起先着卷。“我”首先介绍与祥林嫂最近、也是最终一次见面的情形,然后以间接手法,叙述了祥林嫂的去世。这里的详略、虚实,为整篇小说谋篇布局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我”与祥林嫂有过面对面的沟通,所以是了解祥林嫂的;另一方面,“我”又示意出,关于祥林嫂大半生的事迹,很多
11、并不是我亲自从祥林嫂处得到了,如关于她的死讯,就是间接地从鲁镇上形形色色如鲁四老爷之类的人物的口中知道的。所以,这个倒叙本身也是极富艺术力气的,是经过作者细心剪裁的段落。在正式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时,作者再一次用其如椽大笔,展示了超群的叙事才能。倒叙、顺叙、插叙、借叙,敏捷运用,使整篇叙事充溢了活力,丝毫没有滞碍。我们且看看其对祥林嫂第一次来鲁迅老爷家帮工时,叙事依次与事务先后依次的关系:叙事时间:有一年的冬初,卫老婆子带祥林嫂来鲁四老爷家,那时祥林嫂大约二十六七岁死了当家人试工,三天后议定月工钱五百文十多天后知道她春天没了丈夫一新年才过,河边淘米失踪一卫老婆子带祥林嫂的婆婆来算工钱(一千七百五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祝福 信息 文本 价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7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