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教材.docx
《【制度文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文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教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2015年11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了调整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其分为六大类459项,包括粉尘类(52项)、化学因素类(375项)、物理因素类(15项)、放射性因素类(8项)、生物因素类(6项)、其他因素类(3项)。(二)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和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和其他有害因素。下面主要介绍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 .化学因素。常见的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1)生产性毒物。金属及类金属:如铅、汞、碑、镒等。有机溶剂:如苯及苯系物、二氯乙烷、正己烷、二硫化碳等。刺激性气体:如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等。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氟化氢等。苯的氤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三硝基苯、联苯胺等。高分子化合物:如氯乙烯、氯丁二用、丙烯睛、二异锐酸甲苯酯及含氟塑料等。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3、等。(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粉尘、水泥尘及各种有机粉尘等。2 .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等。(2)噪声、振动。(3)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4)电离辐射:如X射线、V射线等。3 .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兽医和牧民可能暴露在布鲁氏菌中,护林工人可能暴露在森林脑炎病毒中,医务卫生人员和警察可能暴露在生物传染性病原中。(三)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
4、的疾病。2013年12月23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了调整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共有十大类132种职业病,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职业性皮肤病(9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II种)、职业性传染病(5种)、职业性肿瘤(11种)、其他职业病(3种)。(四)常见职业病。1.职业性尘肺病。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2013年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了13种尘肺病名单,即矽肺、煤工
5、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1)矽肺。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矽肺是尘肺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我国矽肺病例在尘肺病总病例中位居第一,占比接近50%。通常将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称为矽尘。煤矿和非煤矿山采掘作业(如凿岩、掘进、爆破等),修建公路和铁路等作业(如挖隧道等),冶金、建材、加工业的生产过程(如原料破碎、研磨、筛分、配料等),机械制造业生产过程(如铸造车间的造型、清砂、打磨等
6、),陶瓷、珠宝、石材加工等均能产生大量矽尘。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矽结节形成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胸部X线影像呈现发“白”的圆形或不规则小阴影。由于肺的代偿功能很强,矽肺患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和体征,或有肺结核、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2)煤工尘肺。煤工尘肺是原矿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病的总称,包括矽肺、煤肺和煤矽肺。煤工尘肺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有煤斑、煤矽结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块纤维化、含铁小体,胸部X线影像主要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小阴影和大阴影。煤工尘肺患者早期一般无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尤其
7、发展为大块纤维化或者合并支气管或肺部感染后才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和体征,类风湿性尘肺结节(CaP1.an综合征)也是并发症之一。(3)硅酸盐尘肺。硅酸盐是由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和结合水组成的矿物。硅酸盐尘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硅酸盐尘而引起的尘肺病,包括石棉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和水泥尘肺,石棉肺是其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石棉肺是指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石棉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接触石棉粉尘的作业常见于石棉矿的采矿、选矿,以及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绝缘材料、刹车片等的制造和使用。石棉肺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胸膜增厚和胸膜现是石棉肺的主要病理
8、特征,石棉肺组织切片中可见铁反应阳性的石棉小体。石棉肺自觉症状较矽肺出现早,主要为咳嗽和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杵状指,并可出现肺部非特异性感染、肺癌、恶性间皮搐等并发症。2 .职业性化学中毒。职业性化学中毒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过量暴露化学毒物所致的疾病状态。2013年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了60种职业性化学中毒名单,包括金属及类金属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高分子化合物中毒、农药中毒和其他化学中毒等。(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金属及类金属中毒之一。生产过程中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或蒸气的形式污染生产
9、环境,常见于铅矿开采、铅或锌、锡等含铅金属冶炼、熔铅作业、铅酸蓄电池制造、油漆、颜料、搪瓷等工业,呼吸道是主要吸入途径。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的损害,典型的中毒表现为周围神经炎、腹绞痛和贫血。铅中毒的治疗包括金属络合剂驱铅疗法、对症疗法和一般治疗。金属及类金属中毒中除了铅及其化合物中毒,还有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珅及其化合物中毒等。(2)刺激性气体中毒。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刺激性气体种类较多,多为酸、碱和强氧化剂,在常态下多呈气体,部分种类可经蒸发、升华和挥发形成
10、气体和蒸气作用于机体,常见刺激性气体有硫氧化合物、氮氧化物、氯、氨、光气和氟化氢等。刺激性气体多为化学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品或副产品,在机械制造、冶金、食品制造、塑料制造、医药等行业也经常接触到。刺激性气体通常以局部损害为主,刺激作用过强可引起喉头水肿、肺水肿以及全身反应,病变程度取决于气体的浓度和持续接触时间,病变部位与其水溶性有关。刺激性气体通常都会引起急性刺激作用,如流泪、咽疼、呛咳等,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泡内及肺间质过量的体液潴留,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刺激性气体引越的肺水肿,临床过程可分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和
11、恢复期。因此积极防治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3)窒息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氟化氢,一氧化碳霸占氧气的运输载体(血红蛋白),使血液氧气运输发生障碍,硫化氢和氟化氢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梅,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窒息性气体多见于化工、冶金、食品加工、污水处理、造纸等企业的局限空间作业场所。窒息性气体中毒可表现为多个系统受损,但首先是神经系统受损且最为突出,缺氧
12、症状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同表现,还可出现脑水肿等其他表现。窒息性气体中毒病情危急,应分秒必争进行抢救,有效的解毒剂治疗,及时纠正缺氧和积极预防脑水肿是治疗中毒的关键。(4)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常用于工业生产中清洗、去污、稀释、萃取等过程,也是化学合成的常用中间体,品种较多,常用的近500种,一直以来是引发职业中毒的重要因素。有机溶剂多易挥发,具有脂溶性特性,又兼具水溶性,可对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呼吸系统、肝脏、肾脏、血液等系统造成损害。如苯作为常用的溶剂、稀释剂、有机化学合成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短时间吸入大量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长期接触低浓度
13、苯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等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等造血系统损害,还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如正己烷用作提取植物油与合成橡胶的溶剂,还存在于胶水、清漆、黏合剂等化工产品,急性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接触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慢性正己烷群体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除了苯、正己烷,常见的还有二氯乙烷、三氯乙炸、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中毒。3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按照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包括高温所致的中暑、低温所致的冻伤、高气压所致的减压病、低气压所致的高原病和航空病、噪声所致的噪声聋和爆震聋、振动所致的手臂振动病、
