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爱好,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颂,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3、主动参加歌颂、倾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建力,依据F1.己对唱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教学重点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2、驾驭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教学方法感受、体验式观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教具打算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歌颂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
2、迈的步伐进入教室。二、导入新课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化家贺绿汀。(一)初次观赏,整体感受(二)二次观赏,分析歌曲音乐要素:旋律:流畅、轻快一一表现:战士的机灵、敏捷。XXIXXXx速度:轻快一表现:热忱、主动。节奏:4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改变,表现作战深化敌人后方、神出鬼没。(三)再次观赏,划分结构A段(第18小节)采纳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光明音调。它奇妙地、恰到好处地刑造了游击战士英勇坚韧、机灵敏捷、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显得镇静、坚决。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显
3、明对比,进一步呈现了游击战士坚决、英勇、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其次乐句再现了A段的其次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究竟的决心.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改变,在哪里发生了改变?55I11223234I分析:44333222I44音域: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力度:中弱、灵活地、有弹性地中强、饱满、嗓亮、声音坚决师:划分结构,你认为可分为几段?一一两段学唱(1)驾驭歌曲的节奏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改变,曲调轻快、流畅,充溢旺盛的活力,具有显明的进行曲风格。让我们一起来看歌曲的节奏型并一起打出这些节奏:XXIXXXXXXXXI
4、XXXXX(2)学唱第一乐段:1、“1.a”模唱2、填词演唱留意:弱起小结的演唱、声音有弹性、咬字清晰。其次乐段:第一乐句:唱谱子(留意:“#4”唱准音)比较:345,3#45,4上升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概怎样呢?一一战士的气概更加的高涨一一乐观、英勇、自信的精神状态。其次乐句:加歌词演唱(五)依据三种情景为歌曲设计演唱速度和力度1夜间伏击2奋勇前进3庆祝成功小结并布置作业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2、老师小结: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抗拒侵略的坚韧斗争精神。通过参加、探讨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信任,这节
5、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最终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口歌曲同样是贺绿汀先生的作品:嘉陵江上,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嘉陵江上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沟通,好吗?4、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其次课观赏保卫黄河走向复兴1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观赏演唱,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抗拒口木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志气,珍惜现在的生活相识到自己的贡任。2过程与方法观赏中,视唱,对比观赏,听辨乐器音色等方法,分析音乐要素感受情感。3学问与技能(1)初步了解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2)学唱主题。(3)观赏走向爱兴感受合唱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歌曲游击队歌2竖笛嬉戏
6、二、新课1、观赏保卫黄河(1)导入,学生视唱主题(2)简介作品背兔“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斗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它以抗日斗争为题材,以黄河为背景,以壮阔的历史为场景,磅礴的气概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表现了中华儿女抗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的志气。(3)倾听引子和主题初听(4)与同学们探讨什么是钢琴协奏曲?(5)副听引子和主题,学生跟唱,加深印象。(6)观赏第一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7)观赏其次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8)倾听观赏插部。(9)与主题相比在哪些方面有改变?你能说说其中包含了哪首歌曲的音调吗?(10
7、)小结:音乐加入了东方红的音调,弦乐和钢琴演奏暖和而充溢力气的旋律把歌曲推向高潮。这是插部,插部会采纳新的素材,在变奏曲中很常见。比如东方红的旋律素材,就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赢得抗日斗争的宏大成功。2观赏走向熨兴(1)播放歌曲听辨演唱形式。(2)师生沟通歌曲调式、风格、演唱形式、内容心情。3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收获,老师小结下课。第三课观赏四渡赤水稀奇兵唱歌中国军瑰2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观赏演唱,感受革命的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培育学生不怕困难的志气。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听辨音色等方法,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2)随录音学唱的方法学唱中国军魂3、学问
8、与技能(1)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感受作品中不同段落表现的情感和意境。(2)能辨别几种演唱形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随伴奏演唱保卫黄河主题2、豆习竖笛练习曲,竖笛嬉戏二、新课观赏四渡赤水稀奇兵1、朗诵歌词,学生想一想歌词描绘哪个历史时期的画面?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qidn)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稀奇兵2、学生思索回答3、老师箍介作品背景选自肖华著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共10个乐章。四渡赤稀奇兵是其中的第四乐章。歌词中表现毛泽东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等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
