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docx
《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摘要: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展基础扎实,学术成果丰硕,发展前景大有可为。新的历史越点上,面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学科体系设置匹配、布局平衡待优化,学术体系原创水平、支撑发展力度待提升,话语体系“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境地未扭转,科研组织管理平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需完善等问题,亟须研究解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中国经济社会
2、发展实际为导向、以强化有组织科研为抓手、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重要路径。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立足新的时空坐标,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战略布局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中
3、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遵循。当今正处于世界变局与民族复兴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宏大的叙事背景,拓展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议题。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亟须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复杂考题,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时屡屡出现理论失灵的状况,迫切需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把握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律性认识、突破东西方思想交流中“冲击一回应”模式困局3等方面,提出全面系统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对策,重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问题提出与学界研究进展2023年10月全国
4、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脸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4o文明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独有的发展历程。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的思想,
5、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均没有学术概念上的明确界定和区分。直到20世纪以来,我国学界吸收借鉴国外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开始推进中国学术的分科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认识并不统一。比如,“1920年12月1日,张君励表示:凡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访求其主持新说之巨子而罗致之于东方,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并列处于同等重要地位;1942年毛泽东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将自
6、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列起来,而哲学处于更高层次。1949年,周恩来指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方面,则是将哲学纳入到社会科学的概念之中”5。直到1955年,经过反复讨论,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在内的四个学部6,“哲学社会科学”概念在中国学界正式形成,除自然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均纳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创新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共融共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5
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7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7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发出了“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号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党对哲学社会
8、科学工作的时代使命、战略地位认识更加深入,用中国理论、中国学术解读中国实践的要求更为明确。201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管理更加全程化、深入化、立体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进一步指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2022年4月25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8,明确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
9、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明确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要求和使命任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讲话,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重要论断”9,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定位更加清晰、认识更加深入,蕴藏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
10、逻辑,也推动了学界围绕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研究和讨论日益热烈,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发挥。林晨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在意识形态上引领社会风尚,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重大命题、重要论述、重要概念研究走向深入,为服务经济主战场提供理论支持10。徐光春指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当务之急,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11O吴晓明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摆脱了学徒状态并具有自我主张的学术”12O刘德中等学者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11、要探索和回答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普遍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重要任务就是深入概括和提炼中国道路的普遍性内涵,在强化国际视野方面要善于提炼具有世界意义的标识性话语和概念13。此外,许悦围绕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方面研究指出,高校智库是推动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力量,在与政府的双向嵌入中提升高校智库资政成果质量,从而达成智库成果与政府决策的内在契合与耦合共进14o对此,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建设。学者们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及三者关系展开研究,张政文研究指出
12、,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把握好“三大体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15o第一,学科体系是基础,如林晨以国民经济学为切入口,深入讨论了“以学科体系建设支撑政策工具体系建设,服务经济主战场”10;张政文认为“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依托,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学科体系的创设与发展为话语体系的建设预留了表达空间”15。第二,学术体系是核心,学术体系内含了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两个部分,谢优瞻在研究中指出,“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其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16;张政文将
13、学术体系看作连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中介枢纽、基础内核和实力支撑15o顾岩峰研究指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受外在体制和内在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并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学术话语体系”17,这也是我们在提升国际学术界话语权上面临的结构性障碍。第三,话语体系是表达体现,谢伏瞻认为,”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16。张政文指出提高话语体系建设能力与水平应聚焦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15。由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者相互促进,归根到底在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三是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韩
14、震认为“高校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18;王周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引,并且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明进步19;栾宇、徐雷、任少波等学者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育才格局构建与时代任务等方面展开研究20-22。盖逸馨等学者认为“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振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质量、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23;顾岩峰研究提出,依托对大学智库的规划建设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提升17;周光礼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24;张政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15、三重维度系统研究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的目标体系和实践进路25o综上所述,学界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展开的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重要作用、体系构建、发展理念等宏观层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组织、育人功能等方面也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分析。然而,聚焦新时代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深入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形势与现状的研究还不多,从中观层面引领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实践路径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具有政策性、操作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立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剖析探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应
16、然要求和实践路径,为推进高校更好履行新时代文化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效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和科研重镇,汇聚了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在学术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贯彻落实“517”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发展基础扎实,整体实力快速提升一是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健全。截至2021年底,基本形成了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17、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28个一级学科,新增128种文科类新专业,新设41种小语种专业;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011个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000余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26,整体看来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完整。二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发实力增长迅速。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累计投入1929亿元,共有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93.8万人,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3.6万余项,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30个
18、,由高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高端智库占38轧高校承担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重庆市为例,2012年,全市普通高校共有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1.4万余人,在研课题数7400余项,研发经费投入3.84亿元,到2023年,全市高校共有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2.8万余人,在研课题1.9万余项,研发投入超15亿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实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二)学术成果丰硕,服务能力日益增强一是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高校产出著作、学术论文、研究咨询报告等学术成果近400万项,共评选出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3
19、277项。2023年,仅重庆高校就产出哲学社会科学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等成果超1.1万项。二是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效明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重庆高校而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教委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重大攻关项目6项、重大项目10项、重点项目13项,专项课题300余项,推出研究阐释高质量成果600余项。三是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成效凸显。广大高校哲学社会
20、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中国实际为研究切入点,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政治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请进来”和“走出去”已然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日常,中国理念与中国主张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彰显出新时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景象。(三)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前景大有可为一是政策层面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明确战略规划。2022年4月,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指明了“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
21、,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本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2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先后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中长期规划,对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了部署安排。二是党的创新理论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9,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
22、,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持续探索中国制度和理论创新,以坚定的文化主体意识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精髓,不断提高全民族现代文明程度,培育人们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理论创新空间。三是凝心铸魂是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内生需要。高校始终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青年学生始终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渗透的主要对象,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经济面临低增长考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和多元价值取向交流交融交锋,时时处处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世界平视的“00后”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23、数字技术变革在不断重构着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育人育才功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淬炼强国本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因此,推进“两个结合”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三、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科研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一)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学科设置匹配度和整体布局平衡性有待优化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目前主要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24、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28个一级学科。总体上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划分与建设方式是沿用自然科学学科建设方式28,还不能体现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色,学科门类的设置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向定位还不匹配,学科门类数量整体偏多,学科专业之间的内涵与外延边界不清晰,存在大量的交叉融合区域。从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上和现实需要上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不足,对“冷门绝学”研究支持力度不够,新的学科增长点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人工智能、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 推动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 发展 实践 路径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715025.html