14、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紫外辐射所致的电光性眼炎和白内障、电离辐射所致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1)中暑。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ZBGT(湿球黑球温度)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包括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称为中暑,中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肌痉挛、晕厥、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等,按发病机制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2)噪声聋。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损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在生产过
15、程中,噪声是很常见的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分为机械性噪声(如冲压、打磨等)、流体动力性噪声(如各种风机等)、电磁性噪声(大型电动机等),按声音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长时间暴露一定强度的噪声,会引起听觉系统损伤,一般经历从暂时性听阈位移发展到永久性听阈位移即噪声聋的过程,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早期特征。职业性噪声聋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也是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近年来报告病例比例呈逐年升高的趋势。(3)放射性疾病。凡是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粒子、B粒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
16、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冶炼和加工、射线装置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使用、核电站的建立和运转等。医疗辐射照射是电离辐射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包括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诊断学等。电离辐射作用人体引越的生物效应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概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存在剂量阈值,主要是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有明确的剂量阈值。放射病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分为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
17、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氢暴露所致肺痛)、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以及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等11种。4 .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往往存在对职业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动植物等以及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职业性生物有害因素。目前法定职业病包括炭疽、森林脑炎、布鲁氏菌病、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莱姆病。(I)炭疽是炭疽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类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或吸入含炭疽芽匏的粉尘或气溶胶而被感染
18、,参加动物屠宰、制品加工、动物饲养人员以及兽医等为高危人群。(2)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病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兽医、畜牧、屠宰、畜产品加工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易感人群。(3)森林脑炎又称“婢传脑炎”,病原体是森林脑炎病毒,是指劳动者在森林地区的职业活动中,因被婢叮咬而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原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重要前提。对职业病危害的控制管理一般遵循首先识别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根据危害产生的部位、环节采取危害控制措施,并对危害控制10措施
19、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维持,同时对变化情况进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也应遵守相关程序,即首先对用人单位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然后才能根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基本原理,有的放矢地指导用人单位做好日常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应全面关注存在或产生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遵循以下三项原则:1.全面识别原则。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物料流程、设备配置等工程分析入手全面分析,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和特殊生产状况下如检维修、有限空间作业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识别原辅材料杂质、中间品、废弃品中的有害因素,不遗漏公辅设施、外包作
20、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2 .重点分析、主次分明原则。在全面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及监督。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应通过检测评价等方法识别出用量大、挥发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出现几率多、浓度或强度高、接触人员多、机会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繁多而庞杂,只有广泛查阅、检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科学、准确、全面地识别筛选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工程分析法、检查表法、经验法;定量方法有类比法、检验检测法等。在实际监督执法工作中,通常应重点收集以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21、机构出具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当事人委托或卫生行政机关委托)。2 .当事人提供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材料。3 .检查现场能够客观呈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者当事人自认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4 .主要产品的名称和产量、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产量)的有关凭证。5 .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三)重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职业环境中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最主要的是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识别和筛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键在于对原辅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劳动方
22、式等可能存在和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1.毒物和粉尘的识别。毒物和粉尘是作业环境中最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行业广泛。(1)毒物的识别。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因而,毒物的识别关键环节在于生产物料的确认掌握和生产工艺过程的调查分析。(2)粉尘的识别。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而,粉尘的识别关键环节是通过了解基本生产过程,分析存在或产生粉尘的主要环节。由于粉尘不同其理化特性不同,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也不同,因此还需通过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等,准确地识别生产
23、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作业场所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通常与生产设备、辅助装置、公用设施的运行有关,且危害程度取决于每一种物理因素所具有的特定物理参数,其中主要是物理因素的强度,物理因素的强度多以发生源中心向四周播散,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因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关键环节是物理因素发生源的识别以及物理参数的分析。(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噪声的识别主要包括对声源、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分布、噪声暴露时间特性等的识别。识别噪声特性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噪声的检测以及对现场其他所有信息的综合分析。振动的识别主要是识别生产过程中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接触局部振动常见的作业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度文本 制度 文本 用人单位 职业 卫生 基础知识 培训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0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