9、意志,剧烈表示战士们是用双脚走过雪山,涉过草地的。4、分段观赏,完成表格。演唱形式,节拍速度,音乐心情,表现场景。5、师生沟通完成音乐分析。歌曲起先由圆号领奏,并加入定音鼓与弦乐,速度慢,音乐沉重。女声领唱缓慢悠长,表现了横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6、观赏一部分二乐段男女二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欢快热情。7、观赏二部分一乐段。与一部分旋律素材相同,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男生齐唱的浑厚音色,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境况,略带沉重的气氛。8、观赏二部分二乐段男中音领唱,快板的敲击与合唱相呼应,表现红军战士乐观骄傲的革命精神。学生感受女声领唱、男中音领唱、二部合唱与混声四部合唱带
10、来的不同听觉感受和艺术效果。三、学唱中国军魂1、看谱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风格、心情2、分析作品了解进行曲的相关学问。3、请学生视察视唱歌谱画出难点部分。4、指导学生练唱歌曲难点。5、留意弱起,练唱改变音、三连音。6、随伴奏演唱至娴熟。7、完整演唱。8、介绍作品。嬉戏复习歌曲。四、小结学生小结收获,老师总结。其次单元音乐故事第一课学唱歌曲傅鱼观赏索尔维格之歌2课时教学目标1 .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学唱歌曲鳍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和善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需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2)观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的独特魅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倾听、感受、
11、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3 .学问与技能(1)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2)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鳞鱼。(3)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洁分析索尔维格之歌。教学过程1 .倾听歌曲第鱼(1)倾听歌曲酗鱼(完整版)。老师提问: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钢琴伴奏型造了什么形象?(2)老师总结: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歌词描写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河水,使小鳍鱼迷失了方向而受骗上当的故事。作者用渝夫代表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鲫鱼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憧憬。钢琴伴奏采纳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鲜鱼闲情逸致游动的形象。2
12、 .简介舒伯特(1)老师或学生简介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品。(2)老师补充:19世纪初叶的奥地利是欧洲封建反动势力的大本营,舒伯特就是在这样黑喑的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他笔下的“蹲鱼现象”拈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词作者舒尔巴特因政治上的缘由曾被关进监牢,此间他创作了许多诗,以表达他对自由的憧憬。3 .音程练习(1)用“搭桥构唱”的方法练习。(2)用柯尔文手势练习减五度音程。4 .发声练习IuIuIuIuIuIuIuIuIuIuIuIuIu(1)老师提出练声要求:主动的歌颂状态,打开口腔,声音圆润。(2)学生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做发声练习。用歌曲的第一乐句旋律当作发声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对弱起节奏的相
13、识,夯实节奏上的难点,又让学生驾驭了这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同时,通过这条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声音的弹性和对声音的限制力,强调歌颂习惯的养成,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5 .学唱歌曲(1)学生随琴跟唱歌谱。(2)学生视唱歌谱。(3)学生填词演唱。老师提出要求:留意歌颂时的咬字,音色圆润。(4)老师伴奏,学生以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5)老师提问:两段歌词在演唱时心情上有何改变?哪些音乐要素造成了前后两段心情上的对比?6)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第一段心情活泼欢快,其次段在心情上略显担心,表达了一种伤感和惆怅的心情。力度和音色的改变造成了前后两段心情上的对比。(7)老师启发学生表现歌曲。老师提问:前后两段在力度
14、和音色上怎样设计?老师补充:两种不同的心情和力度表现,使人感受到鳍鱼命运的戏剧性。【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这是感受与观赏音乐作品首先必需具备的实力,它是保证唱歌、创作等活动顺当进行的基础和前提。(8)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音色、心情演唱歌曲。(9)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并相互评价。6 .观赏童声合唱篦鱼老师提问:同样一首歌曲,它们在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不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7 .观赏索尔维格之歌导入老师提问:哪位同学了解易卜生创作的诗剧培尔金特?能为同学们讲解并描述一下诗剧的故事梗概吗?用故事的形式导入观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2)观赏索尔维格之歌倾听歌曲。老师提问:索尔维格
15、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培尔金特的归来?(忧虑的心情)通过倾听,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音乐心情。歌曲介绍: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应易卜生之邀,为其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中的一段,表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丽姑娘索尔维格,痴心等待培尔金特归来的形象。(3)观赏主歌部分。老师提问:主歌有几个乐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主歌在速度、力度、旋律进行上有什么特点?(4)观赏副歌部分。老师提问:调式转换后音乐色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副歌与主歌相比心情上有什么改变?(5)曳听索尔维格之歌,对主歌、副歌音乐要素进行对比、总结。(6)学生完整观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音乐形象。(7)老师总结歌曲主歌部分以小调的暗淡色调,表现索尔维格
16、的忧虑心情:副歌部分大调的特性使得心情变得明朗起来,表现了索尔维格对将来生活的奇妙憧憬以及对培尔金特必将归来的信念和希望。这是一首表现忠贞之情、永恒之爱的歌曲。这个音乐故事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索尔维格对感情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其次课观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1课时教学目标1 .情感看法价值观观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能够对乐曲产生爱好。2 .过程与方法在倾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3 .学问与技能(1)了解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箍洁分析乐曲。(3)能够听辨乐曲中“国王的主题”
17、和“王妃的主题”,辨识两个主题的发展及主奏乐器。教学过程1 .导入(1)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一T零一夜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以简短的语言讲解并描述它的故事梗概?(2)老师补充: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依据这个神话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创作了闻名的交响组曲一一舍赫拉杏达。这部组曲共四个乐章,今口我们观赏第一乐章一一大海与辛巴达的船。2 .完整观赏(1)老师提问: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你能听出哪些乐器?(2)老师补充:乐曲结构为省略绽开部的奏鸣曲式。由序奏(引子)、呈示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3 .音乐学问(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化家
18、,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有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野蜂飘舞等。(2)组曲: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组合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若干首乐曲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创作的、独立的标题性组曲。4 .分段观赏(1)倾听“国王的主题”,老师提问:这段音乐刻画了国王怎样的形象?(威历、冷酷)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国王的形象?(铜管乐器,较低的音区)主奏乐器是什么?(长号、大号)(2)学生随琴学唱这一主题旋律。(3)倾听“王妃的主题”,老师提问:这段音乐刻画了王妃怎样的形象?(和善、美丽)主奏乐器是什么?(小提琴)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
19、要素盥造了国王与王妃的不同形象?(运用节奏、节拍、力度、旋律、音色、音区的对比等不同音乐要素)老师补充:以上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在倾听过程中细致听辨。(4)倾听“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老师提问:“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音乐由哪个主题改变而来?(由“国王的主题”改变而来)在配器上有哪些改变?(配器越来越丰满)刻画了怎样的大海形象?(波涛汹涌、浩瀚无际,同时充溢着未知的危急)(5)倾听“安静的大海”主题,老师提问: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景象?(阳光明媚、一帆风顺)这段音乐由哪个主题改变而来?(由“王妃的主题”改变而来)(6)学生随琴视唱“安静的大海”主题旋律。5 .完整观赏乐曲老
20、师完整播放乐曲,学生观赏并完成下表。6 .拓展1)老师提问:“国王的主题”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或“王妃的主题”与“安静的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改变来溺造音乐形象的?(2)老师补充:国王的残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善、美丽的王妃仿佛是安静的大海泛起的朵朵浪花。作曲家利用国王与王妃的主题来表现大海,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改变来塑造音乐形象。7 .小结下课第三课观赏小巫师1课时教学目标1 .情感看法价值观观赏小巫师,能够对乐曲产生爱好。2 .过程与方法在倾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3 .学
21、问与技能(1)了解法国作曲家杜卡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洁分析小巫师。(3)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教学过程1 .导入请观赏管弦乐曲小巫师,这首乐曲是依据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创作的。有同学了解这个故事吗?请给同学们讲一讲。2 .完整倾听乐曲(1)完整播放乐曲,老师提问: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2)学生说出自己倾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3 .作品介绍小巫师乂名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闻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年。作曲家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形象显明的管弦乐作品。4 .作曲家简介杜卡:
22、法国作曲家、音乐教化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除小史师外,还有印象主义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以及芭蕾舞剧仙女。5 .分段倾听音乐(1)倾听“咒语动机”,老师提问: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音乐突然增加力度,表示什么?(咒语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渐渐下行)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小提琴和单簧管)(2)倾听“扫帚主题”,老师提问: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渐快)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有力的、跳动的;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提桶取水的情景)主奏乐器是什么?(大管)(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4)倾听“小巫师主题”,老师提问: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小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音乐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68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